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秘!快來了解這些傳統建築技藝!

作者:家在鼓樓
探秘!快來了解這些傳統建築技藝!
探秘!快來了解這些傳統建築技藝!

編者按

閩甯協作,山海情深。近年來,福州市鼓樓區閩甯協作對口幫扶甯夏固原市原州區,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上司下,兩地以“優勢互補、合作共赢、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統籌兼顧、重點推進”為原則開展深度合作,繪就鄉村振興和區域協同發展的美好畫卷。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家在鼓樓”微信公衆号推出《閩甯協作 山海情深》系列篇,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鼓樓區閩甯協作工作實情實景,敬請關注。

探秘!快來了解這些傳統建築技藝!

今天推出第四篇

鼓樓君帶大家了解

固原傳統民間建築營造技藝

固原傳統民間建築營造技藝

是采用傳統土、木、磚、瓦、草

為主要材料和北方傳統匠作做法的

民間營造技藝

是研究六盤山地區

民間建築文化的重要内容

探秘!快來了解這些傳統建築技藝!

固原地處黃土高原

利用資源豐富的黃土

形成了固原獨特的

生土、土木建築模式

固原傳統民間建築主要為三合院式布局,主房為雙坡頂安架房,坐北朝南。偏房為單坡頂趄廈房,位于東西兩側。建築牆下砌三層至五層堿磚,以上為胡墼砌牆,黃土中加入粗麥草和成草泥砌築,加細麥草、麥薏抹面,利于保溫防寒。前磚碼頭,後磚挑檐,屋面鋪青瓦,屋脊不設吻獸,作磚脊或磚瓦組合脊。

院牆為夯土牆,做磚門樓或“穿靴戴帽”大門,建築外觀呈現出質樸厚重又簡約平實的特點。

探秘!快來了解這些傳統建築技藝!

固原傳統民間建築營造技藝吸收融合中原文化、關隴文化,形成獨特的六盤山區建築特色,與當地環境、氣候、民俗等緊密相連,其中黃土牆、青瓦、硬雜木和麥草的和諧組合,具有調濕、節材、透氣、防火、隔聲、經久耐居等實用價值,并且具有冬暖夏涼、節能節地、便于施工操作等特點。

這些技藝構成了獨樹一幟的固原傳統民間建築風格,豐富了大陸民間建築的種類,具有很高的建築學術研究價值。

探秘!快來了解這些傳統建築技藝!

走進固原市東嶽山腳下的

大原古建築技藝傳承保護基地

飛檐翹角、雕梁畫棟、遊廊廂房……

各式各樣仿古建築模型

結構精巧,精妙絕倫

令人驚歎的是

這些微縮建築都是按照一定比例

對國内有名的古建築仿制而成

中國傳統建築是人類智慧的遺産,鬥、拱、昂、升、翹等各部件,均以榫卯結構嚴密組合,棱角平滑、美觀大氣。開山伐木、起工動土、打牆、解料加工、大木制作、構件加工、立木上梁,契合自然規律。

“從民間建築到官式建築,總共是12大類1200多件展品。從工具到模型到構件,再到工藝流程,基本上涵蓋了咱們傳統建築所有的内容。為了讓參觀遊客真切感受古建築營造之美,部分模型采用剖面展示,遊客可以清楚地看到架構結構。”固原市大原古建築技藝傳承保護基地負責人馬振仁介紹。

探秘!快來了解這些傳統建築技藝!

馬振仁制作将台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微縮建築。圖源:甯夏日報用戶端

從制作家具木匠起步

到如今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代表性項目——

固原傳統建築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馬振仁幾十年如一日苦心孤詣

複制傳統建築,收藏傳統建築

想方設法留住傳統建築的根與魂

使瀕臨消亡的當地民間建築

得以傳承和保護

“每看到一棟古建築就着了迷,以前不會看建築的年代、結構,隻覺得雄偉美觀,一看就是幾個鐘頭。”談及從事古建築技藝的淵源,馬振仁坦言出自喜歡。20世紀80年代,從小就鐘愛民間傳統建築的馬振仁,決定系統學習傳統建築工藝。“跟着村上的馬長榮師傅學習農村建房、生産用具制作,跟着楊普選師傅學習細木制作工藝,跟着崔仁師傅學習古建築制作工藝。”

隻要有時間,馬振仁就在古建築書籍中流連忘返,在西安大雁塔下凝眸駐足,在北京故宮裡徘徊觀望,貪婪地吸收傳統建築的養料。通過多年刻苦鑽研,馬振仁集各家之長,全面掌握木作、土作、磚瓦作等技藝,從設計到施工,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和工藝經驗。總結歸納整理了鬥拱模數制作和權衡尺寸,并編制成口訣傳授,解決了工匠們制作鬥拱無規可依、無矩可循的問題。

馬振仁通過分析各類土質,調整水、土、草的比例關系,更新改良材料,大大提高了生物建築的抗堿性、抗滲性和耐久性,還對窯洞結構起拱、起架及細部工藝潛心研究,形成了一整套營造理論和施工方案,為大陸北方生土建築保留了珍貴的技術資料。

探秘!快來了解這些傳統建築技藝!

馬振仁展示傳統建築模型。圖源甯夏日報用戶端

對于家鄉的傳統建築

馬振仁同樣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那些行将消逝的老院子、老房子、

老窯洞等民俗建築

都被他通過文字、圖紙、圖檔

視訊、影像進行了複制複原

建立了完整的、成體系的檔案庫

“對于已損毀的古建築,我們通過走訪民間考察,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并通過模型的方式進行複原。”近年來,馬振仁帶領自己的團隊修複固原河川鄉牡丹山莊民俗工程、吳忠市馬月坡寨子文物修繕工程、固原城隍廟文物修繕工程和文瀾閣搶險加強工程等,通過自己的雙手複原傳統建築之美。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固原傳統建築,2014年,馬振仁成立甯夏大原古建築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并和固原民族職業技術學院通過校企合作,将傳統建築技藝引入課堂。2015年,馬振仁分别在原州區開城鎮大馬莊村、三營鎮金堡村、官廳鎮陽窪村、頭營鎮坪樂村等5個鄉鎮10個村為村上農民工和剩餘勞動力義務教育訓練傳統建築技藝,帶領周邊的村民從事這項傳統技藝。“‘方五斜七’‘周三徑一’‘沖三翹四撇半椽’,在木活制作方面,先輩的口訣和一些順口溜既好記又好用。”作為固原傳統建築營造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馬振仁邊探索着前輩的匠心巧思,邊擔負起傳承的責任,如今,自己的徒弟胡偉容、張雙成、胡飛也能獨當一面。馬振仁的徒弟中被認定的各級非遺傳承人超過30位,研發“古建築系列”“鄉愁系列”等傳統建築衍生的文旅産品100餘種,帶領傳統建築工藝邁入文旅融合的新時代。

探秘!快來了解這些傳統建築技藝!

微型建築“四合院”。圖源甯夏日報用戶端

馬振仁介紹,固原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可以追溯到清光緒年間,是以師徒言傳身教的方式世代相傳,至今已曆經五代,有120多年曆史。通過“非遺進校院”“非遺進勞務教育訓練機構”“非遺進社群”“非遺進景區”“非遺進商圈”等系列公益活動,使固原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揚。

“傳統建築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将其傳承發揚下去是我們這一輩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大原古建築項目的第四代傳承人胡偉容說,她和師傅馬振仁的心願一樣,就是把非遺技藝傳授給更多人,讓這項民間傳統建築文化在中華大地上大放異彩。

2021年5月

“固原傳統建築營造技藝”成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今年2月,馬振仁被文化和旅遊部

認定為第六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探秘!快來了解這些傳統建築技藝!

在古建築技藝傳承保護基地,遊客參觀學習。圖源甯夏日報用戶端

探秘!快來了解這些傳統建築技藝!

通過研學活動,傳承發揚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圖源甯夏日報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