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愁征文21号】張俊傑:戰區司令部秘聞

【鄉愁征文21号】張俊傑:戰區司令部秘聞
【鄉愁征文21号】張俊傑:戰區司令部秘聞

戰區司令部秘聞

張俊傑

初秋的漢江,依然是風和日麗,滿目青翠,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中午,參加同僚兒子升學宴會後,陪同外地文友再次進入老河口是奧華飯店對面的李宗仁第五戰區長官司令部舊址,寬闊的北京路對面,豎立水泥碑文,簡單介紹修建舊址的目的,門口有李宗仁先生親筆題寫的門匾“熏風南來”四個大字。舊址占地面積為二千五百三十平方米,分一井三院。前中院為典型磚木結構的北方民居,正廳為李宗仁的“接待室”,南北兩側為“侍從室”、“顧問室”、“調查室”、“機要室”等。後院為磚木結構仿歐建築,系“進階将領軍事會議室”和李宗仁“書房”、“卧室”所在。

順着這些亭室方向,我們一一浏覽了所有牆壁上的宣傳資料,大家對李宗仁駐守老河口6年間,成功地指揮的大小戰役,殲滅日寇十餘萬人歌頌着、談論着,很少有人透過牆壁上一些将士們合影去探究一些潛在裡面的秘密故事。

那次陪同武漢研究地域文化的專家之後,我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何1984年《湖北縣市概況》關于老河口市、光化縣志中,均沒有李宗仁第五戰區長官司令部一說?唯一顯示有關抗戰的也是宜城縣志重要事件欄目,僅僅“抗日英勇張自忠殉國”中,不足20字的記載。說心裡話,對于李宗仁在民族危亡時刻,堅持“焦土抗戰”,率第五戰區官兵會戰徐州,在正面戰場首戰告捷,取得了“台兒莊戰役”的勝利;移師河口後,破襲平漢鐵路,鉗制武漢、屏蔽川陝,率部活躍在鄂、豫、皖地區,先後與進犯日軍進行了随棗會戰、棗宜會戰、豫南鄂北會戰等著名戰役,在老河口堅持抗戰達六年之久,保衛了鄂北豫南大片國土,粉碎了日軍鞏固華中、圖霸西北的陰謀等等事迹,也就是縣市合并之後,1987年筆者讀初三時期小城方展開大力宣傳的,并且修建第五戰區司令部舊址對外開放。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中國政壇上,改革開放之前,國共兩個大黨由于政治主張等不同,分分合合之中,讓許多曆史事件失去光彩。這也就是我等百姓很少光顧第五戰區李宗仁長官司令部舊址以及探究這一段曆史的根源所在。

關于抗戰國共所做出的貢獻,尤其是李宗仁帶領第五戰區全體将士所建立的功勳,改革開放以來,我黨報刊相繼刊登很多類似“浩氣壯山河——走進第五戰區長官司令部舊址”、“ 李宗仁:‘猛仔’殲敵台兒莊”、“抗日戰地行:走進第五戰區李宗仁長官司令部舊址”等等,目不暇接,這些均難以引起我的興趣。不過,這次與外地文友遊覽之中,有幾幅合影中,兩個人物照片引起我極大的關注——王炳南與劉仲華。整個展廳裡面,這兩個極不起眼、也無突出文字宣傳辨別的人物,在中國共産黨曆史上立下赫赫戰功。遺憾的是圖檔下面僅僅标注他們的名字而已,劉仲華無非多幾個字如:曾在李宗仁的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擔任參議。

先不說王炳南的知名度,就是後面這位劉仲華稍微媒體搜一下:你就會吓一大跳,中共曆史上最著名的卧底特工之一。這位人物是前年他的後代也就是我們工商行政管理系統總局的首長來老河口視察工作期間,前往李宗仁的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舊址參觀時,我們才注意起這個黨優秀的地下工作者,讓我失望的是小城很難找到有關劉仲華的曆史資料。

“曾在李宗仁的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擔任參議的劉仲華:1899年生于山西崞縣(今原平)。1923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抗日戰争開始後,他在李宗仁的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擔任參議,做統戰工作,為促使李宗仁接受共産黨的抗日政治綱領作出了貢獻。當時,許多文化青年從敵占區來到五戰區,劉仲華就向李宗仁建議把這些流落到五戰區的青年組織起來開展抗日活動。李宗仁接受了劉仲華的建議,開辦了戰時青年幹部教育訓練班。1949年4月1日,劉仲華作為南京政府和談代表團的顧問,同張治中等飛抵北平。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北京市園林局局長等職。”這還是從媒體收集來的,通過這一段時間研究地方黨政軍文曆史資料,方知李宗仁之是以能夠取得抗戰輝煌的戰績與其開明,放手使用共産黨劉仲華等有很大關系。

然而,劉仲華等共産黨們猶如漢江急流而下,轉個大彎後的小漩渦,在1938年——1944年李宗仁第五戰區抗戰期間隊伍裡,是往往容易被無視的關鍵人物,劉仲華當時其真正的角色是長官司令部作戰參謀,沒有親臨一線帶兵沖殺,但是卻幫助李宗仁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

小城土語: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大家或許覺得劉仲華先輩後人是筆者的最高首長,是以想大力宣揚其事迹。其實不然,先不談其到底為我黨做出何等巨大貢獻,單就其建議的“把這些流落到五戰區的青年組織起來開展抗日活動”,就為日後新中國培養出大批各類精英隊伍。

翻開地方黨政軍文老檔案資料,字裡行間裡面幾乎彙集了不少日後活躍在新中國政壇、文壇的人物。1939年秋,姚雪垠、臧克家、碧野、胡繩、茅盾、郭沫若等帶領文化工作隊來小城老河口從事抗戰宣傳,《雷雨》、《放下你的鞭子》、《日出》等常常在街頭巷尾演出,《松花江上》、《流浪三部曲》、《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等抗日歌曲響徹漢江上空,連張光年也跟着洗星海回到故鄉老河口來了,反複演唱他們合作的《黃河大合唱》,極大百姓軍民抗日鬥志。還是這個好建議的作用,讓“文化工作委員會、光河軍民俱樂部、五戰區藝術會、政治大隊、童工隊”等雨後春筍般出現,更重要的這個建議驅使李宗仁在老河口期間籌辦三個不同級别培養抗日軍事骨幹的軍事學校:第五戰區進階幹部訓練班,為全國軍民抗戰取得勝利以及以後我黨培養一大批軍政人才。參謀、參謀,劉仲華等優秀黨的地下工作者就是靠智慧取得以國共兩黨共同抗日為基礎的,中華各族人民廣泛參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戰的中國共産黨統一戰線的勝利,為抗日立下不朽功勳!類似受這個建議影響而成就人生的人物還很多、很多。譬如:張光年(光未然)前輩其名揚世界的《黃河大合唱》詩詞腹稿均是在這段時期完成的,連毛澤東主席聽後都鼓掌說:“好!好!”周恩來總理還專門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衆譜出歌聲。”1991年3月張光年(光未然)前輩故地重遊時刻,為《老河口市志》作序時,寫到:“老河口,這個鄂西北,漢水邊的重鎮,這個生我養我的地方,二十年後期,我開始接受革命的洗禮。它曾經在我的生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此推之,劉仲華前輩功不可沒。

從飛機上俯瞰陝西三原黃秃地一片,研究西安事變的同志均知道,新中國首任駐聯合國大使王炳南前輩一家與楊虎城私交很好,其與楊虎城猶如父子關系,受我黨派遣,王炳南從德國趕回西安,幫助楊虎城打理軍政大務。大家也可從以後相繼出版的官方書籍看出,正是王炳南等我黨優秀的黨員協助下,西安事變成功,王炳南與德國籍的夫人一同郊遊,三原并不像陝西其他縣城那樣破舊,因為這個出一個大人物——南京政府監察院院長于右任。在中國,依照傳統,做官後均要給家鄉出把力氣,是以這裡建築很有名氣,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之後,王炳南為松弛一下神經,方帶媳婦來此遊玩。

對于陝西三原我一直很關切,因為就是那個日寇進攻年代,我奶奶一家逃離老家韓營去的陝西,至今那裡還有失散多年沒有見面的舅爺一家。顯然,一般百姓為生存,就可以逃到陝西,起碼說明日寇侵略造成大量難民外逃,陝西也是一個難民區。

再進一步研究不難發現類似“楊虎城提出加入共産黨做‘二賀龍’為何遭到拒絕;楊虎城著名抗日愛國将領等”文字資料,這樣就不難了解為何1939年出現在第五戰區司令部,并至今在第五戰區司令部舊址牆上留有與李宗仁等将軍的合影相片。筆者認為當時王炳南等前往老河口,估計是代表楊虎城等著名抗日愛國将領前來支援李宗仁将軍抗擊日寇的。盡管相片下面沒有記載其在這段曆史上抗日的功績,可是卻說明西北軍也在支援桂系的李宗仁等将軍在五戰區抗日。如今,漢江邊許多人還在濱江碼頭,一邊喝茶聊天,一邊等人;有些人無聊的喊口号,很少有人談論起上面這兩位默默付出的曆史人物在小城做出的功勞。

或許,這就是真正的人生,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不同時代的大舞台上,對于一些真正的優秀演員而言,往往成為幕後人物,很少被人所知曉,可是依然無怨無悔地付出。

正是,因為中國有他們這種懂得人生價值的人物存在,方讓小城老河口生出無盡的興緻,充滿無盡的魅力,讓中外遊客而至俯首可拾曆史文化珍寶。結束此文之時,筆者再次呼籲請珍惜上段秘聞,更要銘記這些秘聞中的“人物”!

【鄉愁征文21号】張俊傑:戰區司令部秘聞

作者履歷:張俊傑,筆名千裡漢江、紅盾文秘戰士。男,漢族,1971年12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老河口市,1992年大學中文專業畢業,參加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一線文秘工作;1998年在老河口市委從事組織科工作一年;1999年至今一直在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一線從事文秘工作。2003年取得自修武漢大學法學大學學曆。迄今一直供職于湖北省老河口市市場監督局,曾被求是理論網、光明網、荊楚網、長城網等十大媒體評為特約時事評論員,網絡媒體著名時政評論家。現為襄陽市作家協會會員。最喜愛研究的文體是雜文,因為這種文體,不僅能夠将自己始終秉承“擇善人而交,擇善書而讀,擇善言而聽,擇善行而從”做人原則,“人心一真,金石可镂;雲中世界,靜裡乾坤;逆境比下,怠慌思上”的處事理念融入之中,在寫作實踐中,或古今上下,天南地北,五行八業入筆成章,或經國風雲,茶酒餘事,是非曲直入段中,起到了鞭撻醜惡,歌頌真善美的目的,更展示了個人豪放與耿直、醇厚的本性,還留給後人以啟迪,故迄今依然在雜文園地耕耘。目前,已先後在中央、省、地級報刊、媒體刊用各類稿件達萬餘篇。

鄉土文學社編委會

顧 問聶鑫森

湖南省作協原名譽主席

主 編陳小平

副主編李秀珍

劉金龍(兼詩歌組長)

執行主編丁村

編輯主任王建成(兼小說組長)

副主任施靜雲(兼散文組長)

編 委馬發軍 史壽林 孫成紀

朱玉華 劉金龍 陳 樂

陳賢東 陳 緣 餘 萍

楊天營 楊勝彪 楊軍凱

郭良美 皇 甫 彭太光

潘政祥 袁曉燕 朱吉述。

鄉土文學創作研究中心

鄉  土  文  學 社

《 鄉土文學 》 編輯部

長期法律顧問 陳戈垠 律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