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放初,武當山古建築修複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文字/楊正林 編審

@秦楚刊号

解放初,武當山古建築修複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在曆史上,武當山古建築曾經經曆過多次修複,但是,并不徹底。一直到解放後,武當山古建築修複才真正開始!

1951年2月,1951年2月,文物修複負責人吳星五由浪河村調到均縣人民政府文教科工作。在文教科期間,他曾接到中南局、湖北省人民政府要求均縣人民政府加強對武當山文物、古建築保護的一系列檔案。文教科有3個人。他們也經常學習有關這方面的檔案,并曾以縣政府的名義下文到當時的十區(土橋)、四區(草店)人民政府及有關村。檔案指出,武當山文物古迹是明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祖國珍貴的文化遺産,是中華民族的财富。要求從區到村必須嚴加管理。吳星五曾數次對武當山各宮殿古建文物進行檢查,并會同當地有關區村幹部就地清理造冊,指派專人分工管理。

解放初,武當山古建築修複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1952年初,縣政府從四區抽出副區長張玉成和吳星五一同分管武當山文物、古建築方面的工作。張玉成常住武當山紫霄宮及金頂,吳星五是每月抽出一定時間到各區、村檢查分管情況,并每月向縣長梁生峰或縣委書記陳玉文彙報。在兩年中,吳星五們從各宮殿、廟宇收回了數百件貴重文物。如含金量高的方印、玉石大印,有關武當山方面的古畫、古書以及古銅鑄造、精緻玉雕、木雕和各種金、銀小供器等。文教科曾專設一間平房保管,人事變動時,以上文物件件作移交。這些文物現在均存放在丹江口市博物館。1952年,國家經濟建設恢複速度很快,維修武當山古建築有了一定的條件。吳星五和文教科長高良明在省裡開會時,曾向上級口頭彙報了武當山紫霄大殿和金頂簽房、印房的現狀和搶修設想。會議結束回縣後,縣委書記陳玉文、縣長梁生峰聽取了吳星五們的彙報,當即同意拟文上報湖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南局。不久,省政府派文史館業務幹部王富國、陳明仁來到均縣,會同張玉成及兩位木工、泥工師傅,由吳星五帶隊到現場勘察。武當山,這座宏偉的建築群,曆經風霜雪雨、盜匪烽火,加之年久失修,已千瘡百孔。特别是紫霄大殿琉璃瓦破碎脫落面積已達50%。殿宇潮濕,簽房和印房全部是木結構,腐朽倒塌到60%以上。(

)後經編制預算,省政府随撥修繕費1.5億元(相當于現在人民币1.5萬元)。修繕費到位已是當年年底,武當山已大雪封山,無法施工。

解放初,武當山古建築修複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1953年春末,冰雪解凍,武當山一派生機。縣上司從文教戰線抽來了8名從業人員,負責後勤供應工作;吳星五們從城關、草店、官山和鹽池河區挑選了木泥匠人200名,普通民工150人,由張玉成帶隊開進了紫霄工地。記得那時技術勞工每天工資為人民币8仟元、1萬元和1萬2千元(分别為現行人民币的0.8元、1元和1.2元)3個等級,普通民工每天工資為6仟元和8仟元(即現行人民币的0.6元和0.8元)兩個等級。

在調配人力的同時,備料工作也在緊張地進行。按照預算,這年4月到10月要完成6項工作。一要砍伐木科2000件,合300立方米。吳星五們事前在五龍宮標明了大批鐵杆杉木,因運輸困難,便決定就地加工成半成品。其中紫霄大殿需木長15.5尺,寬0.4尺,厚0.3尺,共500根,每根重達250斤左右;鬥拱飛頭長9尺,厚0.7尺,寬0.5尺,共885根,每根重約160斤;還有30件大圓木,每件長30尺,直徑2.5尺,每件重達8000斤。這些木料全靠50名民工肩擡手拉,從20華裡外運回工地,最難運的是那些大圓木。在“諸葛亮”會上,大家決定将木工做好的天車放在山頭上,由天車的紋盤引出大繩,拴在大圓木上,天車一絞,山下面的人就像螞蟻啃骨頭一樣,擡的擡,撬的撬,就這樣艱難地把30件大圓木運到了紫霄工地。二是要完成5萬斤白灰的運輸任務。當時均縣白灰生産很少,吳星五們跑到鄖縣鳥池鄉訂貨,用小木船順漢江運到均縣城,再由人工挑運150裡到紫霄工地。三是完成15萬斤河沙的運輸任務。吳星五和張玉成沿劍河步行15裡左右找沙。武當山區沙少且品質差。吳星五們在70裡外的石闆灘、草店選篩,以每百斤2萬元(即現在的2元)的運費,挑運到武當山上。四是解決5千多塊琉璃瓦。各宮殿均無存貨。後來吳星五了解到浪河區博家灣村有座民間缸瓦窯,又從外地專門請來師傅,仿樣燒制,然後挑運到山上。五是解決安裝琉璃瓦所需的特制大釘子2萬多根。其規格的長度分别是1.5尺、1.2尺、0.8尺和0.5尺。當時各地無貨,吳星五們隻好從各區請來6盤鐵匠爐,往武當山工地加工供應。六是要尋找能工巧匠。那時高水準的建築工藝匠人很少,給吳星五們施工帶來了新的困難。吳星五和張玉成走東訪西,四處調查,最後在城關、草店先後找到了七旬老泥工師傅蔡成春(人稱蔡四爺)和蔡有春(人稱蔡五爺)以及木工精雕師傅張洪照和中年木工王廷富等,他們帶領徒弟20多人到武當山仿畫制作,較好地保持了古建築的原有風格。

解放初,武當山古建築修複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1954年4月至秋天是大施工的時間。這一年,是人力、物力大突擊的一年,是為第二年的大施工做好一切準備工作的一年。工程一開始,吳星五們就提出大幹苦幹,確定在大雪封山前完成紫霄大殿、金頂簽、印房搶修任務,評功後勝利下山。

在施工的時間上,吳星五和張玉成向木工和泥瓦工負責人王廷富提出要求,強調搶晴天,戰陰天;在建築工藝上,由省文史館王富國把關;現場施工管理由張玉成負責;人事調動和勞動分工、财務支出、物資供應由吳星五統管。在緊張的施工期間,根據縣委書記和縣長的訓示精神,吳星五又到草店、浪河、官山、鹽池以及城關5個區鎮,調動紫霄鄉鄉長偉生林、農會主席張成基、豆腐溝鄉女鄉長梁書雲、元和觀鄉的書記齊保善、村長吳富先、劍河橋鄉的書記巫文田等40多名鄉、村幹部,由他們帶領民工,日夜挑沙,運灰搬磚以及食堂所需物資,累計多達3萬多人次。在用沙最緊張的階段,吳星五到草店國小還發動師生400多人,他們頭頂烈日,背沙上山,緩解了工地用沙的緊張狀況。由于縣委的重視和号召,使從城關到武當山金頂100多華裡沿路上的職工、群衆,對搶修武當山古建築工程激發出極大的熱情,他們有錢出錢,要人給人,愛武當、建武當已成當時的風尚,湧現出的動人事迹,曾受到中央、省、地、縣的表揚。由于山高路遠,運輸的艱難,武當山搶修工程超支了3仟萬元(相當于現在人民币3千元),省政府随即作了解決。

解放初,武當山古建築修複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1954年10月,搶修工作完成了。紫霄宮煥然一新,金頂簽、印房重抖雄風。美中不足的是當時單純追求堅固,抵抗暴風,把古式木闆結構改建成了磚木結構。雖然如此,朝山的香客還是感慨地說,“三修武當永不爛”,從明清到民國幾百年都沒實作,共産黨一掌管天下就實作了。老道人王教化、毛發順說:“吳星五們出家兒十年,隻看到襄陽、鄖陽、均縣官員上山,不是坐轎便是騎馬,道人還要跪拜迎接,設宴招待,下山還要送些銀元、貴物,否則不打便罵,出家人生死他們全然不顧,共産黨來了,給吳星五們分房分地修宮殿,共産黨就是好!”

1954年10月初,上級有關部門對整個搶修工程進行了驗收,全部工程合格。表揚了參與施工的全體幹部群衆,同時傳達了中央、省、地對武當山文物古迹要嚴加保護的有關精神,并由吳星五起草了(54)文教字第6号《均縣人民政府布告》,下發各區、鎮、鄉、村人民政府,并制成木牌10塊懸挂于武當山各重點宮觀廟宇。

至此,武當山古建築修複,完成了舊時代無法完成的任務!

請加關注

随時了解更多内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