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滿清為什麼能依靠不足十萬兵馬統一天下,并能維持統治呢?

滿清入關時滿打滿算隻有十餘萬八旗軍,其中蒙古八旗和漢八旗還占了一半,也就是說,滿清入主中原時真正的滿洲八旗兵隻有五六萬人。

滿洲八旗自然是清朝最嫡系,最可信賴的武裝,也就是說,滿清就是靠着這五六萬滿洲八旗軍實作了對一億多人口的明帝國的征服。

清朝皇帝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他們又是如何靠這點兵馬維持二百多年的統治呢?

滿清為什麼能依靠不足十萬兵馬統一天下,并能維持統治呢?

自從努爾哈赤率領建州女真起兵反對明朝,到多爾衮率領八旗軍入關統一天下,前後三十多年,這三十多年中滿洲八旗兵的數量并沒有太大變化,一直維持在五六萬人的級别。

就是靠着這批人,清朝打赢了薩爾浒之戰,打赢了松錦大戰,打赢了山海關之戰,打赢了入關後一系列的統一戰争。

不僅如此,就是靠着這五六萬滿洲八旗軍,清朝實作了二百多年的統治。

滿清皇帝之是以能利用五六萬軍隊做到這些,主要是清朝在戰術上和政治上水準極高。

滿清為什麼能依靠不足十萬兵馬統一天下,并能維持統治呢?

從戰術來說,滿清入關前後的幾代君主,都懂得一個基本的軍事常識,那就是“集中優勢兵力”的原則。

縱觀努爾哈赤、皇太極和多爾衮用兵,一直遵循着集中兵力作戰,以少打多,以快打慢的原則。

薩爾浒之戰就是各個擊破,皇太極屢次入關都是親率八旗主力,将明朝各個據點一一拔除。

多爾衮入關後,更是将八旗精銳集中在北京附近,遇有戰事先以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迎戰,如遇勁敵則以滿洲八旗開赴戰場。多爾衮将投降的前明朝軍隊分散在各地,遇到他們無法解決的敵人,滿洲八旗便會集中力量殺到。

在統一戰争中,集中起來的八旗軍就如同清廷手中的神兵利劍,屢次摧破強敵。

滿清為什麼能依靠不足十萬兵馬統一天下,并能維持統治呢?

而統一天下後,清廷則又将八旗軍分散,他們将最精銳的滿洲八旗軍留在北京,稱為“駐京八旗”,又将其他八旗軍分散在全國的重要城市和關津隘口,在那裡築造“滿城”,專門用于駐屯軍隊。

遇到叛亂和外敵,先以駐防八旗迎戰,如果不利,再派京營八旗主力前去。

因為滿洲八旗軍人數太少,光留在北京的就有數萬,是以配置設定到各地鎮守的八旗軍更是少得可憐,有些地方隻有百十名八旗兵,卻統治了大片的區域和人口。

滿清為什麼能依靠不足十萬兵馬統一天下,并能維持統治呢?

從政治講,滿清籠絡了漢人豪強地主,這為他們統一天下提供了最強大的助力。

明朝末年已經腐敗不堪,李自成起義軍滅亡明帝國,卻拒絕封建化,對地主官僚階層采取徹底的鎮壓。這導緻明末的漢族官僚地主急需一股能維護他們利益的力量,來對抗農民起義軍。

而滿洲軍事貴族無疑是他們理想的“救星”,随着吳三桂帶領八旗軍入關,農民起義軍被擊敗,漢人官僚地主和前明軍閥,紛紛倒戈,投靠滿清。

我們看清廷入關後的統一戰争,漢奸武裝立下汗馬功勞,是滿清能順利統一中國的主力。

也就是說,滿清表面上是用不足十萬八旗軍征服了天下,其實是滿洲軍事貴族與漢人官僚地主聯盟的結果。

正是是以,是以明末抗清最堅決的恰恰是農民軍出身的将領,如李定國和夔東十三家等,而大量的前明朝軍閥剃發易服,成為清廷鷹犬,典型的如孔有德、吳三桂等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