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曆史上,發生過許多影響深遠的事件,比如鴉片戰争、五四運動、七七事變等。其中有一件事情直接關系到中國命運的走向,這就是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直接改變了國内抗日局面,為全民族團結抗日開辟了道路。

張學良與楊虎城
一:西安事變的背景
國際方面,反法西斯戰争形勢日益嚴重,共産國際在莫斯科展開了第七次代表大會。重點商讨了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問題。會後把相關精神傳遞給了中國共産黨,希望可以聯和蔣介石一起抗日。國内方面,日本自從“九一八”事變以來,步步緊逼,不僅占領了整個東北地區,還不斷吞食華北地區。國内面臨的戰争形勢空前嚴峻。
面對這種形式,中國共産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應對國内危局,挽救民族危亡。但此時的蔣介石一直秉持“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張。派遣張學良到陝北地區進行剿匪。
東北軍經過幾次戰鬥後,損失巨大,随後與紅軍停戰對峙。看到這種結局,蔣介石前往西安親自督戰。
張學良與蔣介石
二:西安事變中的首功之臣孫銘九
孫銘久出生于遼甯省新民縣,于1927年加入了東北軍,曾經到日本學習過,回國後慢慢成為張學良的心腹之一。張學良為改造東北軍,成立了一個秘密的組織“抗日同志會”,孫銘久等少壯派軍官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這些少壯派軍官對蔣介石安内攘外政策早就不滿。
當蔣介石來到西安以後,張學良在内外政策方面與蔣介石發生了激烈的交鋒。無論張學良使用何種手段,始終沒有說服蔣介石改變主意。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聯合楊虎城發動了震驚國内外的西安事變。
孫銘九
1936年12月12日,晚間張學良指令東北軍發動了兵谏。
東北軍攻入蔣介石在華清池的住所,并打傷打死了蔣介石的侍衛,同時楊虎城派兵扣押了國民黨一批進階官員。
在東北軍闖入住所的時候,蔣介石跳窗逃跑了。知道這個消息以後,張學良與楊虎城如熱鍋上的螞蟻。知道如果蔣介石順利逃跑,不僅此次兵谏會失敗,就連自己的身家性命都難保。趕緊派出心腹軍官去尋找,其中就包括孫銘久。經過一番仔細尋找,終于在一塊岩石後面發現了受傷的蔣介石,孫銘久把蔣介石背下了山。
抓到蔣介石以後,在威逼利誘的情況下,蔣介石同意了張學良與楊虎城提出的主張。
随後經過各方的角力,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
。而孫銘久成為這次事變中的重要功臣。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以後,張學良放蔣介石回到了南京,自己也随蔣介石去了南京,而楊虎城則遭到了囚禁。孫銘久的結局與二位主将相比還是比較圓滿的。
西安事變中的蔣介石
張學良被南京扣押以後,孫銘久等少壯派軍官主張武力營救,而東北軍進階将領于學忠、王以哲、何柱國等主張和平解決,為此兩派發生了激烈沖突。
最後居然槍殺了王以哲,釀成震驚的“二二事件”。
事發後,東北軍中進階将領極為憤怒,要求嚴懲兇手。在周恩來的幫助下孫銘久等人來到蘇區避難。這件事情導緻東北軍内部分裂,許多東方軍将領倒向了南京。
三:抗戰爆發後孫銘久人生軌迹
抗日戰争爆發以後,由于國共兩黨開始合作,孫銘久等人隻能離開蘇區。先後流浪與天津與上海租界,不斷躲避蔣介石的暗殺,過着暗無天日的生活。
不久後孫銘久投靠了汪精衛,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漢奸。有時候人生就是這麼戲劇,曾經最痛恨日本人的孫銘久,居然成為了漢奸。
西安事變中的張學良
1949年以後,孫銘九受聘擔任了上海市政府參,參與新國家建設。晚年後的孫銘九還擔任着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許多社會職務。到2000年,92歲高齡的孫銘九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安詳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