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利益沖突才是北周出局的主因

作者:子玉史院
利益沖突才是北周出局的主因

文 / 子玉

北周的曆史使命是,既要代表關隴集團的群體利益,還要順應曆史潮流進行漢化改革将北周王朝打造為一個漢人王朝以消弭胡漢沖突,更要順應曆史的潮流,發揮北朝的軍事和經濟優勢,混一南北,統一天下。

反觀北周諸帝,武帝宇文邕能扛起這個重任,但接棒的宣帝宇文赟卻是個不合格的選手,幼帝宇文闡更不可能完成曆史賦予的重任,是以,北方隻能換人。于是就有了楊堅建隋。

隋朝建立,不過是順應曆史潮流。

大象二年(580)五月十一日,宣帝宇文赟突然駕崩,經過領内史鄭譯、禦史大夫柳裘、内史大夫韋暮以及禦正大夫皇甫績密謀決議,最終選了大前疑楊堅為輔政大臣,掌控了北周權力。

楊堅輔政之後就開始打擊宇文宗室,鏟除忠于宇文家族的一切勢力,為改朝換代做着各種準備工作,并于581年二月十四日接受了靜帝宇文闡的禅讓,登基稱帝,建立了大隋王朝。

楊堅稱帝建隋,不是個人能力作用的結果,而是他得到了包括關隴貴族、官僚系統、廣大平民等多數群體的支援,順應曆史潮流,完成了改朝換代的動作。

先說大勢。北周的曆史使命是,在攻滅北齊統一北方之後接着積蓄實力完成混一南北的曆史使命。武帝宇文邕在世時,是完全以目标為導向指導自己的行為的。意外的是,武帝卻在北征突厥的過程中突然病倒,英年早逝。

那麼,不管是誰接棒武帝的事業都必須扛起統一的大旗為兼并南朝蓄力。但是很可惜,繼位的宣帝宇文赟卻似乎并不具備這個素質,反而是一腳踏入享樂的江湖中不想出來,甚至還幹出了将皇位傳給七歲幼子宇文闡自己當太上皇的尴尬事。

面對不堪重任的宇文赟,關隴貴族肯定萌生了将其換掉的想法,這在武帝宇文邕還在世時就已經有人給武帝建議。王軌就曾經勸過武帝:“皇太子之不堪,恐怕擔不起陛下的家事。”

王軌口中的家事不僅是指北周的江山,更是指一統天下的曆史重任。

但由于武帝次子宇文贊更不堪,而其他兒子還小,武帝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隻能堅持以宇文赟為皇太子,然後寄希望于棍棒教育以期改變太子的心性。隻是,武帝還沒完成對太子的重塑,就撒手西去,讓宇文赟以一個頑主形象成為北方的主導者。

利益沖突才是北周出局的主因

儲君之選是武帝最無奈的事 圖源/劇照

宇文赟即位後的種種表現,都足以證明,他根本無法繼承武帝的事業。武帝剛駕崩,宇文赟就是一頓情緒發洩:“死得太晚了。”完了就是各種作,不僅将武帝後宮中的女人收為己有,更是開始了以酒為伴的日子。玩嗨了之後,他甚至同時冊立了五個皇後,破了曆史記錄。

這也就罷了,宇文赟為了強化皇權還同時對内部開始清洗,不僅打擊宇文宗室,還誅殺朝臣,齊王宇文憲,将軍王興、獨孤熊、豆盧紹之死就是典型。一切動作都是對内。

但現實卻是,一切組織都必須得以更高的目标為引領才能争取更多人的支援,維系組織的發展。比如,孫權在孫策去世之後拿出一份帝業規劃圖來同時争取江東世族、淮泗元從派、北方寄居士人的支援,劉備也必須高舉“興複漢室,還于舊都”的旗幟才能争取荊州派和益州派的支援。

同樣,宇文家族也必須以混一南北一統天下為目标來換取關隴集團和關東門閥的支援。

既然宇文赟将刀對準了内部,不斷消耗内部資源,那麼關隴集團在共同目标面對腰斬的情況下就太有必要重新選一個皇帝了。宇文赟在世時,關隴集團操作起來還稍微有點難度,但面對一個八歲的小孩子,則不存在任何技術難度,這就是楊堅為什麼會那麼輕松就完成了改朝換代動作的核心原因。

因為,隻要得到了關隴集團的支援,楊堅就掌握了關隴的資源優勢,再加上并州總管李穆、幽州總管于翼的支援,即使關東皆反,楊堅都沒太多壓力。楊堅隻用了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就平定了相州總管尉遲迥、鄖州總管司馬消難、益州總管王謙的叛亂。

為什麼趙翼會說“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原因就在這裡。

當然,關隴集團之是以扶楊堅上位主要還是因為,宇文氏已經不能代表他們的利益。關隴集團在創立之初就是利益共同體,共同分享關隴的蛋糕,宇文泰最多就是一個配置設定者的角色,隻是在宇文泰去世之後,宇文護将宇文覺扶上帝位之後,大家才有了君臣的名分,但本質上,關隴還是大家共同的蛋糕。

但宇文赟一上來就不自量力頻頻針對關隴貴族,就連楊堅都遭到打擊,是以是惴惴不安。宿衛宮伯下士楊文祐給宇文赟列舉的“八失”中的其中一條就能說明問題:“大尊比來事多獨斷,不參宰輔,與衆共之。”

直擊宇文赟不與大家分享權力的主要沖突。

宇文赟駕崩之後,大家就更在幼帝宇文闡身上看不到希望。為了選一個合适的人來代表大家的利益,關隴貴族都有必要主動推進改朝換代的動作扶立能代表他們利益的人上位,這個人選就曆史性地落在了楊堅身上。

後世的後周勳貴放棄柴榮的幼子柴宗訓的原因也是如此,柴宗訓不能代表後周勳貴的利益。

利益沖突才是北周出局的主因

宇文闡不能代表關隴勳貴的利益 圖源/劇照

再說,進一步實施漢化改革,消弭胡漢沖突也是武帝接班人的主要任務,屬于統一目标的配套動作,幼帝宇文闡同樣無法擔起這個重任。

是以,不管是統一重任、漢化改革,還是代表大家的利益,宇文氏都已經不再是合适人選,必須下台。

看看當時支援楊堅的人,李穆家族、于瑾家族、韋孝寬家族...關隴貴族和門閥幾乎一邊倒支援楊堅上位,而反對楊堅的則是以尉遲迥和司馬消難為代表的外戚集團。

由于實力懸殊巨大,最後的勝利者肯定是關隴集團。

楊堅掌權之後,很快就迎合了曆史趨勢。581年,楊堅下令:“以前賜姓,皆複其舊。”指令大家都改回漢姓。自此,楊堅也與“普六茹”的姓氏正式告别。

宇文泰當時因為是鮮卑勢力為主導,不得不給大家改鮮卑姓以增強内部的粘合力,如今,漢化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有必要在文化、政策層面來一次大調整,而改回漢姓就是标志性動作。

在即位之後,楊堅又廢除了宇文泰當時依據《周禮》所制定的六官體制和禮儀制度,改用從漢魏三公九卿制演變而來的三省六部制,以表明自己是秦漢以來漢族正統王朝的直接繼承者。

隻有将大隋标定為正宗的漢人王朝,楊堅兼并南陳才能光明正大地打出“吊民伐罪”的旗号。

在給漢化改革進行收尾之後,楊堅就厲兵秣馬為兼并南朝統一天下做各種準備。

楊堅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才是北朝最合格的繼承者。

當然,楊堅做得最重要的工作還是,将權力與關隴集團做了分享,大隋的重要崗位大多都由關隴集團來填充。

當然,楊堅父子對關隴集團動刀那是後來的事,沒有滅陳的軍功,楊堅根本不敢和關隴貴族過招,那樣隻會複制宇文氏的命運,楊廣後來橫死江都就是證明。

在這些工作之外,楊堅還打了非常重要的一張牌:恢複被武帝宇文邕禁毀的佛、道二教,換取了有大量信衆基礎的老百姓的支援。

一個是禁止宗教,一個是支援,楊堅自然會獲得更廣泛的支援,其政治成熟也由此可見。

那麼問題來了,宇文氏有沒有避險的可能?

理論上來說有,隻要宇文家族同時滿足三點條件就行:持續推進漢化改革,消弭胡漢沖突,将北方所有力量聚焦為一個點;扛起混一南北一統天下的大旗;繼續代表關隴集團的利益。

反觀當時的太子宇文赟,則根本不具備這個素質,幼帝宇文闡就更不用提了。

利益沖突才是北周出局的主因

宇文赟不能擔起曆史賦予的重任 圖源/劇照

既然不能滿足以上條件,那宇文氏隻能面臨被動退出曆史的命運,而亂世的話語權從來就是屬于軍功派的,關隴集團輕輕松松就能完成改朝換代的動作。

如果武帝想避開風險,則隻能打破正常在宗室中尋找合格的繼承者來接棒自己的事業。為什麼遊牧民族總是以軍功為切入點選接班人,原因就在這裡,因為隻有如此,才能保證政權在亂世中的維系。後來的趙匡胤就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才将弟弟光義選為接班人。

亂世,絕對不能以盛世的規則來行事。

反觀當時的宇文宗室,是有符合條件的人的——齊王宇文憲不僅年長、有滅齊的軍功,且長于謀略,能團結衆人,是最合格的選手。

但因為其是武帝的弟弟,最終被武帝放棄。

武帝在放棄宇文憲的同時也放棄了北周王朝。

都說武帝雄才大略,但在繼承人這件事上還是沒有走出血緣的圍城,最終葬送了父親宇文泰打下的江山。

反而成就了親家楊堅。

寫文不易,看完記得點個“贊”。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