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4月19日,抗日名将傅作義因病在北京的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九歲。
得聞這個消息以後,周周恩來悲痛萬分,親自為他主持了盛大的追悼會儀式,此次追悼儀式由葉劍英緻辭,他代表黨中央和政府,向這位為了國家勞累一生的戰士緻以深切的哀悼。
他的呐喊,他的戰鬥,回蕩在整整一代中國人的心目當中。
北平解放時期,當時的傅作義作為蔣介石最器重的愛将負責駐守北平,作為中華大地數百年的首都,平津地區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當時的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必将是一場惡戰,百年都很可能會就此“付之一炬”……
然而在這個時候,傅作義出來率領守城的國民黨軍隊全部起義,北平得以和平解放。這也使得平津戰役成為解放戰争三大戰役當中傷亡最小的一場戰役,挽救了無數人民的生命和财産。
甚至就連毛澤東也對傅作義評價道:
“宜生(傅作義的字号)為人民立下了很大的功,人民永遠不會忘掉你。”
但這也讓我們不禁好奇,是什麼樣的環境締造了這位功臣?他的家庭又是什麼樣的呢?
傅作義的兩位妻子:張金強和劉芸生
傅作義一生當中共有兩名妻子,分别是張金強和劉芸生。
其中張金強是傅作義的第一任妻子。張金強比傅作義大了一歲,于1894年出生于山東省榮河縣楊董村,而傅作義的家鄉則是同為仁和縣的安昌村,兩人算得上是同鄉。
早年的傅作義的家庭條件并不算差,其父親靠着在黃河邊上擺渡維持一家人的生計,雖然工作辛苦,但也算是衣食無憂。
這點從傅作義從學的經曆上便可以看出,他十歲入縣立國小堂,十三歲又入運城河東中學堂,之後接連考入太原陸軍學校,北京清河鎮第一陸軍中學。
從小到大接受了一整套完整的教育,在兵荒馬亂的民國時期,能夠負擔得起這些教育,家境可以說是十分殷實了。
可是令人驚訝的是,當時他的妻子張金強的家庭要比傅作義家更為富裕,張金強的父親是晚清的一名舉人,這個身份直到清王朝覆滅都是一個含金量十足的身份,尤其是在相對封閉的農村社會,更是有着無比崇高的地位。
在張金強18歲的那年,張舉人就開始張羅起為女兒尋找一位“乘龍快婿”的事兒,經過多方打探,最終相中了同鄉的傅作義。
為了了解傅作義的為人,張舉人曾經前往傅作義所就讀的運城河東中學堂進行過調查,他找到了傅作義的老師,向他詢問傅作義的情況。
此次見面當中,傅作義的老師對傅作業贊不絕口,這使得張舉人十分滿意,由此認定傅作義将來必成大器,是以便将女兒許配給了他。
1912年,張金強與傅作義成婚。
這一年是清王朝覆滅的時間,身處于新舊時代的分界線,沒人知道那時的傅作義是怎麼想的。
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并不能算是一場充滿壓迫的“包辦婚姻”。
傅作義的老丈人在安排這樁婚事時是對他有提攜之意的,再加上兩人婚後也一直十分恩愛,是以在大多數人而言,這起婚姻不失為一樁好事。
但是從個人角度上來看,當時的傅作義并沒有太多的選擇權利,歸根到底他還是作為乘龍快婿被選中的,多年以後,有關傅作義的傳記當中,曾經将這起婚姻評價為“舊式婚姻”,或許是對其最切實的形容。
我們不知道,此時的傅作義是否會有痛苦與仿徨,但也正因如此,為兩人之後的離婚埋下了伏筆。
張金強與傅作義結婚以後,張舉人的眼光很快便得到了證明,在未來一段時間内,傅作義很快便迎來了快速的升遷,他先是擔任少尉見習官,後來又升為上尉營長,随後又上任旅長,師長……帶領一家人搬到了省會城市太原定居。
與妻子張金強之間,兩人生下了兩女一男。分别取名為
傅冬菊、傅西菊、傅瑞元
,一家人的生活,逐漸向好的一面開始發展。
可此時的中國尚未太平,到處都是戰争,傅作義軍務繁忙,陪伴在家人身邊的時間也越來越短。
張金強是傳統意義上的“賢妻良母”,傅作義不在家的時候。她總會把家中一切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不讓丈夫為此分半點心。
張金強手上有着一張傅作義升遷時所拍攝的照片,她把這張照片壓在了書桌的玻璃闆底下。
每當思念丈夫時,都會久久望着那張傅作義的照片,這張照片陪伴着張金強度過了一個個孤獨寂寞的夜晚。
涿州戰役以後,傅作義聲名鵲起,被任命為第五軍團總指揮。
傅作義是國民黨将領中極少數不擺“官腔”,不端“架子”的人,他愛兵如子,從來不會對自己身邊的親屬進行特殊照顧。
有一次張金強前往軍營看望傅作義,就被衛兵攔了下來。傅作義在得知這個消息以後,非但沒有生氣,還獎勵了衛兵的公正執法。
張金強對此毫無怨言,總是默默無聞的,配合着丈夫的一切,甚至甯願自己受委屈。
可是盡管如此,兩人最終的分别還是到來了。
傅作義在天津遇到了一個女孩,名叫劉芸生,兩人一見鐘情,很快便墜入了愛河。
在那個年代,國民黨高官中娶兩個老婆的事情并不罕見,傅作義卻堅持選擇向張金強提出了正式的離婚。
在這場婚姻之中,張金強和傅作義同為舊時代的受害者,最終,兩人還是選擇了和平離婚。
傅作義的第二任妻子劉芸山是天津商會的一名商人的女兒,家中頗有資産。
抗日戰争期間,傅作義率部與日軍展開作戰,而劉雲山就在後方,組織慰問隊。來到前線去支援抗戰,幫助搶救傷員。
在戰争年代之中,劉芸生陪伴着傅作義度過了一次又一次危機,一直以來她都作為傅作義身邊的“賢内助”。
命運的神奇:女兒加入共産黨
雖然傅作義與張金強進行了離婚,但這并不代表着傅作義就對結發妻子和兒女們不管不顧。
即使離婚多年以後,傅作義依然不忘對張金強母子私人進行照顧,尤其是對于女兒傅冬菊更是十分在意。
傅冬菊是傅作義最大的女兒,也是傅作義最為在意的一個。起初,由于父親與母親留意傅冬菊對傅作義十分不滿,産生了抵觸情緒。
可是當他慢慢地了解了父親的為人以後,重新對父親産生了信賴。
1941年,由于國民黨政府在抗日戰場上的接連敗退,為了保護張金強和兒女們的安全,在傅作義的安排之下,張金強帶領着自己的兒女們前往了重慶。
當時的傅冬菊,正處于适學年齡,現在在重慶的南開書院讀書。
讀書期間,傅冬菊受到愛國主義宣傳影響,加入了學校社團組織“号角社”,該組織是由共産黨人上司的進步青年組織。傅冬菊也正是在此時,與共産黨展開了第一次接觸。
傅冬菊在這個時候就已經開始利用自身國民黨高官子女的條件為地下黨開始提供情報了。
傅冬菊利用一切機會,搜集國民黨重要的機密檔案,将其提供給共産黨,她的聯系人,正是負責相關工作的周恩來。
18歲的傅冬菊考入大學,正式被我黨接收,成為一名地下工作者。
傅冬菊做出過最大的貢獻,莫過于勸說傅作義起義了。
1948年早在遼沈戰役尚未結束之時,我黨中央局城工部長劉仁就已經派人與傅冬菊會面,向他傳達了我黨的訓示。你負責一進行接觸,盡量争取和平解放北平。
接到指令以後,傅冬菊一刻也沒有耽誤,立即來到北平,與傅作義見面,此時的傅作義已經許久沒有見到自己的女兒,當他看見傅冬菊時,十分激動。
可沒想到兩人在聊了一會以後,傅冬菊突然擺出了嚴肅的表情,明确地告訴父親,自己此次前來,是作為共産黨的代表。
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傅作義大吃一驚,他斷然沒有想到,自己的女兒已經加入了共産黨。
作為傅作義的長女,傅冬菊無疑對傅作義有着深刻的了解,她結合目前形勢,耐心地勸說父親,希望他能夠早日認清局勢。
傅冬菊還把解放區出版的報刊和小冊子放到傅作義的辦公桌上,努力向傅作義證明,隻有共産黨才是中國的未來。
與此同時,傅冬菊也積極叫北平地下黨組織通報傅作義的情況,為解放軍軍隊部署提供便利……最終使得傅作義起義,北平和平解放。
多年以後,聶榮臻在回憶錄中談起解放北平的往事之時,對傅冬菊的作用做出了高度評價。
淡泊名利,是傅作義的家庭作風
傅作義的一生當中,共有六名子女,除了與張金強生下的
傅冬菊、傅西菊、傅瑞元以外,他還與劉芸生生下了二女一男,分别是兒子傅亨,女兒傅克誠以及傅克莊。
但是令人驚奇的是,傅作義的兒女們卻并沒有一人享受到父輩的“庇佑”,幾乎全都投入了科學學習之中,以自己的專業能力建設國家。
甚至就連在北平解放當中立下大功的傅冬菊也是如此,在北平解放以後,傅冬菊就加入了人民日報,擔任一名普通記者,甚至多年沒有提起過自己“立功”的這段往事。
傅冬菊的姊妹傅西菊沒有留下确切的個人資訊,私以為是過上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傅作義重視對于子女的教育,他的幾位年齡較小的兒女們大都成績優異,其中傅亨考入了北京大學攻讀化學。
由于其專業能力較強,在畢業以後便後被中國科學院的化學研究所錄取,一直以來都從事着我國的化學研究工作。在傅亨工作的四十年中,他取得了無數成就,甚至其本人也被稱之為“中國單晶結構研究的領頭羊”。
傅作義的三女兒傅克莊,則是北京大學的實體學研究所學生,畢業以後在北京大學擔任教授。
傅作義的小女兒傅克誠是唯一一位涉及政壇的,傅克誠畢業于清華大學的建築系,曾經前往日本東京大學進行過深造,取得了東京大學的博士學位。
回國後一直從事着自然科學研究,工作多年以後,成為了上海市市政協的一名常委,以自己的專業為上海市政出謀劃策。
傅克誠是我國傑出的建築學家,她不但是國家一級注冊建築師,同時也在多所大學擔任過教授,可謂是桃李滿天下。
傅作義的兩位妻子都十分長壽,張金強活了100歲,而劉芸生則活到了106歲。
新中國成立以後,兩人均鮮少露面,也從未以官妻自居,實在是令人欽佩。
傅作義作為起義将領,對于解放事業有着巨大的貢獻,享受副國級待遇,可是無論是他本人還是他的妻子兒女,都沒有享受這份榮光。
在傅作義臨終前,曾經向周恩來和毛澤東寫過一封信。向他們表達自己多年來的感激之情,以及給了自己再次重生的機會。随信的還附帶的還有幾十萬元,這是多年來黨和國家發給他的津貼和補助。
這些錢除了維護一家人日常開銷以外,他一分都沒有多花,将這筆錢全部捐獻給國家。
傅作義的子女們,雖然沒有跟随着父親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條件,但是父親身上的這股精神對他們而言,是一筆永恒的财富。
從傅作義的身上,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老一輩上司人的勤儉質樸,他們用自己的一生,締造了一個偉大的國家,這份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