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冬奧幕後丨“東北話”為啥成了冬奧通用語言?

“本屆冬奧會有3種官方語言——英語、國語和東北話。”這是不少網友對本屆冬奧會的一句善意調侃。

2022北京冬奧賽場上,“東北話金句”頻頻出圈,高亭宇所說的“隔路”、中國香港選手朱定文自帶“大碴子味”的采訪,以及王濛富有感染力的東北話解說,都讓網友們津津樂道,體驗到了東北味十足的冬奧盛會。

為何東北話頻繁在冬奧出圈?為啥全賽場都在說東北話?來看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梁曉玲教授的解讀。

冬奧幕後丨“東北話”為啥成了冬奧通用語言?

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梁曉玲教授冬奧賽場“東北老鐵”含量極高

東北地區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環境,為冬奧輸送了許多優秀選手、教練和解說,賽場上東北人含量極高,能聽到東北話的幾率也就更大。

黑龍江省體育局提供的資料顯示,較平昌冬奧會,黑龍江省輸送的運動員在北京冬奧會的參賽項目增加了冰球等4大項,男、女冰球等20多個小項。在大陸首次參賽項目的35個小項中,黑龍江省運動員預計參加14個小項,為國家實作全項目參賽貢獻了“硬核”力量。

冬奧幕後丨“東北話”為啥成了冬奧通用語言?

冬奧冠軍高亭宇(右)來自黑龍江伊春

值得一提的,東北三省還“盛産”冬奧會上的國内技術官員以及科研、醫療、場地服務等保障人員。其中,來自黑龍江的國内技術官員有441人,成為北京以外選派人數最多的省份。

随着冰雪運動的普及,室内冰雪場館在南方已不再是新鮮事。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形成了向四川、湖南等地輸出優秀冰球教練員的常态化機制,讓冰球教練員不僅在本地拿到工資,也可以在省外“兼職”。從冬奧賽場的制冰師到河北雪場的滑雪指導員,從冬奧比賽裁判員到南方冰球俱樂部的教練,全國冰雪場上遍布“東北老鐵”的身影。

東北話為什麼這麼有感染力?

梁曉玲教授表示,“東北話的語音系統比較簡單,是以外地其他方言區的人,模仿起來比較容易。是以,我們經常聽到說,一個宿舍一個東北人,畢業就有八個東北人。”

東北話和國語比較接近,相較于其他方言更加淺顯易懂,獨特的語音語調也讓東北人得到“隻聽其聲,就知是東北人”的特殊标簽。富有笑點的語氣也總能把身邊人帶跑偏,不自覺地學起了東北話。

東北話有東北人樂觀豁達的精神品質加持,常常自帶笑點。梁教授說,“一開始全國人民注意到東北話的時候,是從一些東北方言的獨幕喜劇開始的。日常再聽到東北話,就會聯想到那個方言的獨幕喜劇,進而覺得搞笑。”

冬奧幕後丨“東北話”為啥成了冬奧通用語言?

王濛黃健翔搭檔解說冬奧賽事

這也難怪,王濛一場解說下來,網友們紛紛覺得像看完一場專業性的獨幕喜劇,直呼“東北人人都是段子手”!

東北地區人們豪爽直率的性格,也使東北話更顯氣場,霸氣的外表下是自信的核心。

冬奧運動員東北話頻現,梁曉玲教授認為這反應出運動員對自己專業的自信,也表現出他們對家鄉的熱愛、對東北文化的自信。而對于東北話在冬奧的顯得略為搞笑,梁教授解釋道,“它(東北話)有一個環境的反差,冬奧會是一個國際性、進階别的賽事,東北方言的出現在過去可能會被認為‘土氣’,但現在運動員們不會顧及太多,展現出運動員們的自信。”

敞亮的東北人,生動的東北話,以及東北奧運健兒們專業的技術水準,給冬奧增添了一抹東北氣息,也讓冬奧更接地氣,讓世界知道東北人從冰雪中獲得快樂,從冰雪中争取榮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