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斯大林戰争生涯中的滑鐵盧:70萬人在戰線消失,一度看不到希望

自世界反法西斯戰争打響後,随後産生了很多特性不一的經典戰役,其中以蘇德兩國為主要敵對國的戰役尤為突出,比如我們曆史中所學過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柏林攻堅戰等等,這些戰役對于二戰都極具意義,尤其是斯大林格勒戰役,這場被稱為二戰的轉折點的戰役,而莫斯科保衛戰則對希特勒造成了嚴重的打擊。但是他們不免擁有特一個特點,那就是參戰的規模非常龐大,在那時,僅僅一場小規模的戰役的參戰人數就可能會有數十萬,由此可見當時的戰役是多麼激烈且規模龐大。但有一場戰役對于蘇軍乃至同盟國來說是付出的代價最為慘重的一場戰役,那就是基輔戰役,也稱基輔會戰。

斯大林戰争生涯中的滑鐵盧:70萬人在戰線消失,一度看不到希望

二戰中規模最大的戰役就是基輔戰役,基輔是烏克蘭的首都位于傑斯納河與第聶伯河的交彙處,是德國巴巴羅薩計劃中的重要一步,47年7月基輔戰役在蘇聯的南方防線上爆發。蘇軍由基爾波諾斯上将指揮,但是擁有80多萬士兵, 4500輛坦克和1600多架飛機的超大軍團。在德軍的包圍之下,将近有70萬蘇軍被活捉,蘇西南方面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參謀長圖皮科夫、政委布爾米什堅科在突圍中犧牲,蘇第5集團軍司令波塔波夫在戰鬥中被俘阿道夫·希特勒說這是曆史上最大的戰役。

斯大林戰争生涯中的滑鐵盧:70萬人在戰線消失,一度看不到希望

在蘇聯的幾大戰役之中,基輔戰役是損失最為嚴重的一場戰役,為什麼會損失如此嚴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沒有足夠的裝甲和機動力量。在基輔戰役不久之前,蘇聯就先和德軍進行了烏曼戰鬥,蘇軍完全抵擋不住德軍的猛烈攻勢,結果就是德軍損毀了蘇軍幾乎全部的機械化部隊,是以在之後的基輔戰役中,蘇軍缺少裝甲部隊的掩護,敵人的炮火對準了這些失去了掩護而暴露出來的蘇軍,蘇軍在這種情況下更無法抵擋裝備優良的德軍。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斯大林本人對于這場戰役過于自信,越級指揮,不聽從當時的總參謀長的意見,甚至臨場換帥,戰場瞬息萬變,臨場換帥是兵家大忌,由于斯大林的獨裁決定,導緻了基輔戰役全盤皆輸,此後,斯大林就甚少再指揮軍事,國内的工作成為了他的重心。

斯大林戰争生涯中的滑鐵盧:70萬人在戰線消失,一度看不到希望

讓人倍感遺憾的是,在基輔戰役爆發之前,斯大林不聽信部下的建議,和當時的幾名紅軍将領在戰事上意見不合。在斯大林看來,德軍的火力會集中于烏克蘭,主要是德軍想占領蘇聯的大糧倉,想奪得對烏克蘭的糧食、頓涅茨的煤和高加索石油的占有權。是以斯大林決定自己親自越級指揮,調動了大批蘇聯紅軍前往基輔一帶,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在此場戰役中主動進攻,采取了被動防守的姿态,保住蘇聯大糧倉,和石油産地就行了,但德軍的作戰能力卻沒有被斯大林正視,在蘇軍尚未被德國軍隊完全包圍之時,朱可夫大将向斯大林提出撤退的建議,但斯大林反而撤掉了朱可夫的職務。

斯大林戰争生涯中的滑鐵盧:70萬人在戰線消失,一度看不到希望

人盡皆知當二戰正式打響後,德軍很快向歐洲各國發動進攻并占領了許多歐洲國家的領土,而作為歐洲國家中僅存的英國還以其海峽的先天性優勢,抵禦着德軍的炮火,可是,在此時蘇聯卻向芬蘭發動了進攻,在世人眼中,芬蘭就是一個非常弱小的國家,既然是蘇聯對其發動了了進攻,應該隻需要很短的時間就可以将芬蘭的防禦線全面擊潰吧。

斯大林戰争生涯中的滑鐵盧:70萬人在戰線消失,一度看不到希望

但是事情的發展卻出乎大家的意料,芬軍的防禦線似乎牢不可破,蘇聯軍隊的攻擊好像失去了它應有的成效,而在經曆了幾個月的戰火洗禮以後,芬軍才逐漸抵擋不住了,先是全體芬蘭軍隊都開始往後撤退,然後迫于戰局的壓力而采取求和,最終由于強弱懸殊,隻好簽署了與蘇聯的停戰書,并同意此前蘇聯對芬蘭所提議的所有要求。而這一事件也為之後的德國進攻蘇聯埋下了一個伏筆,正是因為這一伏筆才讓當時的德軍最高統帥對戰局産生了錯誤的認知,以為德軍如果去攻打蘇聯輕而易舉就會取得勝利,是以對于德軍來說“巴巴羅薩計劃”的展開迫在眉睫。

斯大林戰争生涯中的滑鐵盧:70萬人在戰線消失,一度看不到希望

二戰中,蘇德之戰可以說是戰況激烈之首了。1941年起蘇聯紅軍在戰争中連連戰敗,很快便把軍隊撤到了基輔一帶,巴巴羅薩計劃也借此契機開始轟轟烈烈的運作,于是德軍派出了三個集團軍的兵力以及兩個裝甲集團對基輔的蘇聯紅軍形成了包圍圈。蘇聯軍隊的統帥意識到不對勁時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向斯大林提出撤退基輔的建議反而遭到了革職,斯大林的剛愎自用,是将近70萬蘇聯紅軍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而位于基輔前線的幾個蘇軍高層也抛下軍隊臨陣脫逃,隻有極少一部分隊伍突出了重圍,這之後,蘇軍的整體實力嚴重下降。

斯大林戰争生涯中的滑鐵盧:70萬人在戰線消失,一度看不到希望

實際上,基輔戰役是斯大林戰争生涯中的滑鐵盧,基輔戰役是紅軍最大的敗仗這其中斯大林的指揮起了很大的作用。 1941年7月29日,朱可夫元帥提議讓斯大林改變死守計劃,暫時把基輔讓給德軍,尤其是西南方面集團軍可以先撤退在第聶伯河東岸,以躲開蘇聯的猛烈攻擊。朱可夫拿出軍事部署地圖,向斯大林仔細分析了雙方作戰的局面,而且也把德軍的敵軍力量集中的地方标了出來,再次分析了德軍有很大的可能會發動對莫斯科的進攻。是以,他提議,為了儲存實力,把兵力集中于莫斯科,以便德軍來犯時自如應對,建議把陷在基輔戰役中的蘇軍撤退出來,集結于莫斯科。然而斯大林隻相信自己,完全沒有把朱可夫将軍的話聽進去,讓70萬士兵被俘虜,隻有一部分突圍出去,這簡直是蘇維埃将士的恥辱。

斯大林戰争生涯中的滑鐵盧:70萬人在戰線消失,一度看不到希望

也許你會認為,如果斯大林沒有堅持防守基輔,而是認同布瓊尼元帥和朱可夫關于撤退的想法,那麼蘇軍在損失方面會不會有所改變?其實,這個決定會讓蘇聯的軍隊遭受很為沉重的打擊,蘇軍一直都在對烏克蘭方向進行嚴格的觀察,并将其視為重點防禦地,德軍更是十分看好烏克蘭的實力,蘇德之戰是遲早都會發生的,如果蘇聯在這個時候撤退,那他們可能會面臨全軍覆沒的局面,所造成的損失必定大于基輔戰役,以緻影響到最後勢必發生的蘇德戰争,這場戰役可能會迎來完全不一樣的結局。

斯大林戰争生涯中的滑鐵盧:70萬人在戰線消失,一度看不到希望

其實,正因為蘇軍在基輔戰役上的提早失敗,才會讓蘇軍在與德軍進行交火時總結出德軍閃電戰的作戰方式,以便在蘇德戰争爆發時能夠以巧妙戰術赢得戰争的勝利。當然,這也隻是我們經過想象來進行分析的,如果處在當時戰火紛飛、舉步維艱的境況中,又有誰會把這些問題進行總結分析呢?

斯大林戰争生涯中的滑鐵盧:70萬人在戰線消失,一度看不到希望

烏克蘭基輔戰役的失敗,讓蘇聯軍方得到了許多的經驗和教訓,尤其是讓蘇聯軍方的上司者看清了戰争的局勢,斯大林在經曆了這場戰役的失敗之後,還想着不在他人面前露怯,但是緊接着斯大林在國際上向其他國家請求支援的舉動卻反映了他此時的不安,可見此時的斯大林到底承受了多麼巨大的壓力,在這一戰役之後斯大林也沒有追究各階層将領的過錯,相反,德軍在赢得了基輔戰役的勝利之後隻能用神采飛揚來形容,基輔戰役在世界上的名氣也讓其順利的當選為了最有代表性的閃電戰之一。這場戰役讓德軍愈戰愈勇,畢竟在世界曆史上能做到活捉70萬俘虜的國家并不多,這也是在德國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場戰役。

斯大林戰争生涯中的滑鐵盧:70萬人在戰線消失,一度看不到希望

事實上,我們并不能隻對基輔戰役進行關注,或者隻對于蘇德戰争進行觀察分析,我們應該放寬我們的眼界,将整個歐洲第二戰場,北非戰場都觀察進去,并需要進行一定的總結分析,正是德國在基輔戰役時很随意就擷取了戰役的勝利,才會讓希特勒自視清高,手底下的将領在他心中都不合格。最後甚至都不讓底下的将領掌握指揮權,進而讓東線戰場的指揮權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由此可見,希特勒的最終的失敗與膨脹的野心以及膨化的自信心分不開。但斯大林卻非常知道進退有度的道理,他在基輔戰役的失敗中,在教訓方面已經汲取了很多,随後傳回國内工作,讓指揮能力能加優秀的名将去部隊内進行指揮工作,進而促進蘇軍的軍事實力發展,并建立了一支龐大的地面部隊。

斯大林戰争生涯中的滑鐵盧:70萬人在戰線消失,一度看不到希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