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唐僧玄奘取经东归后,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唐僧玄奘取经东归后,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公元628年(贞观二年),登基不久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御案前出现了一道不起眼的公文。

那是一个叫陈玄奘的年轻和尚,呈表请求大唐皇帝公费允许他组队去佛家圣地天竺求学取经,理由是如今大唐的佛家教材历经战乱,混乱缺失,不利于佛教在中土的发展。

唐太宗李世民将这份奏折顺手丢进了废纸堆,公元628年,大唐的第二任皇帝刚在刀光血影中走上人生权力巅峰,他要面对的是天下臣民对他弑兄逼父获得皇位的非议,是突厥人吐谷浑人在北边的磨刀霍霍声,是如何将这个帝国走向崛起和伟大复兴的历史辉宏命题,佛家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他

Don't care 。

唐僧玄奘取经东归后,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这是太宗世民与三藏

玄奘人生的第一次交集。

陈玄奘并没因为官方的否决而停止他西行的脚步,第二年(公元629)年,趁着关中大旱,他趁乱混入了出关求食的百姓的队伍,孤身一人开始了他传奇的十七年的西行之旅。

唐僧玄奘取经东归后,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他一个人躲过了大唐边塞的重重关卡,在缺水少粮的情况下不可思议地穿越了八百里沙漠,在高昌国他遇到了迷弟高昌王麹文泰,和他结为异姓兄弟以半国相许(历史上的玄奘,大唐御弟名头是假,高昌王御弟为实),在高昌王的资助下,玄奘的梦想照进现实,组队穿过帕米尔高原,来到了佛家圣地天竺。

唐僧玄奘取经东归后,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在南亚大陆,玄奘没有看到他想像中的天国,他在恒河平原沿着佛陀当年的成佛之路各地辗转,看到的是另一幅末日景象,彼时的天竺,佛家在印度已经势微走向衰亡,玄奘看到的是一座座荒败的寺庙,一个个残败的佛像,各地再难觅三五成群的僧侣,在佛陀的涅磐之地,他看到佛陀的雕像黄沙掩胸,最后玄奘来到了佛陀成佛的

菩提伽耶的菩

提树下,玄奘痛哭流涕,再辉煌的文明,在时间面前都不过苍海一粟,他仿若明白了,他的西行之旅的真正使命,不是求取真经,而是保存火种,佛教文明的火种。

唐僧玄奘取经东归后,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佛家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中土和玄奘,更胜于中土和玄奘需要佛家,只有在渊远流长延绵不断的中华文明这块土壤中,佛家的精神和文化才能得以传承和普渡。

最后玄奘来到了佛家在印度的最后一个阵地,

那兰陀寺,佛家最后的圣地和学术中心,在那里拜戒贤法师为师,潜心学习佛家经传五年,

玄奘成长为

那兰陀寺也是当时南亚半岛上的国宝级人物。东印度王和戒日王一度为了争夺

玄奘引发一场战争。最后

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开设了近万名学者僧侣参会长达十五日的无遮辩论大会,大会上

玄奘连续开坛讲经十八日,竟无一人能提出质辩诘问,会后玄奘被封为大乘天和解脱天两个至高无尚的称号,曲女城的佛家圣会,也基本堪称是佛家在南亚大陆最后的盛会。

唐僧玄奘取经东归后,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玄奘在天竺停留了十四载后,带着空前绝后的声名,东归。

归家之路总是愉悦而短暂,但当来到于阗国后,玄奘停下了东归的脚步,他想起了十七年前后大唐皇帝结下的“梁子”,十七年前,陈玄奘可是偷偷跑出去的,算偷渡。

于是,玄奘在于阗国给大唐皇帝写了第二封信,这封信,主要是请罪,请皇帝宽恕当年他的不辞而别,并恳请皇帝让他回归故土落叶归根。

唐僧玄奘取经东归后,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经历千难万险的玄奘知道,佛家的未来和他个人的命运,全掌握在大唐皇帝的手中,所以,他必须政治正确。

唐太宗当然不会怪罪玄奘的不辞而别,事实上如果不是玄奘东归的前一年,

戒日王朝向大唐第一次派出了使节,唐太宗根本不知道,当然的小僧

玄奘竟然在南亚大陆那端弄出了那么大的响动。

十七年过去,太宗李世民的境遇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他带领下,大唐文治武功迎来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盛世。

唐僧玄奘取经东归后,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英雄惜英雄,此时太宗李世民对玄奘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佛家的兴趣,一个佛家的大师可能李世民不感冒,但穿越千山万里的探险英雄,李世民和他的帝国极为需要,更何况,帝国经营西域,更极需那边的信息情报,玄奘的回归,像一场及时雨。

接到玄奘的信后,他遣使到于阗,迎接传奇东归。

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阔别十七年的长安,在长安数万名百姓、僧侣、官员迎接大唐三藏回归,但队伍之中却没有皇帝。

唐僧玄奘取经东归后,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此时的太宗世民因为高句丽不听话,已经去洛阳御驾亲征。

玄奘并没有在长安坐等皇帝,他没有在长安享受荣誉和鲜花,而是立即赶到洛阳,向皇帝报道述职。

皇帝在洛阳别宫召见了玄奘,他们的会面却意味深长。

唐僧玄奘取经东归后,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整个会面的时间很长,皇帝对于玄奘描述的西行见闻非常感兴趣,像个求知欲很强的孩子。

但是,但是当玄奘向他讲到佛法时,皇帝却像瞌睡虫飞进了鼻子,显得无精打采。

皇帝不仅拒绝了玄奘请求他为自己即将出版的经书译文作序的请求,更是在会面上提出一个近乎侮辱性的请求:

他要玄奘还俗做官,辅佐他打理天下。

一个已经声动亚洲,当世最顶级的高僧大德,一个在印度半岛屿上有两个国家一度为争夺他差点爆发战争的国宝级一代宗教宗师,而李世民竟然看中的是他的口才和外交能力。

这种欣赏纯粹是买椟还珠式的,好比一个绝世的美妇坐在你面前,你却只关注到了她的服饰、眼影、和口红的颜色,而对美妇本身的绝色却选择性脸盲 。

唐僧玄奘取经东归后,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玄奘经历大风大浪,这点小小的尴尬难不倒他,他不动声色地处理了这点小小的尴尬,最后和皇帝各退一步达成一致:

他同意为皇帝写一本书,记录西域和天竺诸国的地理、见闻、民风,为将来大唐经营西域提供一份情报价值极高的行动指南。

皇帝也同意拔付经费,提供场所,保障他进行宠大的佛经翻译工作。

回长安后的那几年,是玄奘一生中最忙碌最入世的几年,他白天码字,晚上译经,还频频往返于庙宇和宫廷之间,讲经祈福普渡,那几年,玄奘好忙。

唐僧玄奘取经东归后,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在他的努力下,皇帝对佛家的印象大为改观,在玄奘几度软磨硬泡之下,皇帝还在他译成的第一部重量级经书

《瑜伽师地论》作了七百多言的序,给予了唐三藏同学极高的评价。二年后,那本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有着极高影响力的《大唐西域记》也杀青出炉了。

正当一切向着

玄奘希望发展的方向发展时,玄奘身边却爆了雷,成为了公元649年大唐年度黑天鹅事件,最八卦新闻。

他最得意的弟子,衣钵接班人,辩机和尚,与高阳公主私通东窗事发。

事发后皇家的颜面丢尽, 辩机被龙颜大怒的李世民腰斩于市。

唐僧玄奘取经东归后,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辩机事件,其实玄奘负有不可推御之负责,那几年正是他频频带着年轻的辩机频频出入宫廷,才引来了高阳公主这样的红颜祸水。玄奘人虽在宫廷,但心系佛陀,自能做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辩机人年轻,在权力欲望场哪里能有这样的定力和修为。

辩机事件对玄奘打击甚大,一来佛家声誉受损,二来他失却了最好的衣钵传人。

虽然腰斩了辩机,但李世民并没有因此责怪玄奘和佛家,只是经此事心神损耗,一代帝王也开始迎来了人生的终点。

当年7月,唐太宗李世民逝世,在他人生的最后一个月,他频频召见玄奘。

或许只有此时的李世民,才能放下家国江山,在玄奘面前直面内心,寻求心灵的慰籍,感叹世事的因果。

高宗登基后,对待玄奘和太宗区别不大,虽然没有像他老子一样,让唐僧出家还俗做官,明面上的尊崇是给足的,但也仅此而已。

而玄奘仍然没有放弃通过改善皇室关系提高佛家地位的努力。码字译经社交讨好皇家的工作两不误。

繁忙的工作在损害着他的身体,他也开始明白,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公元655年,玄奘向高宗皇帝上书,要求改变道佛两家的顺位(注:武德三年,唐高祖曾下诏宣定大唐三教的次位,道为先,儒次之,释居后)。

这次上书的结果是让一向性格温和的高宗皇帝大怒,难得一见回翰斥责老三藏的非份之想。

这一结果对玄奘的打击更堪于弟子辩机之死,他大病一场,从此之后,终生再未踏入李唐皇宫半步。

也许玄奘最终也明白了,在太宗、高宗这样英明的皇帝治下,是不可能出现他理想中的君王“举国之力”信奉佛教那样的盛世,道佛之间的排位,是他一场西游的游戏所不能解决的。

当初那位信奉佛法以半国相许的高昌王麹文泰甚至没能等到玄奘取经东归,就因为在大唐与突厥的争霸战中战错队,被唐军灭了国丧了命,那位在南亚半岛佛家最后的迷弟

戒日王所创造的戒日王朝,也在

玄奘东归后两年不到的时间土崩瓦解,成为印度半岛上的短命王朝。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玄奘想要的盛世,未必不是佛家眼中的贪嗔痴,其实也是一种原罪。

唐僧玄奘取经东归后,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公元664年,玄奘病逝,结束了传奇的一生。他死后的一千二百年,英国人康宁汉姆凭借着一本英译本《大唐西域记》重新在印度发现了鹿野苑,发现了阿育王石柱,证实了阿育王朝和佛陀的真实存在,在这之前欧洲人甚至都不敢确实佛陀是个印度人还是印地安人,或者是非洲土著;再往后七十年后,匈奴利人斯坦因也拿着《大唐西域记》找到了敦煌莫高窑,他向当时看守莫高窑的王道士谎称自己是玄奘的铁粉,所作所为和唐三藏一样,是到敦煌“取经”,骗取了王道士的信任,从而完成了中国文化史上最惨痛的一次文化盗窃案。

唐僧玄奘取经东归后,为何受到了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冷遇”?

这一切,都在公元628年的那个黄昏,玄奘趁乱踏出长安城门的那一刻,便已注定。

《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