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晚清著名文史學家,鴉片戰争時鎮守台灣,五次擊退英軍

清道光二十年(1840),英國遠征艦隊在指揮官查理·義律的率領下封鎖了廣州海面,“鴉片戰争”宣告爆發。不久之後,英軍一路北上到達天津大沽口,逼迫道光帝遣使談判,懲辦林則徐。兩年之後,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簽訂,鴉片戰争宣告結束。盡管戰争暫時結束,但清朝也就此淪為了列強瓜分中國的工具。

他是晚清著名文史學家,鴉片戰争時鎮守台灣,五次擊退英軍

盡管鴉片戰争的過程中,清政府對列強采取了委曲求全的态度,但清朝軍民卻展現出了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可貴鬥志。除了廣為人知的“三元裡抗英”之外,晚清時期著名文史學家姚瑩在鴉片戰争爆發時正鎮守台灣,他率領台灣軍民抵抗英軍,取得了五戰五勝。然而,戰争結束後姚瑩卻慘遭主降派大臣迫害,受盡颠沛流離。

清乾隆五十年(1785),姚瑩生于安徽桐城的一個書香世家,其祖父姚鼐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在祖父的熏陶和培養之下,姚瑩從小熱愛讀書學習,年紀輕輕就積累了深厚的學識。在通曉儒家經典的同時,他也非常注重社會實際,其文章常常大膽針砭時弊,擁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和見解。

他是晚清著名文史學家,鴉片戰争時鎮守台灣,五次擊退英軍

嘉慶十三年(1808),二十三歲的姚瑩考中進士,随後被兩廣總督張百齡召為了幕僚。當時,兩廣沿海地區常有海賊作亂,姚瑩由此對海防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認識。嘉慶二十一年(1816),姚瑩被派到位于今福建漳州西南部的平和縣擔任知縣,且在任期間政績斐然,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愛戴。

第二年,姚瑩又被改派到同屬漳州的龍溪縣擔任縣令,他在龍溪的表現同樣出色,被時人譽為“閩吏第一”。由于能力突出,且擅長改善轄地記憶體在的不良風俗習慣,姚瑩又于嘉慶二十四年(1819)被派到了台灣,擔任台灣府台灣縣的知縣,其轄地大約是如今台灣中部一帶。工作兩年之後,深受當地官吏、百姓尊敬的姚瑩升任台灣通判。

他是晚清著名文史學家,鴉片戰争時鎮守台灣,五次擊退英軍

可惜的是,姚瑩還沒在台灣通判的位子上坐多久,就受到牽連被革去了官職。他離開時,台灣百姓極為不舍,甚至紛紛前往府衙請求姚瑩留下。卸下官職後,姚瑩回到了學術界,專注于研究學問,後來還在北京與《海國圖志》編撰者魏源、著名詩人龔自珍等進步人士一同交流學習,探讨經世緻用之學,尋求國家富強之道。

道光十二年(1832),姚瑩被重新起用,并先後在江蘇武進縣、元和縣擔任知縣。後來,道光帝下诏求賢,而兩江總督陶澍、江蘇巡撫林則徐共同推薦了姚瑩,表示此人可堪大用。于是,朝廷先是封姚瑩為高郵知州,又在其還沒上任時就改封其為兩淮監掣同知,護鹽運使。

他是晚清著名文史學家,鴉片戰争時鎮守台灣,五次擊退英軍

道光十六年(1836),姚瑩入宮觐見,道光帝認為其确實才能出衆,于是次年便委任其為台灣兵備官,負責處理台灣軍務。到達熟悉的台灣後,姚瑩與出身鑲黃旗的台灣鎮總兵達洪阿通力合作,整饬島上軍備。沒過幾年,鴉片戰争爆發,對台灣垂涎已久的英軍順勢登島,但姚瑩、達洪阿率領台灣軍民奮力抵抗,先後五次擊退來犯的英軍,保衛了台灣不落入英國侵略者之手。

姚瑩保衛台灣的英勇事迹令人敬佩,但《南京條約》簽訂時中方代表愛新覺羅·耆英、主和派大臣郭佳·穆彰阿二人卻不滿姚瑩和英國人交戰的行為,竟然将其逮捕入獄。盡管晚清社會已經相當腐朽,但百姓們也知道姚瑩是抗擊侵略者,不該是以獲罪。迫于輿論壓力,主和派最終釋放了姚瑩,但還是為了讨好英國人而将其派到了四川。

他是晚清著名文史學家,鴉片戰争時鎮守台灣,五次擊退英軍

不僅如此,姚瑩到達四川後,主和派又一紙文書将其調到了更加偏遠的西藏。盡管跋涉數千裡,曆經無數艱辛,但姚瑩并沒有是以意志消沉、一蹶不振,而是在途中堅持讀書,還将沿途的風土人情、山川地形寫進了足有十五卷的《康輶紀行》當中。

他是晚清著名文史學家,鴉片戰争時鎮守台灣,五次擊退英軍

盡管《康輶紀行》是一部遊記,但心系國家的姚瑩在書中介紹了英、法兩大列強的曆史和英國人在西藏邊境進行的活動,還提出了要對抗西方侵略者,就要了解他們的具體狀況、學習他們的先進技術。如今,許多人都為魏源的《海國圖志》沒能被當時的清政府重視而感到惋惜,其實《康輶紀行》對于開啟中國思想啟蒙同樣有着重大意義,也同樣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鹹豐帝即位之後,此前迫害姚瑩的耆英、穆彰阿一個被賜自盡,一個被革職,且永不叙用。與此同時,林則徐被重新起用,姚瑩也得前往湖北、廣西、湖南等地任職,繼續發揮自己的政治才能。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此前與姚瑩合作抗英的達洪阿戰死軍中,姚瑩也在随軍征戰的過程中染病,最終于鹹豐三年(1853)病逝軍中。作為抗英功臣、文史大家、進步思想家,他值得被更多人所知,也值得更多人尊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