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是唐代有名的賢相與谏臣,他用儒家“仁德”與“信義”的思想,幫助李世民推行“貞觀之治”,取得了卓著的成效。魏征為大唐的國家治理,提供出了總的方針政策,其貢獻絕對是不容忽視的。

一、魏征為“貞觀之治”奠定了思想基礎
中國曆代王朝鼎革之初,都有一番關于政治、哲學思想上的争辯:治理一個國家,究竟應該用法家的思想,還是儒家,或者别家的思想呢?
秦始皇以法家思想治國,最終因嚴刑峻法,二世而亡。漢初用黃老思想治國,讓人民休養生息,國祚得久。到底哪一種比較先進,比較适合當時的國情呢?
唐太宗時期,就為這個暴發了一起争論。當事雙方,一是魏征,另一方是封德彜。封德彜是山東士族,他的第一個念頭就是保衛地主階級的私産,是以主張“治亂世,行重典”,對百姓使用“嚴刑峻法”。
而魏征則持相反的觀點,認為大亂之後,民心思安,政令應該寬和。按儒家思想,以誠信來管理。對老百姓講信用,用道德去規勸他們,自然得民心。得民心者,自然安天下。
事實證明,李淵最初以封德彜等山東士族的思想去壓制百姓,最後造成了劉黑闼反複起義。在這幾年之後,李世民對魏征的主張,大加贊揚。
李世民說:貞觀之初,天下人都說這是一個亂世,不能實施王道。結果我聽了魏征的話,才幾年,國中就已經安定了,外邦都來朝賀。像突厥這樣的國家,一直與我國為敵,現在他們都開始穿着華夏衣冠了,這都是魏征的功勞啊!
二、魏征為“貞觀之治”的順利推行作出了努力
貞觀之治過後,因為推行仁德與誠信,民間的生産力很快得到了恢複與提升。但是不出兩年,李世民就開始“出爾反爾”。
貞觀三年,李世民下诏書,給關中免稅。說好的是免稅兩年,結果隻執行了一年就變卦。對于李世民朝令夕改的行為,魏征上書進行了嚴厲的批評。他說,國家即使是在遇到危難的時候,也決不能失信于民。失信于民,人民怎麼還會聽從君主的号令呢?
太宗因為征兵的問題,聽從關隴貴族的建議,欲征未成年的男丁。他的理由是,他們年齡雖然沒達到征兵的标準,但是身體健碩,就可以替國家作戰了,這件事遭到魏征的反對。魏征說:竭澤而漁,隻顧眼前的利益,終有一天沒有魚可以撈。燒掉樹林來打獵,明年還有獸可捕嗎?把壯丁全部征去打仗,誰來給國家種田呢?
後來,因為貞觀之治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李世民又驕傲起來。到處向人标榜自己十七八歲打天下,功績如何如何的高。魏征又上《谏太宗十思疏》,勸導他糾正自己的行為。因為魏征提倡“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幫助李世民選任人才,是以貞觀之治最後才能取得成功。否則,李世民隻要稍微松懈,這一場變革可能就夭折了。
結語
魏征在民間傳奇中,隻是一個忠耿不阿的谏臣形象。是以很多人誤會他除了倔強,膽子大,其實對國家并沒有什麼實質上的貢獻。其實,對于一個國家的治理,大政方針的制定與堅持不懈地推行,才是最需要遠見跟才華的。
如果,李世民當初殺了魏征,那麼貞觀之治還是會受到不小的影響。當然,魏征雖然有才華,也要李世民聽得進去才行。名馬配名将,良臣侍明君。貞觀之治,李世民本身是首功,但是不能是以貶低了魏征這一位賢相,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