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乡愁征文21号】张俊杰:战区司令部秘闻

【乡愁征文21号】张俊杰:战区司令部秘闻
【乡愁征文21号】张俊杰:战区司令部秘闻

战区司令部秘闻

张俊杰

初秋的汉江,依然是风和日丽,满目青翠,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中午,参加同事儿子升学宴会后,陪同外地文友再次进入老河口是奥华宾馆对面的李宗仁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旧址,宽阔的北京路对面,竖立水泥碑文,简单介绍修建旧址的目的,门口有李宗仁先生亲笔题写的门匾“熏风南来”四个大字。旧址占地面积为二千五百三十平方米,分一井三院。前中院为典型砖木结构的北方民居,正厅为李宗仁的“接待室”,南北两侧为“侍从室”、“顾问室”、“调查室”、“机要室”等。后院为砖木结构仿欧建筑,系“高级将领军事会议室”和李宗仁“书房”、“卧室”所在。

顺着这些亭室方向,我们一一浏览了所有墙壁上的宣传资料,大家对李宗仁驻守老河口6年间,成功地指挥的大小战役,歼灭日寇十余万人歌颂着、谈论着,很少有人透过墙壁上一些将士们合影去探究一些潜在里面的秘密故事。

那次陪同武汉研究地域文化的专家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何1984年《湖北县市概况》关于老河口市、光化县志中,均没有李宗仁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一说?唯一显示有关抗战的也是宜城县志重要事件栏目,仅仅“抗日英勇张自忠殉国”中,不足20字的记载。说心里话,对于李宗仁在民族危亡时刻,坚持“焦土抗战”,率第五战区官兵会战徐州,在正面战场首战告捷,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移师河口后,破袭平汉铁路,钳制武汉、屏蔽川陕,率部活跃在鄂、豫、皖地区,先后与进犯日军进行了随枣会战、枣宜会战、豫南鄂北会战等著名战役,在老河口坚持抗战达六年之久,保卫了鄂北豫南大片国土,粉碎了日军巩固华中、图霸西北的阴谋等等事迹,也就是县市合并之后,1987年笔者读初三时期小城方展开大力宣传的,并且修建第五战区司令部旧址对外开放。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中国政坛上,改革开放之前,国共两个大党由于政治主张等不同,分分合合之中,让许多历史事件失去光彩。这也就是我等百姓很少光顾第五战区李宗仁长官司令部旧址以及探究这一段历史的根源所在。

关于抗战国共所做出的贡献,尤其是李宗仁带领第五战区全体将士所建立的功勋,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报刊相继刊登很多类似“浩气壮山河——走进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旧址”、“ 李宗仁:‘猛仔’歼敌台儿庄”、“抗日战地行:走进第五战区李宗仁长官司令部旧址”等等,目不暇接,这些均难以引起我的兴趣。不过,这次与外地文友游览之中,有几幅合影中,两个人物照片引起我极大的关注——王炳南与刘仲华。整个展厅里面,这两个极不起眼、也无突出文字宣传标识的人物,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立下赫赫战功。遗憾的是图片下面仅仅标注他们的名字而已,刘仲华无非多几个字如:曾在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担任参议。

先不说王炳南的知名度,就是后面这位刘仲华稍微媒体搜一下:你就会吓一大跳,中共历史上最著名的卧底特工之一。这位人物是前年他的后代也就是我们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总局的首长来老河口视察工作期间,前往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旧址参观时,我们才注意起这个党优秀的地下工作者,让我失望的是小城很难找到有关刘仲华的历史资料。

“曾在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担任参议的刘仲华:1899年生于山西崞县(今原平)。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开始后,他在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担任参议,做统战工作,为促使李宗仁接受共产党的抗日政治纲领作出了贡献。当时,许多文化青年从敌占区来到五战区,刘仲华就向李宗仁建议把这些流落到五战区的青年组织起来开展抗日活动。李宗仁接受了刘仲华的建议,开办了战时青年干部培训班。1949年4月1日,刘仲华作为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的顾问,同张治中等飞抵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市园林局局长等职。”这还是从媒体收集来的,通过这一段时间研究地方党政军文历史资料,方知李宗仁之所以能够取得抗战辉煌的战绩与其开明,放手使用共产党刘仲华等有很大关系。

然而,刘仲华等共产党们犹如汉江急流而下,转个大弯后的小漩涡,在1938年——1944年李宗仁第五战区抗战期间队伍里,是往往容易被无视的关键人物,刘仲华当时其真正的角色是长官司令部作战参谋,没有亲临一线带兵冲杀,但是却帮助李宗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小城土语: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大家或许觉得刘仲华先辈后人是笔者的最高首长,所以想大力宣扬其事迹。其实不然,先不谈其到底为我党做出何等巨大贡献,单就其建议的“把这些流落到五战区的青年组织起来开展抗日活动”,就为日后新中国培养出大批各类精英队伍。

翻开地方党政军文老档案资料,字里行间里面几乎汇集了不少日后活跃在新中国政坛、文坛的人物。1939年秋,姚雪垠、臧克家、碧野、胡绳、茅盾、郭沫若等带领文化工作队来小城老河口从事抗战宣传,《雷雨》、《放下你的鞭子》、《日出》等常常在街头巷尾演出,《松花江上》、《流浪三部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歌曲响彻汉江上空,连张光年也跟着洗星海回到故乡老河口来了,反复演唱他们合作的《黄河大合唱》,极大百姓军民抗日斗志。还是这个好建议的作用,让“文化工作委员会、光河军民俱乐部、五战区艺术会、政治大队、童工队”等雨后春笋般出现,更重要的这个建议驱使李宗仁在老河口期间筹办三个不同级别培养抗日军事骨干的军事学校:第五战区高级干部训练班,为全国军民抗战取得胜利以及以后我党培养一大批军政人才。参谋、参谋,刘仲华等优秀党的地下工作者就是靠智慧取得以国共两党共同抗日为基础的,中华各族人民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战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胜利,为抗日立下不朽功勋!类似受这个建议影响而成就人生的人物还很多、很多。譬如:张光年(光未然)前辈其名扬世界的《黄河大合唱》诗词腹稿均是在这段时期完成的,连毛泽东主席听后都鼓掌说:“好!好!”周恩来总理还专门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歌声。”1991年3月张光年(光未然)前辈故地重游时刻,为《老河口市志》作序时,写到:“老河口,这个鄂西北,汉水边的重镇,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二十年后期,我开始接受革命的洗礼。它曾经在我的生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此推之,刘仲华前辈功不可没。

从飞机上俯瞰陕西三原黄秃地一片,研究西安事变的同志均知道,新中国首任驻联合国大使王炳南前辈一家与杨虎城私交很好,其与杨虎城犹如父子关系,受我党派遣,王炳南从德国赶回西安,帮助杨虎城打理军政大务。大家也可从以后相继出版的官方书籍看出,正是王炳南等我党优秀的党员协助下,西安事变成功,王炳南与德国籍的夫人一同郊游,三原并不像陕西其他县城那样破旧,因为这个出一个大人物——南京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在中国,依照传统,做官后均要给家乡出把力气,所以这里建筑很有名气,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之后,王炳南为松弛一下神经,方带媳妇来此游玩。

对于陕西三原我一直很关切,因为就是那个日寇进攻年代,我奶奶一家逃离老家韩营去的陕西,至今那里还有失散多年没有见面的舅爷一家。显然,一般百姓为生存,就可以逃到陕西,起码说明日寇侵略造成大量难民外逃,陕西也是一个难民区。

再进一步研究不难发现类似“杨虎城提出加入共产党做‘二贺龙’为何遭到拒绝;杨虎城著名抗日爱国将领等”文字资料,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何1939年出现在第五战区司令部,并至今在第五战区司令部旧址墙上留有与李宗仁等将军的合影相片。笔者认为当时王炳南等前往老河口,估计是代表杨虎城等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前来支援李宗仁将军抗击日寇的。尽管相片下面没有记载其在这段历史上抗日的功绩,可是却说明西北军也在支援桂系的李宗仁等将军在五战区抗日。如今,汉江边许多人还在滨江码头,一边喝茶聊天,一边等人;有些人无聊的喊口号,很少有人谈论起上面这两位默默付出的历史人物在小城做出的功劳。

或许,这就是真正的人生,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大舞台上,对于一些真正的优秀演员而言,往往成为幕后人物,很少被人所知晓,可是依然无怨无悔地付出。

正是,因为中国有他们这种懂得人生价值的人物存在,方让小城老河口生出无尽的兴致,充满无尽的魅力,让中外游客而至俯首可拾历史文化珍宝。结束此文之时,笔者再次呼吁请珍惜上段秘闻,更要铭记这些秘闻中的“人物”!

【乡愁征文21号】张俊杰:战区司令部秘闻

作者简历:张俊杰,笔名千里汉江、红盾文秘战士。男,汉族,1971年12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老河口市,1992年大学中文专业毕业,参加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线文秘工作;1998年在老河口市委从事组织科工作一年;1999年至今一直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线从事文秘工作。2003年取得自修武汉大学法学本科学历。迄今一直供职于湖北省老河口市市场监督局,曾被求是理论网、光明网、荆楚网、长城网等十大媒体评为特约时事评论员,网络媒体著名时政评论家。现为襄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最喜爱研究的文体是杂文,因为这种文体,不仅能够将自己始终秉承“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做人原则,“人心一真,金石可镂;云中世界,静里乾坤;逆境比下,怠慌思上”的处事理念融入之中,在写作实践中,或古今上下,天南地北,五行八业入笔成章,或经国风云,茶酒余事,是非曲直入段中,起到了鞭挞丑恶,歌颂真善美的目的,更展示了个人豪放与耿直、醇厚的本性,还留给后人以启迪,故迄今依然在杂文园地耕耘。目前,已先后在中央、省、地级报刊、媒体刊用各类稿件达万余篇。

乡土文学社编委会

顾 问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陈小平

副主编李秀珍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执行主编丁村

编辑主任王建成(兼小说组长)

副主任施静云(兼散文组长)

编 委马发军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金龙 陈 乐

陈贤东 陈 缘 余 萍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郭良美 皇 甫 彭太光

潘政祥 袁晓燕 朱吉述。

乡土文学创作研究中心

乡  土  文  学 社

《 乡土文学 》 编辑部

长期法律顾问 陈戈垠 律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