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講述普通人的“雙奧”故事,《從北京到北京》今日将播

北京,北京!奧林匹克聖火将再次在鳥巢點燃。面對全球的期待與關注,北京這座“雙奧之城”準備好了嗎?

6集紀錄片《從北京到北京》給出了答案。該片将于1月14日登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紀錄頻道,為您講述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普通人的“雙奧”故事。

一座城市,兩屆奧運,覆寫夏冬

回望2008,當奧運聖火照亮鳥巢時,一個開放、自信的大國也以嶄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奧林匹克精神這顆種子也深深埋進了每一個中國人心中。

講述普通人的“雙奧”故事,《從北京到北京》今日将播

李久林

李久林是“鳥巢”的建築總工程師,也是國家速滑館“冰絲帶”的總工程師,建設這個全世界最大的單層索網結構體育館,他的團隊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的難關。

講述普通人的“雙奧”故事,《從北京到北京》今日将播

李楠

李楠是北京冬奧會首位報名成功的殘障人士志願者,高位截癱的她雖然出門離不開輪椅,但為奧運志願服務的熱情依舊。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她将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上,繼續全情投入志願服務。

講述普通人的“雙奧”故事,《從北京到北京》今日将播

李菊

中央财經大學教師李菊也曾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志願者,汶川大地震帶走了她在家鄉的16位親人,忍着悲痛,她作為交通志願者,為北京奧運會服務32天。再過幾天,她将和中央财經大學的學生志願者們一起,在首都機場展開志願服務。

講述普通人的“雙奧”故事,《從北京到北京》今日将播

常石磊

音樂人常石磊曾有幸參與創作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題歌《我和你》,北京申辦冬奧成功後,他又陸續創作了《燃燒的雪花》《一起向未來》《我們北京見》等多首冬奧主題的歌曲,他的奧林匹克音樂之旅仍在繼續。

講述普通人的“雙奧”故事,《從北京到北京》今日将播

汪湧

從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到2008年奧運會,新華社進階記者汪湧為奧運寫下5000篇稿件。2015年,他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現場見證了北京成功申辦冬奧,如今仍堅持在報道冬奧的第一線。

從北京到北京,14年過去了,從夏到冬,奧運精神實作了完美傳承。曆經一年的拍攝,紀錄片《從北京到北京》将向世界講述這個初心不改、逐夢奧運的傳承故事。

一群人,一條心,同一個夢想

期待2022,人們真摯的期盼點燃冰雪激情,描繪出一幅全民迎冬奧的生動長卷,釋放出“雙奧之城”的融融暖意。

來自北京各大醫院的骨幹醫生組成了冬奧曆史上中國第一支“滑雪醫生戰隊”,從崇禮到延慶高山滑雪中心,他們經過四個冬天的艱苦訓練,将為危險性最高的高山滑雪比賽提供醫療救援保障。

講述普通人的“雙奧”故事,《從北京到北京》今日将播

滑雪醫生戰隊

張骁哲是北京大學大四學生,也是冬奧會比賽場館冰立方的賽事志願者。從上大學開始,他就堅持參加各種志願者活動,現在,他正和同學們一起,為即将到來的冬奧會做着精心準備。

講述普通人的“雙奧”故事,《從北京到北京》今日将播

張骁哲

北京延慶山區的珍珠泉中心國小隻有40名學生,5年來,這所學校借助冬天村邊封凍的天然河流開展冰雪運動,這裡的“珍珠少年”不僅實作了全員上冰,還組織了一支冰球隊,他們享受着冬奧的陽光,收獲着運動的快樂。

北京市海澱區羊坊店中心國小體育老師、模拟奧運會的倡導者周晨光,堅持傳播奧運文化20年,努力将奧林匹克校園化、生活化。

高井路社群是全國唯一被冬奧組委命名的冬奧社群,以冬奧為主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陳宇琳副教授帶着她的學生們發動社群群衆,正在一起為社群做更新美化。

2012年成立的石榴花輪滑隊是北京市石景山區冰雪團隊聯盟的重要一員,這支有60多名隊員、平均年齡60歲以上的隊伍,憑借高難度的花樣動作成為冬奧社群的一道風景線,積極向上的精氣神絲毫不輸年輕人。

前速度滑冰世界冠軍、北京冬奧組委體育部速度滑冰項目競賽主任王北星的工作崗位就在“冰絲帶”,從冬奧參賽運動員到賽事管理者,她必須面對巨大的身份轉變。

講述普通人的“雙奧”故事,《從北京到北京》今日将播

王北星

在“冰絲帶”,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特種裝置科負責人趙偉帶領團隊突破一個個技術難關,将自主研發的超高速4K軌道錄影機“獵豹”系統架設于此。在冬奧會賽事轉播中,這個特殊裝備将帶給觀衆非同尋常的觀賽體驗……

從北京到北京,這一個個普通而又堅定的身影仿佛是推動這座“雙奧之城”行進的車,他們躬身前行、步履匆匆,猶如齒輪不斷向前;他們又仿佛是縷縷微光,彙聚在一起,照亮這座城市和這場盛會的每一個角落。

他們的故事,有的充滿感動,有的充滿挑戰,有的卻隻是平凡。然而,曆經14年傳承,他們赤誠向前,用自己的心托起奧運夢想,守護着奧林匹克的精神财富。世界期待中國,中國做好了準備!

1月14日開始,CCTV-9每晚19:24,讓我們打開6集紀錄片《從北京到北京》,一起唱響《北京歡迎你》,共同期待《我們北京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