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勝利後的國民黨四大新軍閥中,馮玉祥的資曆毫無疑問是最老的,但是他的出身也是最低的。和閻錫山、李宗仁等留過洋或者是軍校出身的人不一樣,馮玉祥是典型的舊式軍人出身。
少年時期的馮玉祥就進入淮軍當兵,在軍隊中摸爬滾打,他麾下的西北軍基本上都是從普通士兵一層層提拔起來的。馮玉祥的巅峰時刻應該是在二次北伐以後,當時他占據了西北的青海、甯夏、甘肅、陝西四個省份,還将中原地區的山東河南納入了統治範圍。

這時候的馮玉祥有着全國最為廣闊的地盤,他的兵力僅次于老蔣的中央軍。那麼馮玉祥的西北軍經曆了怎樣的發展過程,他巅峰時期有多少兵力呢?
辛亥革命爆發以前,馮玉祥已經成為了陸軍管帶,相當于今天的營長。辛亥革命爆發後,馮玉祥參與灤州起義,但遭遇了失敗。多虧了陸建章的幫助,才讓馮玉祥幸免于難,得以繼續進軍隊當官,并在民國二年升任京衛軍第一團團長。
次年,馮玉祥再次升官,成為陸軍第7師第14旅旅長,這也意味着他正式成為了一名将領。九月份,他被任命為陸軍第16混成旅旅長,這個旅可以說是馮玉祥的起家根本,人數雖隻有上千人,但是跟随者馮玉祥輾轉多方。
之後,馮玉祥的戰功漸長,麾下的兵力達到一個師,他本人被北洋政府任命為了陸軍上将。
民國13年,第二次直奉戰争期間,馮玉祥趁着吳佩孚在前線戰鬥臨陣倒戈控制了北京,這直接導緻了直系軍閥吳佩孚的潰敗。
馮玉祥發動的北京政變讓北洋政府落入段祺瑞張作霖之手,馮玉祥也是以取得了一定的話語權。但是馮玉祥并不是張、段的對手,他受到了排擠。最終,段祺瑞把馮玉祥任命為了西北邊防督辦,就這樣,馮玉祥被迫退出了北京,到張家口任職。
1924年,馮玉祥手下的軍隊開始被稱為西北軍,因為他通電取消了國民軍的稱号。雖然表面上他手下隻有三個師,但是經過擴充的嫡系軍隊已經數量有七八萬,算上聯合在一起的國民軍第二軍和第三軍,總共兵力有18萬。
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圍困了紫禁城
由于馮玉祥占據的地盤大,兵力多,自然而然成為了張作霖擴張的阻礙,而且馮玉祥還支援過郭松齡反奉,在擊敗郭松齡後,張作霖和東山再起的吳佩孚和解組成了聯軍,共同打擊馮玉祥。
兩強聯手,馮玉祥的西北軍不敵,節節敗退,最後在1926年兵敗被迫下野,前往蘇聯。但是張作霖仍然沒有放過西北軍,他繼續對西北軍進行打壓,同時聯合了山西的閻錫山和河南的吳佩孚相呼應。
最終西北軍分崩離析,一部分投靠了閻錫山,一部分撤退往綏遠。1936年,廣州的國民政府10萬大軍浩浩蕩蕩誓師北伐,正在蘇聯考察的馮玉祥加入國民黨,并被任命為代表在九月回到了國内。
因為馮玉祥對西北軍的影響力強大,當時分散的西北軍很快集結了起來,被馮玉祥整編為5個軍。五原誓師加入北伐軍,馮玉祥成功接觸西安之圍,占據了甘肅、青海等地。
這時候,馮玉祥的兵力已經發展到20餘萬人,實力徹底恢複,還有了更進一步增長。1928年,為徹底擊敗北洋軍閥,國民黨四大新軍徐州誓師,進行第二次北伐第二次北伐取得成功,張作霖西北軍退回關外。這時候,馮玉祥的兵力達到巅峰,西北軍的嫡系部隊有42萬人。
然而,西北軍的巅峰是短暫的,在1929年和中央軍爆發戰争失敗以後,馮玉祥被迫下野,被閻錫山軟禁。随後,中原大戰爆發,雙方參戰兵力100多萬,馮玉祥的西北軍徹底崩潰,因為馮玉祥的管理是封建家長式的,是以手下的将領幾乎全部叛變。
中原大戰以後,原本40萬之衆西北軍一部分被老蔣收編,一部分成了張學良手下的部隊,還有一些自成派系或者直接瓦解。馮玉祥苦心經營多年的叱咤風雲的西北軍也就這樣在曆史的浪潮中消失了。
本文由北岸木子原創,歡迎關注,帶您縱橫古今,縱覽世界。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