在古代,很多皇帝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修建陵墓。比如秦始皇,他在13歲剛剛登基為秦王的時候,就開始給自己動工修建陵墓。這座規模龐大的秦始皇陵,前前後後修建了39年,直到秦二世二年才修建完成,此時秦始皇都已經去世兩年了。

如果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像秦始皇這樣13歲就給自己修陵墓的做法,實在是有些不可思議。但是在古代社會,這卻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古代的皇帝不但給自己修建富麗堂皇的陵墓,在陵墓中往往還會陪葬着許多的奇珍異寶。是以,在古代的盜墓賊眼中,帝王陵寝是最好的目标。
曆朝曆代的皇室,為了保護皇陵的安全,都會安排專門的護陵人員,并且至少委派一名宗室或者皇室成員擔當守陵大臣。例如清朝,無論是關外三陵還是關内的清東陵和清西陵,都設定有專門人員看守。而且,因為清朝的情況比較特殊,為了防止皇陵被破壞,清朝的每一座皇陵都配備有專門的護陵大臣。
清朝時期隻有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這樣的上三旗子弟,才有資格擔任守陵大臣。除了沒有設陵的宣統皇帝之外,清朝的祖陵——永陵以及另外十一位清朝皇帝的陵墓,每一個陵墓都設有專門的守陵大臣。這12位守陵大臣的主要職責,除了保護各自所守護的陵墓安全之外,還負責陵園的日常管理和維護。
不要小看這些護陵大臣,雖然他們的工作僅僅是負責守護皇陵,但是他們的武秩品級卻非常高,都是正三品的朝廷大臣。按照清朝的官員品級來算,知府的品級也才是從四品,而一個區區守陵大臣都能是正三品,由此可見清朝對皇陵的重視程度。
在清朝時期,皇陵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用來發配那些奪嫡失敗的皇室成員。例如發生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當四皇子雍正登基稱帝之後,就将弟弟十四皇子胤禵發配去守陵。這些被派去守陵的皇子,在遠離朝廷之後,基本上也就再也難以翻出風浪了。
清朝之是以對皇陵特别重視,是因為清朝實行的也是厚葬制度,是以清朝皇陵中埋藏了衆多的珍寶。當清朝還存在時,對于皇陵自然是十分重視,每一座皇陵都派重兵把守。可是當清朝滅亡之後,雖然民國依然給清皇陵安排了守陵大臣,可是相應的護陵衛士卻是名存實亡。
因為缺乏守陵力量,清皇陵自然會引起有心人的觊觎。比如孫殿英盜掘清東陵時,當時的守陵大臣就親眼目睹了一切,可是他卻無法做出反抗,因為當時的守陵大臣已經屬于光杆司令了,手下根本沒有幾個人,平時給皇陵做一些修繕加強工作還可以,遇到像孫殿英這樣動用軍隊盜墓的事情,就沒有任何抵抗餘地了。
到了清朝中後期,清皇陵的護陵人員逐漸變成了“子承父業”,出現了專門守護皇陵的守墓人家族。這些守墓家族不但享受朝廷的俸祿,而且還被允許免除徭役,雖然生活在遠離人煙的地方,但是日子卻過得十分滋潤。
後來在清朝滅亡之後,按照清室優待條件中的規定,這些護陵人員的俸祿改由民國負責安排和發放。再後來随着戰亂頻繁,民國也無暇顧及這些清朝皇陵的護陵人員,而原來的清朝皇室後裔也無力承擔維護皇陵的費用,許多生活艱難的守墓人隻好外出自謀生路。原本富麗堂皇的清朝皇陵,因為缺乏修繕、維護也逐漸變得荒廢起來。
現在的清朝皇陵已經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區,很多人在參觀關外三陵之後都會發現,在清皇陵附近仍然有守墓人的存在。那麼,既然清朝已經滅亡了108年,為何清皇陵仍有守墓人?他們的工資誰發呢?說起來别不信,這些守墓人中有不少都是自願的,并沒有人給他們發工資,支援他們的是對祖先榮耀的尊敬,才使得他們繼續守護在陵墓附近。
現在仍然堅持守墓的隻有幾戶人家了,他們中有一部分人在皇陵景區擔任從業人員,還有一部分依靠在景區附近做些小生意謀生。作為延續了數百年的守墓人家族來說,到了他們這一輩,守護皇陵的任務其實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清皇陵的保護工作已經劃歸文物保護部門了。不過,他們持之以恒守護皇陵的精神,還是十分值得欽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