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冬奥幕后丨“东北话”为啥成了冬奥通用语言?

“本届冬奥会有3种官方语言——英语、普通话和东北话。”这是不少网友对本届冬奥会的一句善意调侃。

2022北京冬奥赛场上,“东北话金句”频频出圈,高亭宇所说的“隔路”、中国香港选手朱定文自带“大碴子味”的采访,以及王濛富有感染力的东北话解说,都让网友们津津乐道,体验到了东北味十足的冬奥盛会。

为何东北话频繁在冬奥出圈?为啥全赛场都在说东北话?来看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梁晓玲教授的解读。

冬奥幕后丨“东北话”为啥成了冬奥通用语言?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梁晓玲教授冬奥赛场“东北老铁”含量极高

东北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为冬奥输送了许多优秀选手、教练和解说,赛场上东北人含量极高,能听到东北话的几率也就更大。

黑龙江省体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较平昌冬奥会,黑龙江省输送的运动员在北京冬奥会的参赛项目增加了冰球等4大项,男、女冰球等20多个小项。在大陆首次参赛项目的35个小项中,黑龙江省运动员预计参加14个小项,为国家实现全项目参赛贡献了“硬核”力量。

冬奥幕后丨“东北话”为啥成了冬奥通用语言?

冬奥冠军高亭宇(右)来自黑龙江伊春

值得一提的,东北三省还“盛产”冬奥会上的国内技术官员以及科研、医疗、场地服务等保障人员。其中,来自黑龙江的国内技术官员有441人,成为北京以外选派人数最多的省份。

随着冰雪运动的普及,室内冰雪场馆在南方已不再是新鲜事。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形成了向四川、湖南等地输出优秀冰球教练员的常态化机制,让冰球教练员不仅在本地拿到工资,也可以在省外“兼职”。从冬奥赛场的制冰师到河北雪场的滑雪指导员,从冬奥比赛裁判员到南方冰球俱乐部的教练,全国冰雪场上遍布“东北老铁”的身影。

东北话为什么这么有感染力?

梁晓玲教授表示,“东北话的语音系统比较简单,所以外地其他方言区的人,模仿起来比较容易。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说,一个宿舍一个东北人,毕业就有八个东北人。”

东北话和普通话比较接近,相较于其他方言更加浅显易懂,独特的语音语调也让东北人得到“只听其声,就知是东北人”的特殊标签。富有笑点的语气也总能把身边人带跑偏,不自觉地学起了东北话。

东北话有东北人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加持,常常自带笑点。梁教授说,“一开始全国人民注意到东北话的时候,是从一些东北方言的小品开始的。日常再听到东北话,就会联想到那个方言的小品,从而觉得搞笑。”

冬奥幕后丨“东北话”为啥成了冬奥通用语言?

王濛黄健翔搭档解说冬奥赛事

这也难怪,王濛一场解说下来,网友们纷纷觉得像看完一场专业性的小品,直呼“东北人人都是段子手”!

东北地区人们豪爽直率的性格,也使东北话更显气场,霸气的外表下是自信的内核。

冬奥运动员东北话频现,梁晓玲教授认为这反应出运动员对自己专业的自信,也表现出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对东北文化的自信。而对于东北话在冬奥的显得略为搞笑,梁教授解释道,“它(东北话)有一个环境的反差,冬奥会是一个国际性、高级别的赛事,东北方言的出现在过去可能会被认为‘土气’,但现在运动员们不会顾及太多,体现出运动员们的自信。”

敞亮的东北人,生动的东北话,以及东北奥运健儿们专业的技术水平,给冬奥增添了一抹东北气息,也让冬奥更接地气,让世界知道东北人从冰雪中获得快乐,从冰雪中争取荣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