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東漢出廓吉語玉璧的特征

前天的文章裡面提到了漢代玉璧的特點和種類,下面有朋友拿來自己的藏品交流,針對玉璧的題材和造型,以前也在文章中介紹過若幹,今天就針對其中的一種玉璧形制,做一個詳細的說明。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東漢出廓吉語玉璧的特征

一、曆史文化背景原因分析解讀

我們都知道漢帝國的江山是建立在秦帝國鐵腕統治,幾乎是打碎了重新鑄造成型的一個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作為一個以農耕文明為标志的文化族群,最後對另一個生存在歐亞大陸上,以遊牧文明為标志的族群帶來了滅頂之災,漢文化的崛起和強大一直影響着當今中原文化的根基,這種文化的形成和影響是有着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曆史原因的。

漢高祖建立大漢帝國以後,在文化推廣和管理标準上,延續了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的很多管理制度,而在玉器的制造技術上,秦由于統治的時間較短,國家也剛從七國争霸中平穩下來,在藝術創造和創新領域,不會有太多的具備特點的器物出現,這一點是可以解釋的通并且可以了解的。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東漢出廓吉語玉璧的特征

從這個角度分析,秦漢時期的早期玉器工藝匠人,基本上都應該屬于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的高精尖技術人才,他們的技藝和娴熟的加工方法,基本上還延續着戰國時期的工藝特征。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東漢出廓吉語玉璧的特征

二、玉器加工方法的争論毫無價值

是以,我們其實認真思考一下,無論是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器,還是海昏侯墓中發現的玉器,很多都具有非常明顯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印記,海昏侯口中的玉紐最具有說服力,(以前的文章做過介紹)如果要是從這個角度了解,在我們目前可以查閱,并作為斷代依據的的《中國玉器圖冊》中,對很多漢代玉器的标注我個人認為是不準确的,或者從某種意義上說,應該是春秋戰國時期遺留的玉器。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東漢出廓吉語玉璧的特征

因為古人制玉本身就是一件十分繁瑣并且漫長的“工程”,用“工程”兩字就是想說明其制玉的時間成本是巨大的,絕非是我們現代人可以了解的加工時間。

1976年北京曾經拍攝過一部記錄片,全程記錄了北京玉器廠工藝匠人用傳統的制玉方法進行解玉、定型、掏膛、細雕、琢磨、抛光等繁瑣的工序,将碩大的一塊璞玉石料最後雕琢出一件精美的螭龍香爐的過程,整體加工時間将近一年,這還是在非常成熟的工匠手中,為了展示其高超的工藝而真實的記錄着傳統的制玉工藝過程。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東漢出廓吉語玉璧的特征

通過這個視訊我們也真實地看到了古人诠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論出處,玉堅硬不可雕琢,那些神話切玉如泥的所謂“昆吾刀”更多應該是古人的一種刻劃工具而非制玉工具,這是一個基本的知識點,所有的玉器都是通過比玉更堅硬的石英砂,運用琢和磨制的方法加工出來的,絕非“雕”出來的。

現代工藝的“雕琢”手段,其實也是通過磨具來完成的,隻不過換了一下動力總成和來源;否則,按照現代人的智慧,如果發現可以在玉器上直接雕琢成型的刀具,也應該申報世界發明專利了吧。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東漢出廓吉語玉璧的特征

三、漢代出廓玉璧的出現背景和曆史原因

玉璧在我們前期的介紹中都一直出現,傳統意義上的“璧”,就是按照宇宙黑洞的理論,内外皆圓,中有留孔的器型,早期發現的玉璧最多是在良渚文化的遺址中,主要都是為了顯示财富或者代表其特殊身份的作用。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東漢出廓吉語玉璧的特征

後來龍山文化和齊家文化中也大量出現,三星堆的文化遺址中甚至還出現了一種有領玉璧,也被稱為“突唇玉璧”,但是在紅山文化的遺址中,玉璧的發現卻極為少見,而且早期文明形式中出現的玉璧,幾乎都是以素璧的形式出現,商周以後,開始在玉璧上加工圖案,除了我們常見的龍鳳造型,雲紋和各種紋飾也開始交替出現。

出廓镂空玉壁,始見戰國,盛行兩漢。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東漢出廓吉語玉璧的特征

這種玉璧的出現有其獨特的文化背景,這種器型和紋飾的出現我們稱之為“炫技”,也是窮極生奢的一種精神追求,他是建立在強大的物質财富基礎上的。

基于這個考慮,我們也就會了解乾隆時期繁缛的紋飾設計,那種工藝複雜,既不太實用,也不太符合漢文化簡約素雅的審美情懷。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東漢出廓吉語玉璧的特征

而在出廓的玉璧上進行镂空,本身就是一種奢侈,再增加镂空紋飾的吉語壁,一定是佩玉和展示自己擁有強大财富實力的一種心理暗示,這種器型為何到東漢時期才能出現,一方面是漢代強大的社會财富積累的展現,另一方面也是古代天人合一觀的展現。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東漢出廓吉語玉璧的特征

四、漢代出廓透雕玉璧基本特征

以前我們發現漢代時期的人,喜歡将自己期盼的願望,例如“宜子孫”“長壽”“長樂”“益壽”這一類的銘文常見于漢代銅器或陶器上,甚至在銅鏡上也多見帶有“宜子孫”或“長宜子孫”銘文的字樣,來表示吉祥。

但是琢刻在玉璧上的镂空文字吉語璧卻十分少見,一方面是玉器在漢代屬于皇家專供物質,尋常的土豪和士紳不敢僭越;另一方面,玉器的制作難度遠遠大于其他的器物,這樣的器型國内出土的數量也是有據可查的。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東漢出廓吉語玉璧的特征

根據這個原因,前不久,香港拍賣的那件殘璧兩千多萬元的價格倒是物有所值。

此玉璧是東漢江南廣陵國墓出土的,通體镂空雙面雕是其獨到之處,加之S形的曲線結構,使雙螭動态得到展露,以顯其靈動自然之美。

獨特巧妙的設計,生動優美的造型、豐富細膩的紋飾、無比精細的做工,有着強烈的時代氣息和特征。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東漢出廓吉語玉璧的特征

五、出廓透雕“宜子孫”玉璧鑒賞要點

圖所見之出席透雕“宜子孫”玉璧呈扁圓形體,由一對蟠螭、一隻鳳鳥及“宜子孫”三字通體雙面镂空雕琢而成。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東漢出廓吉語玉璧的特征

整體結構對稱嚴謹,圖案設計布局合理。

上端出廓部分,以透雕技法琢一橫身置腹在“宜”字上的回首鳳鳥,冠、尾與出廓相連,體形彎曲,姿态優美。

璧肉部分的内外邊廓的左右兩側間,透雕一對雌雄相背的螭虎,身軀彎曲有緻,長尾蜷曲,頭、尾呈S形,作向上攀附狀。

兩螭首尾間雕有“子”、“孫"兩字,“宜子孫”三字在同一中軸線上,以标準篆書琢刻。

在方圓之間的筆畫中央,用細陰線勾勒,使字型顯得更加秀美,極富裝飾效果。

玉璧精雕細琢,顯得玲珑剔透,主要采用了透空镂雕、細陰線刻和淺浮雕相結合的技法。

雙螭造型,活潑矯健,細細觀賞,流暢精妙而不可言。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東漢出廓吉語玉璧的特征

由此璧可以看出,東漢吉語出廓透雕玉璧的基本特征:玉璧内外邊緣浮突明顯,呈粗弦紋狀。出廓與壁體界限明顯,以凸弦為邊緣間隔。

以細密的陰刻線來表現細部特征,出廓部分紋樣繁密、粗厚,有螭、夔、鳳、雲紋等組成,嵌以吉祥語。

文字是标準篆書,遒勁流暢,筆畫上都有細陰刻線。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東漢出廓吉語玉璧的特征

在我免費推廣的文字專欄系列下方,還有專門的鑒定方法介紹課程,如果您覺得我的文字對你從曆史文化的角度,學習玉器的鑒定有很大的幫助,可以點選同名頭條下方的連結課程,不僅有各種鑒定識别的方法,還有如何利用自己的收藏,實作以藏養藏的夢想,50堂課程,隻需要付出一包煙錢,您看看其他學員的好評和課程的目錄,還不趕快動動手指,跟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