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令國人敬佩的英雄,也是讓敵軍聞風喪膽的存在。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他與日寇在冰天雪地中周旋,最終壯烈犧牲
。
這名偉大的英雄叫做楊靖宇,而日軍将領在剖開他的屍體,看見他的胃部以後,竟當場落淚,甚至在回國後切腹自盡。
那麼這名日軍究竟看到了什麼?為什麼他回國後會選擇自盡呢?

楊靖宇
楊靖宇的人生經曆
1931年,“九一八”事變,無恥的日本政府試圖用武力征服我國,此舉遭到東北部隊的強烈反抗,而我國偉大的抗日英雄楊靖宇就是在此時,自行申請前往東北與日軍抗争。
那一年,共産黨派他去負責東北反日總會的上司工作,後面又讓他擔任中國共産黨的重要職位,也就是哈爾濱市委第一任書記。
自此,這位了不起的進步青年的抗日生涯走入了正軌。
而英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1905年,楊靖宇出生在河南駐馬店的一個貧苦家庭裡,由于父親早亡,家境貧寒,是以楊靖宇小小年紀就很懂事。
由于楊靖宇天生就有很強的正義感,體格也比較健壯,是以他總是會幫助一些受欺負的孩子。
1923年,楊靖宇進入了河南省的一所高校。在學校中,他受到我黨感召,開始秘密參加革命活動,還在黨的派遣下在确山從事了農民運動。
為了更好地投身農民運動,楊靖宇在1927年時便與親人辭别,這一走,就再也沒有回來。
在從事農民運動期間,楊靖宇曾五次被捕,每次都受到過極其殘酷的刑罰,但他始終沒有屈服,也沒有舍棄自己的信仰。從此事中足以見得楊靖宇此人心性之堅定。
1929年時,楊靖宇被派往了東北工作,在此期間,他一直與日僞軍作鬥争。其實楊靖宇最早的名字叫做馬尚德,但為了更好地隐藏身份,他幾度更名。
最初,他沿襲了之前抗日遊擊隊楊姓政委的“楊”,給自己起了個名字叫楊占山;後來,為了表示自己的志向堅定,又将名字改為了楊金志。
而在某次他聽到有一名有口音的部下把“楊政委”叫成了“楊靖宇”,而“靖”有一個含義就是“平定”,這與楊靖宇意欲平定戰亂的願望不謀而合。
他心念一動,最終決定改名為“楊靖宇”,就這樣,一個在未來将流芳千古的名字誕生了。
之後,九一八事變爆發,楊靖宇成為了我黨的哈爾濱市委書記。在第二年,楊靖宇又組建起了一個遊擊隊。
這支遊擊隊伍在楊靖宇的帶領下,給予了在東北地區的日軍沉重的打擊,許多日軍聽到這支遊擊隊的名号都不寒而栗。
當時為了贊頌楊靖宇做出的偉大貢獻,我黨高層還将其稱之為抗敵楷模。
1935年,共産黨在東北成立了抗日聯軍,并将楊靖宇任命為第一軍長,同時兼任政委。
在隊伍壯大以後,楊靖宇帶領着聯軍的第一路軍在東北的沈陽、丹東等地活動,積極抗擊日寇,以幾百上千的兵力将日寇殺得夜不能寐。
而日軍因為難以忍受這樣的打擊,給楊靖宇的部隊起了一個外号,叫做“社會治安之癌”。這一稱呼足以見得楊靖宇部隊的戰鬥力之強。
到了1939年的9月,因為日軍的兵力不斷增強,楊靖宇隻得分散兵力,親自帶領一小支隊伍,前去與東北抗日聯軍的第二路軍會合。
意外就在這時候發生了。
楊靖宇與日寇周旋
這世界上,有和楊靖宇一樣,立志抗擊外敵,不惜獻出生命之輩;但也有貪生怕死,自私自利之徒。
在1940年冬天,楊靖宇率領部隊來到了吉林省的濛江一帶,而對楊靖宇恨之入骨的日本關東軍早在之前就下了指令,以“梳篦式”的方法搜捕楊靖宇,勢要将其消滅。
在漫長的戰鬥中,楊靖宇部隊已經折損了無數士兵。
就在此危難之際,楊靖宇手底下的聯軍一軍的第一師長程斌暗自投敵,攜部隊中的115名士兵投靠日軍,背叛了楊靖宇。
為了向日軍表忠心,程斌甚至将部隊中的70餘個補給庫燒毀,楊靖宇部隊的物資在頃刻間化為烏有。在這之後,程斌還親自率日軍圍堵楊靖宇。
在程斌叛變後,楊靖宇的養子張秀峰也拉着警衛排、帶着一大筆抗聯經費投身敵營,令人歎息的是,他從15歲起就被楊靖宇帶在身邊,直到撫養成人,後面還被任命為警衛排長。
他的背叛無疑是對當時已經深陷困境中的楊靖宇又一次沉重的打擊,此時,楊靖宇身邊隻剩下兩名士兵。
到了深夜,楊靖宇因重感冒,隻得在山中的一個窩棚裡休息。
而他身邊的士兵聶東華、朱文範便趁機潛進大東溝,想從居民手裡買點糧食,沒想到他們剛踏入村口,就被幾十名日僞軍團團圍住。
因為不肯招認楊靖宇的下落,兩名士兵與日僞軍展開了激戰。在半小時後,二人中彈犧牲。
兩人死後,日僞軍們從他們身上攜帶的随身物品中,發現了楊靖宇的印章,這下敵軍确定了楊靖宇就在不遠處。
于是他們趕緊縮小了圍捕範圍,并禁止周邊的村民在進山的時候不準帶午飯,目的就是要把楊靖宇餓死。
而此時的楊靖宇在窩棚内等待已久,因為太餓又沒有糧食,他隻能吃榆樹皮充饑。
在楊靖宇被抓的那一天早晨,村民趙延喜和幾個同鄉一同上山砍柴。那天的雪下得很大,幾個人走得分外艱難。
在拐過一個彎之後,幾個村民面前突然冒出一個穿着破爛棉衣的高大人影,他拿着銀錢,想向這些村民買一些糧食。
村民看到他的樣子,立刻明白了他就是日僞軍一直想要抓住的楊靖宇。趙延喜見楊靖宇如此落魄,便勸說他向日僞軍投降,楊靖宇聞言,堅決地拒絕了他。
因為日軍不允許村民們上山時帶糧食,是以村民們隻能先行下山,而貪生怕死的趙延喜為了自保,就偷偷地向日僞軍舉報了楊靖宇。日僞軍在得到了消息之後,立刻驅車上山。
在聽到日僞軍的動靜後,楊靖宇燒掉了身上的所有檔案,與這些日寇展開了最後的搏鬥。
在擊斃了幾個日軍後,程斌手下的一名叫做張奚若的機槍手将其打死在了一棵大樹前,那時候,楊靖宇年僅35歲。
日本軍官羞愧自盡
在楊靖宇犧牲後,這群日僞軍連忙将其帶回日軍在濛江縣城的總部,并找來了記者拍照,還讓叛徒辨認楊靖宇的屍體。
次日淩晨,日本軍官岸谷隆一郎命幾名叛徒聯手将楊靖宇的頭用鍘刀鍘下。
因為好奇楊靖宇在山上躲藏的幾天裡靠吃什麼維生,岸谷隆一郎命下屬剖開了他的肚子,發現裡面沒有一點糧食。
之後,日軍将他的胃切下,送去化驗,結果顯示,楊靖宇的胃中除了棉絮和樹皮沒有其他内容物,也就是說,在被日軍圍困的五個晝夜裡,楊靖宇完全是吃樹皮棉絮硬挺過來的
得知化驗結果的日軍官兵們都非常震撼,一種難言的敬佩和恐懼湧上心頭,使得他們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來自日本的敵寇,竟忍不住為中國将領得死而落淚,就連岸谷隆一郎都感歎楊靖宇是大英雄。
之後,日軍将楊靖宇被鍘下的頭收至箱子内,在通化省城裡巡回示衆,後又被輾轉送到了長春。
此時,日本關東軍某部隊的司令官野副昌德表示,在楊靖宇死後,他總是感覺有人在他睡覺時呼喚着還我頭來。
是以,岸谷隆一郎為安撫這名司令官,連忙挖出了楊靖宇的屍身,并安了一個木雕頭。
在1940年3月5日,虛僞的日軍在一個關帝廟内為楊靖宇開展了慰靈祭,當地的老百姓也借着這個機會,在心底悼念了抗日英雄楊靖宇。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而我黨在楊靖宇犧牲地建立了政府之後,立刻開始準備重新安葬楊靖宇英雄。
次年,楊靖宇墓修葺完成,濛江縣也被更名為靖宇縣。在英雄的墓碑前,除了在鎮反中被現場擊斃的程斌外,另外幾名叛徒都被槍決了。
而當時殺害了楊靖宇英雄的部分日軍,早已在日本戰敗之前回到了他們的祖國,岸谷隆一郎也是其中之一。
在目睹了楊靖宇将軍的屍體,他一直無法忘懷楊靖宇的英雄壯舉,内心既震撼,又愧疚。與此同時,他也對日本的敗勢感到無可奈何。
在絕望之際,這位日本将領寫下了一封遺書,在遺書中岸谷隆一郎表示:
因為楊靖宇這樣的英雄的存在,使他覺得此次的侵華行動是不明智的,因為他從楊靖宇的身上看出,中國是不會滅亡的。
也許是無法面對國家戰敗的後果,又也許是對楊靖宇及其他中國人民感到愧疚,在寫完信後,岸谷隆一郎将妻兒毒死,自己也切腹自盡。
果然,在他死後不久,日本也宣布戰敗了。
1948年,我黨解放了長春,而我黨的地下黨從業人員劉亞光在長春醫學院中找到了楊靖宇英雄的遺顱。
在12月的25日,楊靖宇英雄的頭顱被迎入哈爾濱内的一個烈士紀念館。就這樣,楊靖宇英雄飄蕩了多年的英魂終于得以安葬。
本期故事就分享到這裡,記得關注加收藏帶你了解更多曆史人物故事,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