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士誠民心所向,卻兵敗被俘,朱元璋曾說出其中緣故

張士誠本是元末亂世“三巨頭”之一,坐擁江南富裕之地,又得當地百姓擁趸,按理來說成為真正的真命天子,也是遲早的事,但結果總是出人預料。也許,張士誠也沒想到自己會敗,并且輸給了不如他的朱元璋。

張士誠民心所向,卻兵敗被俘,朱元璋曾說出其中緣故

張士誠還沒有起義的時候,是一位鹽民,從事運鹽這種苦差事,也僅僅是混個溫飽,是以很了解民間疾苦。于是他與三位弟弟,聯合一些有志之士揭竿而起。

其實,之是以起義如此成功,有一個原因就是,張士誠非常樂于助人,就算自己也很困難,依舊不改仗義疏财的習性,是以在當地有着極高的威信。

起義之後,張士誠非常慷慨,把收繳回來的糧食和錢财,都分給了有需要的百姓,加上曾經積累的聲望,勢力很快就發展壯大了。在收複了多地義軍後,已經有能力攻城略地,于是攻下泰州、高郵等地。

此後,在高郵建立政權,自稱誠王,不久又自封為吳王,與朱元璋、陳友諒等,同為當時勢力最大的起義軍。在經過他的一系列措施下,當地的經濟起死回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複,并養活了許多難民,是以當地百姓極其擁戴他。

張士誠民心所向,卻兵敗被俘,朱元璋曾說出其中緣故

但所謂得富貴容易,守富貴難,在有了一定基業後,張士誠開始變得安逸了,直到朱元璋已經攻打到平江城下,張士誠才反應過來,為時已晚。雖然張士誠據城而守,但奈何平江已是孤城,待彈盡糧絕後,終究逃不過這一劫。

其實,說起來張士誠這人很有意思,說他不是好人,但他又反抗了元朝的腐敗統治,建立了穩定跌序,養活了許多百姓。說他是好人,卻又太過仁慈,縱容将士敗壞軍紀,胡作非為,影響到了當地百姓生活。

是以,朱元璋在擊敗張士誠,并收服了他的部将後,才會這樣說:“你們都是走投無路之人,不降則死,希望你們能銘記這份恩情,并盡忠盡職。因為再像以前那樣,不守軍紀隻顧享樂,搶奪百姓錢财女人,終究是取禍之道。如果能夠安分守己,并改掉曾經的壞習慣,助我早日完成大業,不但能保住現在的官職,還能福澤子孫。”

張士誠民心所向,卻兵敗被俘,朱元璋曾說出其中緣故

其實,這話說得沒毛病,因為朱元璋的将士,多出自濠州、汝州、壽春等地,這些地方并沒有江南地區的富裕,甚至可以說是比較貧困,是以有勤廉節約的好習慣,不像張士誠的部下,不但不能吃苦,生活上還比較奢靡。

加上張士誠的軍隊缺少管束,不僅禍害了當地百姓,在作戰時也會變成一盤散沙,兵敗的結果也是可以預見的。

朱元璋這話,不但收服這幫降将的心,還為他們指了一條明路,同時也說明了張士誠,失敗的主因之一。

根據史料,張士誠為人有器量,平時沉默寡言。對麾下将領也比較寬容,犯了錯誤也很少追究責任,雖然如此作為,讓軍隊一團和氣,但所謂慈不掌兵義不掌财,在關乎國家的大事上,用這種處事方式,不但縱容了将士,還害了自己。

張士誠民心所向,卻兵敗被俘,朱元璋曾說出其中緣故

張士誠早期表現得還不錯,看他對各方面實行的措施,稱得上有勇有謀,但依舊不可避免地被小農思想所局限,偏安一隅後,就無有什麼大作為了。

原本,張士誠三位弟弟之一的張士德,還有部将史椿,都是他的得力助手。但在兩人死後,開始重用王敬夫、蔡彥文、葉德新等人,并把所有事務都交給他們辦,是以當時有歌謠說:“丞相做事業,專用王、蔡、葉,一朝西風起,幹癟。”

其實意思也好了解,所謂賢才不備不足以為治,沒有大量德行兼備的人才,怎麼能治理好國家。而張士誠不僅對政事不上心,所托付之人,也并非德才兼備的人,是以隻要發生較大的風波,國家很可能就是以枯萎。

張士誠民心所向,卻兵敗被俘,朱元璋曾說出其中緣故

而朱元璋也是以說過:“就算我任何事都親力親為,規矩也嚴苛,但依舊有人對我欺上瞞下。反而是張士誠,不僅政事懈怠,還縱容屬下,焉有不被人欺瞞之理!”

張士誠後期期間,他的屬下每日尋歡作樂,每逢戰事卻不敢請命,除非賞賜豪宅錢财,才願意領命出戰。而張士誠雖沒屬下那麼腐敗,卻已經習慣了安逸的生活。

種種因素相加,張士誠焉有不敗之理。是以在蘇州城破後,自知沒有活路可走,便想上吊自殺,卻被舊将趙世雄忙上前解救下來,此後被朱元璋的屬下俘虜,但在押往應天府期間,據說是絕食而死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