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宗室大臣避亂入突厥,為何後主高緯想要前往突厥,衆人皆反對?

齊亡于周,齊宗室除上述高緯欲奔突厥,紹義、長弼叛歸突厥外,其餘宗室大臣都降于周,周武帝以“任城已下大小三十王歸長安,皆有封爵。

其後不從戮者散配西土,皆死邊”。北齊宗室在北周的遭際或從反面表明,為何在中原政局動蕩或王朝更疊之際,前朝宗室投歸北方突厥并不鮮見。

宗室大臣避亂入突厥,為何後主高緯想要前往突厥,衆人皆反對?

隋代周而起,是以周宗室遂多變身為隋臣,大部分被除爵,死于隋初,文獻所見并無前往突厥的記載。都藍可汗時期,隋流人名楊欽,逃亡入突厥,

假稱“彭國公劉昶與宇文氏謀反,令大義公主發兵擾邊”。

北周彭國公所娶宇文氏同大義公主一樣,均為北周公主,楊欽謊稱劉昶與其妻反隋,因派遣其來密告前朝與突厥和親的大義公主,請突厥發兵侵擾隋朝邊境,

裡應外合,都藍相信并發兵騷擾隋朝。

隋遣長于外交斡旋的長孫晟前往突厥并索要楊欽,遭拒。但長孫晟通過賄賂突厥國人,找到了叛隋之中原流人楊欽,并進而報複鼓動突厥擾隋邊境之大義公主,

曝其與其從胡安遂加之醜事。

宗室大臣避亂入突厥,為何後主高緯想要前往突厥,衆人皆反對?

都藍可汗怒而殺公主,并将楊欽等人交與長孫晟,欽等被帶回隋朝。楊欽此人,正史并無出身記載,但應該不是簡單的流人,無任何信物就可來到突厥王帳面見可敦,可見并非泛泛之輩,應該與隋上層或隋宗室有某種聯系且仇視隋朝,

否則他作為一名流人,怎會有挑起突—隋戰争的意圖。

此類中原流人應不在少數,隋代北周之後,雖然很多北周的宗室大臣都成了隋的大臣,但是下場并不好,北周宗室對于隋仇視情緒比較大,上述配合劉昶擾隋邊境之大義公主,

就是北周亡國之前因和親突厥而進入漠北的北周公主宇文氏。

歸隋北周宗室一部分表面上為隋效力,但不乏暗中謀劃反隋者;一部分當流入突厥,雖史無記載,但類似楊欽者,抑或有之。

宗室大臣避亂入突厥,為何後主高緯想要前往突厥,衆人皆反對?

甚或有借助突厥之力實作自己複國目的者。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即楊欽乃隋所遣,以分化突厥勢力,

是以人到達突厥的時機和目的都太過巧合,史無詳載,隻能存疑。

早在西魏、東魏并立時期,西魏文帝(535—551)就曾求娶柔然主阿那瑰之長女郁久闾氏為後。到了北周與北齊對峙時期,北周延續西魏做法,拉攏突厥攻打北齊,意圖通過與突厥聯姻使雙方達成更加緊密的合作,而突厥也想通過與中原政權上層聯姻使自己強大。最

早突厥曾向柔然求婚,但遭拒。

突厥轉而“求婚於我(魏——引者注)。太祖許之以魏長樂公主妻之”。後期突厥與北周多次聯姻,此處隻介紹嫁到突厥的中原公主以及中原派往突厥的迎親使、和親使等。

宗室大臣避亂入突厥,為何後主高緯想要前往突厥,衆人皆反對?

此前北齊未有公主出嫁突厥,這可能也是在後期與北周對峙中導緻其失敗的外部原因之一。西魏長樂公主和親突厥,突厥木杆可汗(即俟斤)同樣欲以嫁女到中原的方式達成更加緊密的聯姻關系。

周太祖(507—556)去世後,俟斤又“以他女許高祖,未及結納,齊人亦遣求婚,俟斤貪其币厚,将悔之”。突厥在周與齊之間遊移不定,北周朝議認為“魏氏昔與蠕蠕結婚,遂為齊人離貳,今者複恐改變,欲遣使結之”。

如果俟斤悔婚嫁女到北齊,那北周将與北齊在這場競争中失去優勢,

北周武帝宇文邕新立,急需突厥支援。

宗室大臣避亂入突厥,為何後主高緯想要前往突厥,衆人皆反對?

在這種情況下,保定中(561—565),北周武帝宇文邕诏“遣涼州刺史楊薦、武伯王慶等往結之,慶等至谕以信義,俟斤遂絕齊使而定婚焉”。

但俟斤之是以想悔婚除了貪圖齊國财寶外,還與俟斤弟地頭可汗阿史那庫頭暗中參與有很大的關系。庫頭居突厥東方,與齊通和,說服俟斤放棄與北周約定,還打算将北周使者送往北齊。楊薦知道後“乃正色責之,辭氣慷慨,涕泗橫流。

可汗慘然良久曰:‘幸無所疑,當共平東賊,然後發遣我女。’乃令薦先報命”。

一場戰事就這樣消彌于須臾之間,楊薦作為使者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也向俟斤傳達了北周對突厥和親的重視及雙方約定的重要性。

宗室大臣避亂入突厥,為何後主高緯想要前往突厥,衆人皆反對?

楊薦,字承略,秦郡甯夷人,是西魏舊臣。在北方還為柔然所控時就已經出使遊牧政權,西魏大統元年(535),“蠕蠕請和親,周文遣薦與楊寬使,并結婚而還”,回來後進爵為侯。後又出使柔然納币。

曆史似乎在一遍遍重演,北周所面臨的情況早在西魏時楊薦就已經曆過了,

當時柔然也曾在東魏與西魏之間搖擺。

周文帝遣楊薦前往柔然,薦“責其背惠食言,并論結婚之意,蠕蠕感悟,乃遣使随薦報命焉”,楊薦成功完成了出使柔然的任務。

宗室大臣避亂入突厥,為何後主高緯想要前往突厥,衆人皆反對?

之後,周文帝意欲東征東魏,恐柔然來襲,又派楊薦出使安撫柔然。故代表北周出使突厥之前,楊薦對出使北方遊牧政權已經輕車熟路,在北周為臣,出使突厥,最終促成周—突之間順利聯姻。

與楊薦一起出使突厥的王慶,字興慶,太原祁人,也為西魏舊臣。

保定二年(562)曾成功出使吐谷渾,“與其分疆,仍論和好之事”。之前,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皇姑及皇世母被北齊擄走,齊派使者至玉璧(今山西省運城市),請互市,北周欲借此讓被擄走的皇姑及世母歸國,是以與齊人多方交流。

後齊人禮送周之皇姑及世母歸國,突厥聽說此事後,認為周與齊交好,謀求聯合攻打突厥,而此時北周與突厥正處于聯姻階段,

于是周遣王慶前往突厥說明此事,與突厥和好如初。

宗室大臣避亂入突厥,為何後主高緯想要前往突厥,衆人皆反對?

保定五年(565),與宇文貴一起前往突厥迎親,後因王慶在突厥以信義著稱,北周遂頻繁派遣其出使突厥。楊薦及王慶都可以算是北周重臣,此次出使對于北周來說意義重大,北周大臣入突厥與俟斤達成了婚約協定,使北周擺脫危機,北齊亦不再蠢蠢欲動。

周—突聯姻後,北周遂聯合突厥舉國東伐北齊,

對北周而言可以說是一次成功的出使活動。

但出使達成的協定并非一蹴而就,保定四年(564),又納币于突厥;保定五年(565)前,楊薦等人往返十餘次才與突厥重修舊好。

但北周害怕突厥反複,又派朝臣窦毅,“以毅地兼勳戚,素有威重,乃命為使”,當窦毅到達突厥時,齊國使者也在,突厥此時仍然搖擺不定,

“毅抗言正色,以大義責之,累旬乃定”

宗室大臣避亂入突厥,為何後主高緯想要前往突厥,衆人皆反對?

保定五年(565)二月,為迎突厥可汗女,诏“陳公純、大司徒宇文貴、神武公窦毅、南安公楊薦、武伯王慶備皇後文物及行殿,并六宮以下一百二十人,至俟斤牙所迎後”。

宇文貴,字永貴,祖輩本昌黎大棘(今遼甯省錦州義縣)人,後徙居夏州(今内蒙古烏審旗白城子一帶)。宇文貴戰功卓越,保定末年與其他使者往迎阿史那後,

天和二年(567)至張掖時去世。

此次迎親是西魏—北周第二次由重臣前往北方遊牧政權,自此後,鮮有中原王朝主動前往北方民族地區迎親。但當陳公純等人到達俟斤牙帳時,俟斤又欲變卦,

打算與齊交好,恰遇風雷遽變,吹翻牙帳,俟斤恐遭天譴,遂備禮送後。

宗室大臣避亂入突厥,為何後主高緯想要前往突厥,衆人皆反對?

天和三年(568)三月,周武帝接以親迎之禮。此次北周迎親耗費時間長,無數使者穿梭于中原與北方之間,表面上隻是兩國聯姻,但背後卻是雙方乃至三方之間勢力的糾葛與紛争,而中原去往突厥的使者肩負的不僅僅是完成和親單一使命,

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南北乃至東西政權之間的争端。

中原與突厥的外交使者往來,早在西魏大統十一年(545)就已經開始了。西魏文帝元寶炬(535—551)派遣酒泉胡安諾槃陀出使突厥,與之後中原出使突厥的使者相比,此次出使者并非土著中原人,似乎也非達官顯貴。

按《通鑒》載,此次實際上是時任西魏丞相宇文泰遣其前往突厥,以試探突厥的實力,了解和觀察突厥的風土人情,此使者“酒泉胡”的身份足以說明,

其自身或其祖上是來自西域的粟特人。

宗室大臣避亂入突厥,為何後主高緯想要前往突厥,衆人皆反對?

但正在崛興中的突厥人仍視此胡人使者為中原政權西魏的代表,故其國皆相慶曰:“今大國使至,我國将興也”。這一時期進入突厥的中原人數量不多,此時對突厥的了解還并不深入,

官方或非官方人員大緻對突厥尚保持試探和較為友好的态度。

綜上而言,西魏至北齊—北周時期北上突厥的各類人員主要可以分為兩類:

中原上層及使者。

其中中原上層據身份又可分為宗室及大臣,從宗室來看,代表性人物如北齊範陽王高紹義和後主高緯都是在國亡之際投奔突厥。

按漢文文獻的記載來看,史書稱之北走突厥為“叛歸”,但對于亡國之際的高紹義來說,避難于突厥,他自認并非叛逃,而是欲前往突厥借助其勢力實作複國願望,

是以高紹義在投歸突厥時,并沒有不甘之情。

宗室大臣避亂入突厥,為何後主高緯想要前往突厥,衆人皆反對?

後主高緯與高紹義不同,在國亡之際,逃往突厥即僅為保全身家性命,作為一國之主,并沒有選擇死戰;而中原上層中在國亡之際作為前朝大臣的斛律羨則與二者均有不同,其雖已經預料到了家族的悲劇,也思考過前往突厥避難的可能,但直到被殺都未實施。

中原上層對避難突厥的問題上,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大的差異呢?

首先,對于身為中原前朝宗室的高紹義和高緯來說,亡國之際選擇前往突厥避難,因中原根本沒有容身之地,或為不得已之計;而對于“夢入”突厥的中原人斛律羨來說,

當時尚未遭遇重大政治變動,故最終僅有想法而未成行。

宗室大臣避亂入突厥,為何後主高緯想要前往突厥,衆人皆反對?

另,當因受身份限制和觀念影響,斛律羨最後也沒前往突厥。在當時中原人觀念中,華夷并不相容,這也是為何後主高緯想要前往突厥而其大臣都不認可的重要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高緯和高紹義作為北齊宗室,在國破家亡之際,反而未曾受限于華夷觀念,可見對政治人物而言,

在面臨重大政治抉擇之時,族屬并非第一重要的因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