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先念上司中原突圍失去中原根據地,為什麼仍得到中央軍委稱贊?

一九四六年六月,中原解放戰争拉開了序幕。

一開始,蔣介石原本是想用國民黨軍隊拖住中國共産黨的中原解放軍,通過這種手段,完成他自己對整個中國戰局的布置,使得國民黨軍隊能夠向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順利進軍,進而使國民黨軍隊在整個中國的戰略态勢上占據優先地位。不得不說,蔣介石的這個算盤打得很好,但很可惜的是,中原解放軍軍隊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的這一陰謀 打赢了中原保衛戰。

在這場耗時長久,兵力耗費巨大的中原保衛戰裡,中原解放軍最後并沒有保住根據地,按理來說這應該就可以定性為中原突圍是一場失敗的戰争了,但實際不然。

李先念上司中原突圍失去中原根據地,為什麼仍得到中央軍委稱贊?

在中國共産黨的曆史上,我們一般認為,中原突圍是我黨解放戰争開啟的第一場大型戰争,在解放全中國的曆史程序上具有重大的劃時代的意義和象征性。而作為中原軍區的總司令李先念,正是他指揮了中原突圍的戰役,那麼對于他的評價又是如何呢?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哪怕中原解放戰争并沒有取得超乎預期的結果,但衆多開國元勳對于李先念的認識和判斷都是積極的,從來沒有人說過這場戰役中李先念的指揮方式和作戰方式有什麼問題,大家對他的評價都是正面的。那麼,中原突圍到底是怎樣的一場戰争呢?在這次戰争中李先念又起到了什麼作用,才使得他後來遭到将領的一緻認同呢?接下來就跟着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李先念上司中原突圍失去中原根據地,為什麼仍得到中央軍委稱贊?

先說說參與中原突圍的部隊組成吧。不同于東北野戰軍或者華北軍區的部隊,參與中原突圍的中原野戰軍一開始并不是同一支訓練有素的部隊和軍事力量。相反,這支部隊是臨時組建出來的。部隊裡的戰士們來自不同的軍區和兵種,他們中有的人曾經是新四軍,也有的人曾經是八路軍。由于兵種等的差異性和來自各個軍區的問題,使得中原突圍的部隊力量實力并不強,要想在中原突圍中取得好的戰績和成績,這就意味着李先念等中原軍區的上司人有娴熟的戰術和驚人的戰略思想,對于每一次戰役的軍事力量和軍事戰略了熟于心,不允許出一丁點岔子。

這也注定着,中原突圍戰争與紅軍長征等巨大戰役的不同,不僅不能彙合兵力,集中一處攻打國民黨軍隊,反而要做到主次兼備,多路作戰,拉長戰線等基本戰略戰術,對每一次戰役投入巨大的心力,逐漸縮小和國民黨軍隊的差距,最終戰勝國民黨軍隊。

李先念上司中原突圍失去中原根據地,為什麼仍得到中央軍委稱贊?

其實,想要說清楚中原突圍這一事件,那就必須得從

桐柏山會師

說起。當時三個軍隊在桐柏山會師,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早在一九四五年八月,中國跟日本持續了八年之久的抗日戰争結束。日本成為戰敗國,中國成為戰勝國。但随之而來的就是中國内部的戰争。國民黨和共産黨之間原本就不太親密的合作更加不複存在。當時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戰争中并沒有經曆過大幅作戰,抗日戰争對國民黨軍隊的兵力損耗并不明顯。反觀中國共産黨,由于積極抗日的原因,我軍将士們在抗戰中有很多人犧牲受傷,整體兵力情況大幅削減。再加上中國共産黨建立的時間比國民黨要晚,整體的軍事和政治實力都不如國民黨。是以當日本這個外患消失之後,國共兩黨之間的沖突也就更加突出了。國民黨軍事和政治實力強于中國共産黨,這就意味着我黨所處的處境非常不利。

是以,有必要将全國幾支大型部隊結合起來,畢竟孤掌難鳴。隻有将軍事力量彙合起來,才能避免國民黨軍隊的逐個擊破,在國共兩黨的戰略布局上取得一點優勢地位。出于這種考慮,

中央軍委

最終下達了指令,要求在桐柏山區附近進行中國共産黨軍隊的

整體會師

李先念上司中原突圍失去中原根據地,為什麼仍得到中央軍委稱贊?

那為什麼會選擇桐柏山區呢?主要是出于兩個原因。第一是,桐柏山區面積很大,中國共産黨已經習慣了遊擊作戰,在桐柏山區會師對我黨軍隊的軍事力量的儲存完整度來說,具有極大的優勢。第二個原因是在桐柏山區,國民黨軍隊整體實力比較弱,易于進攻。因為處于山區,國民黨軍隊将領在這個地方的油水比較少。一聽到日本投降之後,蔣介石又不允許中國共産黨接受投降,最終隻能是國民黨中隊接受日本的投降。是以駐紮在桐柏山區的國民黨軍隊,很多都跑到附近的城市,接受了日本的投降,進而來滿足軍隊将領自己的腰包。出于這兩點原因,

中央軍委選擇桐柏山區無疑是一個正确的決定

李先念上司中原突圍失去中原根據地,為什麼仍得到中央軍委稱贊?

那麼三軍會師主要是哪三軍呢?其實三這個字在中國來說指的是多的意思。也就意味着是中國幾支大的部隊來到桐柏軍區會師,主要的軍事力量有四支。第一支是

王樹聲

帶領的河南軍區的部隊,部隊兵力有一萬多人,從河南的西部地區逐漸南下,前往河南桐柏地區。第二支是處于黃河西部地區的冀魯豫軍區的

楊勁

帶領的軍隊,冀魯豫軍區與日軍作戰鬥的方式經常是遊擊戰争,他們便就近從遊擊地區向西南地區靠近。第三支是

湖南救國軍

,這支部隊向北靠攏,逐漸到達桐柏山區。第四支武裝力量,也是最大的一支軍隊武裝,就是李先念帶領的新四軍第五軍。李先念先前帶領着軍隊一直是在武漢周邊地區抗擊日軍和國民黨軍隊,與其他地區的共産黨部隊一直都是遙遙相望的狀态,幾乎沒有過任何聯系,屬于是一支孤軍。盡管如此,

李先念

還是依舊帶領着新四軍第五師一直與國民黨軍隊和日本侵略軍隊作戰。

李先念上司中原突圍失去中原根據地,為什麼仍得到中央軍委稱贊?

在日本投降之後,國共兩黨之間的沖突更加激化。面對中央軍委下達的明确指令,李先念毫不猶豫地便帶領他的隊伍前往桐柏地區。在去往桐柏山區的過程中,新四軍部隊遭遇了國民黨軍隊的伏擊。面對國民黨軍隊的攻擊,這四支隊伍之間守望相助,互相幫助。雖然戰争激烈,但是他們依舊憑着堅定的信念逐漸向桐柏山區靠攏。

從一九四五年年八月份到十月份,曆經兩個月,中國共産黨的軍隊終于在桐柏山區順利會師。

盡管在會師之後,總共的部隊人數也不過是六萬餘人。這個軍隊數量相比國民黨軍隊數量來說實在是不堪一擊。

李先念上司中原突圍失去中原根據地,為什麼仍得到中央軍委稱贊?

順利會師之後,中央軍委将這四個部隊集合整編,形成了新的中原軍區,李先念則成為中原軍區的總司令。在整個桐柏戰役中,主要有兩個階段的戰役,期間共消滅了國民黨軍隊七千多人。在第一階段,我軍部隊士兵們的士氣大漲,對待國民黨中隊是依舊能夠堅勇奮戰,取得了很好的戰績。但在第二階段時,遭遇了一些困難。首先是平氏鎮失守,後續在雙溝戰鬥和祁儀戰鬥中也遭遇到了不利情況。

李先念上司中原突圍失去中原根據地,為什麼仍得到中央軍委稱贊?

這三場戰役沒有打好的原因有多個方面。第一個是在前期的抗日戰争中,中原軍區的各個部隊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更加适應的是遊擊戰争的方式,也就是針對敵人各個擊破。對于目前跟國民黨軍隊的戰役中集中攻打的戰争方式還是有差別的,正是這種戰争方式的不适應成為了導緻戰役失敗的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中原軍區的部隊都是經過這四個武裝部隊組建而成的,部隊之間的磨合尚未結束,在戰争配合和平時作戰的互相影響中,士兵與将領可能存在一些不适應。第三個原因是當時整個中原軍區的上司班子也剛建立,各個上司熟悉的隻是各自原先的部隊,對于整個軍區的部隊情況還未完全摸透。

在作戰時,由于對于部隊情況不夠熟悉對敵作戰中也不夠狠辣,戰略戰術的運用不夠極緻,才導緻了戰争的失敗。任志斌後來在訪談中指出,如果當時指揮戰役時再狠一點,是有可能赢得雙溝戰役的勝利的。第四個原因是當時中原軍區的部隊缺乏大型的軍器裝備,過分依賴遊擊戰争和夜間戰争,對于攻堅戰争不夠重視。

李先念上司中原突圍失去中原根據地,為什麼仍得到中央軍委稱贊?

最後,因為桐柏山區是一個建立立的戰區 在與國民黨軍隊作戰時,我黨對于軍隊的宣傳問題也不夠到位。國民黨軍隊普遍認為,國共兩黨之間的沖突很大,被中國共産黨俘虜之後一定會被殺,是以他們作戰的情緒比較嚴重,堅決抵抗絕不投降。總之,雖然桐柏戰役中有些戰争是處于失利地位的,但在整體上,對于整個中國地區的戰略配合都是有利的。這一點,中原軍區的作戰也得到了中央軍委的肯定。

桐柏戰役也是中原突圍戰役中最重要的一場戰役

。中央軍委對

桐柏戰役

的肯定,也使得李先念的人在上司中原軍區進行突圍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李先念上司中原突圍失去中原根據地,為什麼仍得到中央軍委稱贊?

那麼在戰争過程中,李先念到底起到了什麼重大作用呢?首先,由于中原軍區是四個不同的武裝力量組成的,部隊之間也存在着一些沖突和相處問題。普通戰士們之間,基層上司之間也存在一些沖突。對于這一點,李先念的認識是很到位的。但在整體戰争過程中,中原軍區的指揮和作戰卻沒有出現一些不團結因素,這與李先念本人的指揮跟團結理念是分不開的。作為中原軍區的總司令,李先念的民主作風很紮實。對于年輕将領和普通戰士,李先念都給予了足夠的尊重。在解決部隊的物資等問題時,李先念毫無藏私,隻為解決實際問題,不看重私念。

總之,李先念自身的高風亮節和人敬佩的作風,都得到了很多将領和戰士們的認可,在上司戰役中取得了重要的優勢。

李先念上司中原突圍失去中原根據地,為什麼仍得到中央軍委稱贊?

很多人都認為中原突圍是一場失敗的戰役,他們認為中原中區有必要保住根據地,沒有保住根據地的中原突圍是一種失敗的戰役。但實際上,中原地區是蔣介石上司的國民黨政府非常重視的一片地區,為此蔣投入了巨大的兵力。再者,中原軍區的整體實力并不強。若是一味到想要取得戰争的勝利,肯定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哪怕如此,也不一定會取得肯定的勝利。就目前而言,

中原突圍絕對可以稱之為是一場勝利的戰役,李先念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