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金宰相李綱不是安徽人,為何馬鞍山建有李綱紀念館

(本文為圖書《嶽飛與安徽》所寫,原文較長,有删節。圖檔為本文作者所攝。)

在馬鞍山博望區,與嶽飛有密切關系的人文景觀有兩處,一處是郡馬公孫德昭墓,一處是李綱紀念館。孫德昭是嶽飛抗金的得力助手,而李綱則是提攜嶽飛的恩人。在嶽飛的生命中,有三個人對他有知遇之恩,張所、宗澤和李綱,李綱是唯一沒有與嶽飛見過面的恩人。

抗金宰相李綱不是安徽人,為何馬鞍山建有李綱紀念館

李綱紀念館

抗金宰相李綱不是安徽人,為何馬鞍山建有李綱紀念館

艱難的主戰派

在所有關于嶽飛的故事裡,“出鏡”最多的兩個偉大人物就是李綱和宗澤了。沒有李綱和宗澤,嶽飛的人生會被徹底改寫,列名南宋“中興四将”的機會微乎其微。宗澤對于嶽飛有再造之恩,相當于嶽飛的人生導師。而沒有李綱,又何來宗澤呢?沒有李綱,又何來張所呢?如果沒有張所,嶽飛或許永遠隻是一員河南小兵。在兩宋主戰派群體中,樞紐式的人物其實是李綱。

抗金宰相李綱不是安徽人,為何馬鞍山建有李綱紀念館

李綱紀念館主殿

抗金宰相李綱不是安徽人,為何馬鞍山建有李綱紀念館

李綱銅像

很多人了解嶽飛的故事是通過劉蘭芳的評書《嶽飛傳》或小說《說嶽全傳》,在評書和小說中,李綱與宗澤都類似于戲曲中的“老生”角色,而嶽飛類則是“小生”。而實際上三人中,年齡最長的是宗澤,他比李綱大24歲,而李綱比嶽飛大20歲。在嶽飛抗金的黃金歲月中,李綱還是中年人,而宗澤才是年過花甲的老将。這三個人恰好是三代人。

為什麼說李綱是主戰派群體中樞紐人物呢?那是因為李綱是文臣,他成功組織了開封保衛戰,在中央權力層面率先脫穎而出,官拜宰相。而宗澤是武将,當時已經66歲了,還是一個地方官,在中央沒有軍權。

趙構在應天府繼承大統以後,招李綱為相,李綱一上任就做了很多軍政方面的改革,革除了蔡京、童貫為首的“北宋六賊”主政以來的衆多弊病,為後來南宋的中興做了重要的鋪墊。在用人上,李綱大膽啟用了抗戰派的諸多将領,其中就有宗澤和張所。靖康之恥是1127年元月,宗澤已經68歲,在古代絕對是個老人了,實際上離他去世的1128年7月,隻有一年半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宗澤在河南率軍抗金,嶽飛成為他的下屬,此時的嶽飛因作戰勇猛冒進,不聽主将王彥号令,是可以按軍法治罪的,但宗澤念其骁勇善戰是個将才,而不予追究,給了嶽飛難得的成長空間。在宗澤手下,嶽飛連打幾個勝戰,受到宗澤器重,宗澤教授他排兵布陣之道,而嶽飛說出了著名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讓宗澤對這個年輕人刮目相看。

遺憾的是,當時的宋高宗等都是堅定的投降派,對主戰的聲音非常反感。由于根本路線上的截然差别,北宋的主戰派一直是郁郁不得志,是以宗澤在他七十高齡病逝的時候,高呼“渡河!渡河!”再後來,嶽飛轉戰的範圍更加向南,在蘇北、湖北、安徽、甚至洞庭湖一帶作戰,最北打到河南的朱仙鎮,還是沒能渡過黃河。

再說李綱,隻做了77天的宰相,就因為和趙構的軍事主張不和而被罷免。李綱的想法和嶽飛等一樣,收複河北,驅逐金人;而趙構的心思是如何保住江南,穩住政局,再和金國讨價還價。李綱下課後,南宋兵敗如山倒,趙構被逼航海逃生,好在“中興四将”力挽狂瀾,逐漸将戰局挽轉,才有了南宋的短暫中興。

在宋高宗當政的時候,李綱一直受到排擠,再未進入南宋的權力中樞。他在當宰相的時候,嶽飛軍階還低,是以是不可能在宰相的位置上見過嶽飛。李綱被罷相後,有時被貶官,有時又被提拔,但都是當個地方官。李綱在做湖廣宣撫使時,嶽飛經廣德“六戰六捷”已成名将,駐守九江、池州,正是李綱部下,為何兩位主戰派的中堅還是未能見面呢?

主張不同,期盼如一

盡管李綱、宗澤、嶽飛都是主戰派,在抗金大方向上目标一緻,但在具體的軍事政策上還是有差異。以李綱與宗澤的沖突為例,宗澤對于金軍的态度,一向主攻,堅決反對和議,也反對退避防守。但李綱的主張與宗澤頗有不同。他赴任宰相之初,就向宋高宗上“十議”,總論對時局的看法以及各種應對方略,李綱的規劃在于先修内政,重整軍力,然後再行北伐。在對金的戰術層面,李綱也明确反對主動進攻,力主堅守。宗澤顯然不贊成這種被動防禦的主張,他在《上李丞相書》中,借河東百姓及太學生之口,希望李綱能迅速恢複故土,最後還嚴肅地勸誡他“毋蹈東晉既覆之轍”。是以在抗金戰略上,李綱與宗澤是有沖突的。

抗金宰相李綱不是安徽人,為何馬鞍山建有李綱紀念館
抗金宰相李綱不是安徽人,為何馬鞍山建有李綱紀念館

碧血丹心匾額

李綱與嶽飛在用兵主張也有類似情形。李綱赴任湖廣宣撫使之前,對朝廷動向異乎尋常的關切,這是他的宰相視野決定的,也是他愛國之心的展現。若說他對當時“中興四将”的關切程度,莫過于最年輕的嶽飛了。劉光世、韓世忠、張俊都不在他的跟前,其資曆都很不淺,李綱不能怎麼人家。而嶽飛就不同了,人很年輕,才三十出頭,統領的兵馬在當地是最多的,二萬不足,一萬有餘,湖南一地就依仗他了,是以李綱對嶽飛表現了格外的關注。當時嶽家軍駐守九江、池州一線,準備率軍馬前去襄漢(今襄陽),而李綱反對,主張嶽家軍要随時支援局勢不穩的淮西,而嶽家軍前往襄陽,難以兼顧淮西,淮西一旦有失,對南宋極為不利。但嶽飛沒有聽從“老首長”的主張,其中誰是誰非難以認定,軍事主張的不同實屬常态。

雖然具體用兵方略不可能完全一緻,但以李綱的宰相胸懷,他不會因具體主張的不同而改變對嶽飛的總體看法。當嶽家軍以少勝多,大破号稱荊湖一帶最強悍的曹成匪軍。嶽飛得到李綱的熱烈贊揚,稱“異時決為中興名将”,對嶽飛的期盼從未改變。蕩平曹成之後,嶽飛随即奉命離開荊湖路,而此時李綱尚未到達任所,兩人失去了會面機會。紹興六年,韓世忠攻淮陽軍失敗,李綱對其用兵提出批評;而對嶽飛的第二次北伐深表贊歎。他比較韓嶽二将的優劣,特别寫信緻嶽飛,期盼他“屢承移文,垂示捷音,十餘年來所未曾有,良用欣快……早建大勳,為中興功臣之首”。宋朝實行的是保守的文官制度,文官們往往鄙薄武将。李綱與嶽飛雖未曾謀面,但顯然經多方的打聽和了解,苦心尋覓多年,方得有此語,當然絕不是客套話,而是語重心長的肺腑之言。他超脫文官普遍的積習和偏見,認為唯有武将嶽飛,方是合格的“中興功臣之首”。現在看來似不算什麼,而在宋代,簡直是石破天驚之語,真切地反映了李綱的遠見卓識。

有句話說:“北宋無将、南宋無相”,其實南宋并不是沒有相,而是敗類太多,如同洪水猛獸,将這些良相給淹沒了。李綱最後在1140年病故,享年58歲,兩年之後,嶽飛被害,隻有39歲。

抗金宰相李綱不是安徽人,為何馬鞍山建有李綱紀念館

聖旨碑

抗金宰相李綱不是安徽人,為何馬鞍山建有李綱紀念館

博望為何建有李綱紀念館?

李綱是兩宋之際的抗金英雄,祖籍福建邵武,出生于江蘇常州。邵武建有李綱紀念館并不意外,為什麼博望區坡塘村也建有李綱紀念館呢?

抗金宰相李綱不是安徽人,為何馬鞍山建有李綱紀念館

坡塘村,是馬鞍山有名的忠孝村。村裡大多數居民姓李氏,據該村《李氏宗譜》記載,他們是李綱的後代。李綱在開封保衛戰勝利之後,很快被苟安的宋欽宗和投降派們排擠出權力中樞,趕出京城,當金國第二次攻打開封,岌岌可危之際,宋欽宗想再次啟用李綱,但時間已經來不及,李綱還在路上,京城已被攻陷,宋欽宗自食惡果,和他的父親、太上皇宋徽宗一起被俘,是為靖康之變。北宋都城開封府被攻克以後,李綱一子曾經在坡塘村附近組織過抗擊金兵的軍事行動,終因寡不敵衆戰死坡塘村。李綱後裔中有一支族人為李綱及其子建祠祭祀,香火不斷,綿延至今。李綱紀念館是近年來,李氏後人出資出力,在祠堂舊址上擴建而成,如今已是AA級景區,館内用圖文和實物的方式,介紹了李綱的功勳事迹,以及在坡塘村這一支李氏後人的曆史沿革。漫步在這樣一處古香古色的建築群内,遊人能感受到濃濃的忠孝精神。正如一位遊客在參觀李綱紀念館後,深情地寫道:“曆史從未遠離,傳承一直都在。無論時空如何轉換,世間如何滄海桑田,那活潑潑地忠孝文脈在這一方不大的土地上,頑強的生長着,繁衍着,涅槃重生着,一次次煥發新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