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國藩42歲時,接到鹹豐的任命書後,為何不想出任湖南團練大臣?

曾國藩30歲入朝為官的時候,就立志做一個“内聖外王”的人,做一個有益于江山社稷的好官,可是,在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42歲的曾國藩在回家為母丁憂守孝的時候,接到鹹豐皇帝的任命書後,為何不想出任湖南團練大臣呢?

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有一個停、看、選擇的過程,曾國藩做事一向謹慎,這也正是他的智慧之處。

曾國藩遇到的機會

清朝時期,官員們的實缺很少,官員回籍丁憂守孝的時間很長,為整整三年時間。當一個官員回籍後,朝廷除了保留其級别後,沒有一點權力,其地位就相當于一個鄉紳。

曾國藩42歲時,接到鹹豐的任命書後,為何不想出任湖南團練大臣?

曾國藩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他自從進入官場後,就立志做一個内聖外王的人,他回家為母守孝,從一個兒子的角度來看,雖然他是一個孝子,但對他的前途來說,就變得十分渺茫了。三年時間過後,朝中早已沒有他的職位了。

不過,曾國藩也有複出的機會。這一年,洪秀全上司的太平軍從廣西北上,一路攻城略地,很快就進入湖南、湖北境内了。在朝廷的軍隊沒有絲毫抵抗力的情況下,鹹豐皇帝一下子在全國各地任命了43位團練大臣,鹹豐皇帝想借助民間武裝力量抵禦太平軍,以緩解太平軍北上的步伐。

對曾國藩這樣在籍的官員來說,這是一個機會,隻要手中有了軍隊,就能通過軍功的方式,早日重返官場,早日得到重用。

曾國藩42歲時,接到鹹豐的任命書後,為何不想出任湖南團練大臣?

可是,曾國藩接到鹹豐皇帝的任命書後,為何不想出任湖南的團練大臣呢?

曾國藩的擔憂

曾國藩雖然認為地方團練有前途,可他萬萬沒有想到,能和自己有關。

鹹豐二年(公元1852)十二月十三日傍晚,曾國藩突然接到湖南巡撫張亮基差人送來的一份咨文。

咨文轉錄了上谕的内容。原來,鹹豐皇帝要曾國藩出任湖南團練大臣,鹹豐皇帝說得非常明白:

前任丁憂侍郎曾國藩,籍隸湘鄉,聞其在籍,其于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着該撫傳旨,令其幫同辦理本省團練鄉民、搜查土匪諸事務。伊必盡力,不負委任。

曾國藩42歲時,接到鹹豐的任命書後,為何不想出任湖南團練大臣?

曾國藩本可借助鹹豐皇帝的這道指令,重返官場。可是,他的第一反應卻是拒絕。一心想成為一個好官的曾國藩,為何不想出任湖南團練大臣呢?曾國藩做事非常謹慎,自然有他的原因。

一是鹹豐皇帝的任命太突然,讓他沒有絲毫準備。曾國藩的一生,之是以能不斷取得成功,就是因為他善于學習和準備,無論做什麼事情,他都會想到最壞的結果,直到自己能掌控,才敢于去實施。

二是曾國藩當時還在守孝期間。古代講“以孝治天下”,“孝”為天下第一等大事。如果曾國藩此時出山,他作為天下文人們的楷模,擔心被人唾棄。

曾國藩42歲時,接到鹹豐的任命書後,為何不想出任湖南團練大臣?

曾國藩的好朋友郭嵩焘也是丁憂在家,他的一番話,最終讓曾國藩放下包袱,決定出任湖南團練大臣。郭嵩焘對曾國藩說道:

公素具澄清之志,今不乘時自效,如君父何?

正是有了郭嵩焘的幫助,讓曾國藩有了信心,這才決定出任湖南團練大臣。

參考資料:

《曾國藩全集》、《曾國藩傳》、《曾國藩大傳》、《曾國藩年譜》、《清史稿》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