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僧玄奘取經東歸後,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唐僧玄奘取經東歸後,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公元628年(貞觀二年),登基不久的唐太宗李世民的禦案前出現了一道不起眼的公文。

那是一個叫陳玄奘的年輕和尚,呈表請求大唐皇帝公費允許他組隊去佛家聖地天竺求學取經,理由是如今大唐的佛家教材曆經戰亂,混亂缺失,不利于佛教在中土的發展。

唐太宗李世民将這份奏折順手丢進了廢紙堆,公元628年,大唐的第二任皇帝剛在刀光血影中走上人生權力巅峰,他要面對的是天下臣民對他弑兄逼父獲得皇位的非議,是突厥人吐谷渾人在北邊的磨刀霍霍聲,是如何将這個帝國走向崛起和偉大複興的曆史輝宏命題,佛家的家長裡短雞毛蒜皮,他

Don't care 。

唐僧玄奘取經東歸後,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這是太宗世民與三藏

玄奘人生的第一次交集。

陳玄奘并沒因為官方的否決而停止他西行的腳步,第二年(公元629)年,趁着關中大旱,他趁亂混入了出關求食的百姓的隊伍,孤身一人開始了他傳奇的十七年的西行之旅。

唐僧玄奘取經東歸後,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他一個人躲過了大唐邊塞的重重關卡,在缺水少糧的情況下不可思議地穿越了八百裡沙漠,在高昌國他遇到了迷弟高昌王麹文泰,和他結為異姓兄弟以半國相許(曆史上的玄奘,大唐禦弟名頭是假,高昌王禦弟為實),在高昌王的資助下,玄奘的夢想照進現實,組隊穿過帕米爾高原,來到了佛家聖地天竺。

唐僧玄奘取經東歸後,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在南亞大陸,玄奘沒有看到他想像中的天國,他在恒河平原沿着佛陀當年的成佛之路各地輾轉,看到的是另一幅末日景象,彼時的天竺,佛家在印度已經勢微走向衰亡,玄奘看到的是一座座荒敗的寺廟,一個個殘敗的佛像,各地再難覓三五成群的僧侶,在佛陀的涅磐之地,他看到佛陀的雕像黃沙掩胸,最後玄奘來到了佛陀成佛的

菩提伽耶的菩

提樹下,玄奘痛哭流涕,再輝煌的文明,在時間面前都不過蒼海一粟,他仿若明白了,他的西行之旅的真正使命,不是求取真經,而是儲存火種,佛教文明的火種。

唐僧玄奘取經東歸後,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佛家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中土和玄奘,更勝于中土和玄奘需要佛家,隻有在淵遠流長延綿不斷的中華文明這塊土壤中,佛家的精神和文化才能得以傳承和普渡。

最後玄奘來到了佛家在印度的最後一個陣地,

那蘭陀寺,佛家最後的聖地和學術中心,在那裡拜戒賢法師為師,潛心學習佛家經傳五年,

玄奘成長為

那蘭陀寺也是當時南亞半島上的國寶級人物。東印度王和戒日王一度為了争奪

玄奘引發一場戰争。最後

戒日王在曲女城為玄奘開設了近萬名學者僧侶參會長達十五日的無遮辯論大會,大會上

玄奘連續開壇講經十八日,竟無一人能提出質辯诘問,會後玄奘被封為大乘天和解脫天兩個至高無尚的稱号,曲女城的佛家聖會,也基本堪稱是佛家在南亞大陸最後的盛會。

唐僧玄奘取經東歸後,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玄奘在天竺停留了十四載後,帶着空前絕後的聲名,東歸。

歸家之路總是愉悅而短暫,但當來到于阗國後,玄奘停下了東歸的腳步,他想起了十七年前後大唐皇帝結下的“梁子”,十七年前,陳玄奘可是偷偷跑出去的,算偷渡。

于是,玄奘在于阗國給大唐皇帝寫了第二封信,這封信,主要是請罪,請皇帝寬恕當年他的不辭而别,并懇請皇帝讓他回歸故土落葉歸根。

唐僧玄奘取經東歸後,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經曆千難萬險的玄奘知道,佛家的未來和他個人的命運,全掌握在大唐皇帝的手中,是以,他必須政治正确。

唐太宗當然不會怪罪玄奘的不辭而别,事實上如果不是玄奘東歸的前一年,

戒日王朝向大唐第一次派出了使節,唐太宗根本不知道,當然的小僧

玄奘竟然在南亞大陸那端弄出了那麼大的響動。

十七年過去,太宗李世民的境遇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他帶領下,大唐文治武功迎來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盛世。

唐僧玄奘取經東歸後,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英雄惜英雄,此時太宗李世民對玄奘的興趣,遠遠超過了對佛家的興趣,一個佛家的大師可能李世民不感冒,但穿越千山萬裡的探險英雄,李世民和他的帝國極為需要,更何況,帝國經營西域,更極需那邊的資訊情報,玄奘的回歸,像一場及時雨。

接到玄奘的信後,他遣使到于阗,迎接傳奇東歸。

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闊别十七年的長安,在長安數萬名百姓、僧侶、官員迎接大唐三藏回歸,但隊伍之中卻沒有皇帝。

唐僧玄奘取經東歸後,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此時的太宗世民因為高句麗不聽話,已經去洛陽禦駕親征。

玄奘并沒有在長安坐等皇帝,他沒有在長安享受榮譽和鮮花,而是立即趕到洛陽,向皇帝報道述職。

皇帝在洛陽别宮召見了玄奘,他們的會面卻意味深長。

唐僧玄奘取經東歸後,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整個會面的時間很長,皇帝對于玄奘描述的西行見聞非常感興趣,像個求知欲很強的孩子。

但是,但是當玄奘向他講到佛法時,皇帝卻像瞌睡蟲飛進了鼻子,顯得無精打采。

皇帝不僅拒絕了玄奘請求他為自己即将出版的經書譯文作序的請求,更是在會面上提出一個近乎侮辱性的請求:

他要玄奘還俗做官,輔佐他打理天下。

一個已經聲動亞洲,當世最頂級的高僧大德,一個在印度半島嶼上有兩個國家一度為争奪他差點爆發戰争的國寶級一代宗教宗師,而李世民竟然看中的是他的口才和外交能力。

這種欣賞純粹是買椟還珠式的,好比一個絕世的美婦坐在你面前,你卻隻關注到了她的服飾、眼影、和口紅的顔色,而對美婦本身的絕色卻選擇性臉盲 。

唐僧玄奘取經東歸後,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玄奘經曆大風大浪,這點小小的尴尬難不倒他,他不動聲色地處理了這點小小的尴尬,最後和皇帝各退一步達成一緻:

他同意為皇帝寫一本書,記錄西域和天竺諸國的地理、見聞、民風,為将來大唐經營西域提供一份情報價值極高的行動指南。

皇帝也同意拔付經費,提供場所,保障他進行寵大的佛經翻譯工作。

回長安後的那幾年,是玄奘一生中最忙碌最入世的幾年,他白天碼字,晚上譯經,還頻頻往返于廟宇和宮廷之間,講經祈福普渡,那幾年,玄奘好忙。

唐僧玄奘取經東歸後,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在他的努力下,皇帝對佛家的印象大為改觀,在玄奘幾度軟磨硬泡之下,皇帝還在他譯成的第一部重量級經書

《瑜伽師地論》作了七百多言的序,給予了唐三藏同學極高的評價。二年後,那本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世都有着極高影響力的《大唐西域記》也殺青出爐了。

正當一切向着

玄奘希望發展的方向發展時,玄奘身邊卻爆了雷,成為了公元649年大唐年度黑天鵝事件,最八卦新聞。

他最得意的弟子,衣缽接班人,辯機和尚,與高陽公主私通東窗事發。

事發後皇家的顔面丢盡, 辯機被龍顔大怒的李世民腰斬于市。

唐僧玄奘取經東歸後,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辯機事件,其實玄奘負有不可推禦之負責,那幾年正是他頻頻帶着年輕的辯機頻頻出入宮廷,才引來了高陽公主這樣的紅顔禍水。玄奘人雖在宮廷,但心系佛陀,自能做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辯機人年輕,在權力欲望場哪裡能有這樣的定力和修為。

辯機事件對玄奘打擊甚大,一來佛家聲譽受損,二來他失卻了最好的衣缽傳人。

雖然腰斬了辯機,但李世民并沒有是以責怪玄奘和佛家,隻是經此事心神損耗,一代帝王也開始迎來了人生的終點。

當年7月,唐太宗李世民逝世,在他人生的最後一個月,他頻頻召見玄奘。

或許隻有此時的李世民,才能放下家國江山,在玄奘面前直面内心,尋求心靈的慰籍,感歎世事的因果。

高宗登基後,對待玄奘和太宗差別不大,雖然沒有像他老子一樣,讓唐僧出家還俗做官,明面上的尊崇是給足的,但也僅此而已。

而玄奘仍然沒有放棄通過改善皇室關系提高佛家地位的努力。碼字譯經社交讨好皇家的工作兩不誤。

繁忙的工作在損害着他的身體,他也開始明白,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公元655年,玄奘向高宗皇帝上書,要求改變道佛兩家的順位(注:武德三年,唐高祖曾下诏宣定大唐三教的次位,道為先,儒次之,釋居後)。

這次上書的結果是讓一向性格溫和的高宗皇帝大怒,難得一見回翰斥責老三藏的非份之想。

這一結果對玄奘的打擊更堪于弟子辯機之死,他大病一場,從此之後,終生再未踏入李唐皇宮半步。

也許玄奘最終也明白了,在太宗、高宗這樣英明的皇帝治下,是不可能出現他理想中的君王“舉國之力”信奉佛教那樣的盛世,道佛之間的排位,是他一場西遊的遊戲所不能解決的。

當初那位信奉佛法以半國相許的高昌王麹文泰甚至沒能等到玄奘取經東歸,就因為在大唐與突厥的争霸戰中戰錯隊,被唐軍滅了國喪了命,那位在南亞半島佛家最後的迷弟

戒日王所創造的戒日王朝,也在

玄奘東歸後兩年不到的時間土崩瓦解,成為印度半島上的短命王朝。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玄奘想要的盛世,未必不是佛家眼中的貪嗔癡,其實也是一種原罪。

唐僧玄奘取經東歸後,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公元664年,玄奘病逝,結束了傳奇的一生。他死後的一千二百年,英國人康甯漢姆憑借着一本英譯本《大唐西域記》重新在印度發現了鹿野苑,發現了阿育王石柱,證明了阿育王朝和佛陀的真實存在,在這之前歐洲人甚至都不敢确實佛陀是個印度人還是印地安人,或者是非洲土著;再往後七十年後,匈奴利人斯坦因也拿着《大唐西域記》找到了敦煌莫高窯,他向當時看守莫高窯的王道士謊稱自己是玄奘的鐵粉,所作所為和唐三藏一樣,是到敦煌“取經”,騙取了王道士的信任,進而完成了中國文化史上最慘痛的一次文化盜竊案。

唐僧玄奘取經東歸後,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這一切,都在公元628年的那個黃昏,玄奘趁亂踏出長安城門的那一刻,便已注定。

《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編:夜狼嘯西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