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代建築大師童寯的住宅修繕後将對外開放,西北側建立童寯紀念館

現代快報訊(記者 趙丹丹 楊曉冬)南京文昌巷 52 号,是一代建築大師童寯的住宅,這座老宅是童寯先生于 1947 年自行設計建造的磚木二層建築,迄今已經有 75 年的曆史。4 月 12 日,現代快報記者從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童寯住宅建築修繕及童寯紀念館建設工程項目規劃設計方案進行批前公示。據悉,童寯住宅在完成建築修繕後将對公衆開放展示。同時,西北側建立童寯紀念館,建成後将用作近現代建築文化研究、展示平台。

一代建築大師童寯的住宅修繕後将對外開放,西北側建立童寯紀念館

童寯住宅

童寯住宅修繕後将對公衆開放

童寯與楊廷寶、梁思成、劉敦桢并稱中國"建築四傑",是大陸傑出的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和畫家。他早年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留學,回國後設計了原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大樓、上海大戲院、首都飯店等重要的建築。在建築創作、建築理論以及建築教育等方面為大陸現代建築事業的發展都做出了巨大貢獻,是大陸近現代建築的一代宗師。

一代建築大師童寯的住宅修繕後将對外開放,西北側建立童寯紀念館

項目區位圖

童寯住宅位于秦淮區五老村街道,西至紅花地,北至文昌巷,東、南至現狀住宅小區,占地面積約 0.04 公頃,地上總建築面積 133 平方米,規劃用途為二類住宅用地,是童寯先生于 1947 年自行設計建造的磚木二層住宅。2002 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機關。據了解,童寯住宅整體系磚木結建構築,主樓為英國别墅風格的兩層樓房,采用毛石牆基座、紅磚清水外牆,斜屋頂上覆以紅色平瓦,朝南為大面積白色玻璃窗,自然采光充分。北側設有門房,房屋四周為庭院,院内植有各類花草樹木。

4 月 12 日下午,現代快報記者來到文昌巷 52 号,大隐于市的這座住宅,老式的清水牆建築,四四方方。庭院内各種花草樹木生長旺盛,透出牆來,春意盎然。從紅花地小區進入,在《童寯住宅建築修繕及童寯紀念館建設工程項目規劃設計方案批前公示》背後,記者看到了一片竹林和童寯住宅的西側圍牆,據總平面示意圖顯示,這片竹林未來将建為童寯紀念館。

一代建築大師童寯的住宅修繕後将對外開放,西北側建立童寯紀念館

内部已經在保護修繕

随後,記者來到住宅東側,登上居民樓平台,可以清晰地看到住宅的北立面,斜屋頂上覆以紅色平瓦,朝東有幾扇玻璃窗。目前該住宅四周全被圍檔起來,内部已有一些沙石、施工工具等。據悉,修繕工作已經開始。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童明是童寯的孫子,這座小院承載了他兒時的很多回憶。童寯去世的時候,童明才 13 歲。"祖父去世前的那些年是他最忙的幾年,他一直筆耕不辍,寫文章、做研究,兩三年時間就發表了十幾篇文章,還在之前累積的基礎上完成了多本書的寫作。"童明印象中,那幾年家裡大部分時間都很安靜,因為祖父總是喜歡呆在書房裡忙碌着,偶爾有朋友來看望他,家裡才熱鬧起來。童寯晚年在病榻上,還在用英文書寫最後一部著作《東南園墅》,向世界介紹中國古典園林之美。

據悉,這次老宅的修繕按照省級重點文物的要求和标準進行整體保護和修繕,以曆史原貌展示南京近代民國時期建築風格,更新後對社會公衆開放展示。"自祖父去世後,他的卧室就一直保持原樣,我們沒有動過。住宅對外開放後,市民也可以看到卧室的原貌,近距離了解童寯的一生。"童明說。

西北側建立童寯紀念館,做展覽、小型活動、研究中心

按照規劃,童寯住宅西北側拟建立童寯紀念館,占地面積約 0.03 公頃,地上總建築面積 281.2 平方米,其中:一層建築面積為 177.7 平方米、二層建築面積為 103.5 平方米,容積率 ≤0.82,建築密度 ≤52%,規劃用途為文化設施用地,建立建築控制高度 ≤7 米,建成後用作近現代建築文化研究、展示平台使用。

一代建築大師童寯的住宅修繕後将對外開放,西北側建立童寯紀念館

設計效果圖

從公示的設計效果圖來看,紀念館整體為清水外牆,屋頂設計得很别緻,由不規則的屋脊構成,整體呈斜坡折疊式,和童寯住宅屋頂一樣,為紅色。

一代建築大師童寯的住宅修繕後将對外開放,西北側建立童寯紀念館

總平面示意圖

紀念館正是由童明操刀設計的。童明介紹,紀念館的設計理念主要是和童寯住宅的曆史建築風格相協調,由于該處場地空間有限,給施工也造成了一定的挑戰。現有場地中變電箱将通過與加建建築融合設計的遮罩進行隐藏,使用和立面材料相同的豎向格栅進行裝飾。未來這裡将展示童寯的一些珍貴手稿等藏品,同時做一些展覽和小型文化活動。"還計劃成立一個小型研究中心,對童寯本人的學術内容、近現代建築文化等進行研究。"童明說,其實十幾年來,他和家人一直有将童寯住宅修繕開放和建設紀念館的想法,使之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願望終于得以實作,他也非常期待。

據建設方南京曆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相關人員介紹,童寯紀念館公示後,将進行考古,之後将會施工,力争今年内建成。

(編輯 魏如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