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史:輪換的禁軍——更戍法

宋史:輪換的禁軍——更戍法

前言

戰争來臨意味着家破人亡,意味着百姓流離失所。但是戰争又不能沒有,因為他可以是保衛家園的有力武器,也是拓展領土的便捷方法。

起因

宋朝建立以後,李筠反叛過于強烈,為了防止地方節度使叛亂,趙匡胤決定施行更戍法。

宋史:輪換的禁軍——更戍法

▲李筠 (隋申國公)

結果

為了防止地方權力過大,宋太祖在地方設定縣尉,把地方權利逐漸收回中央。

宋史:輪換的禁軍——更戍法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 )

始末

1.李筠叛亂

趙匡胤黃袍加身以後,宋朝就此确立,雖然說宋朝的确立結束了中國曆史上四分五裂的局面,但是依舊叛亂疊起。

他們憑借着自己手下的部隊,在宋朝建立初期拼拼叛亂,其中叛亂最為嚴重的就是李筠。

李筠是後周的開國功臣,可是五代十國的國家都被趙匡胤消滅了,他自己稱帝。李筠表示不服氣,于是帶領自己的士兵叛亂。

曾經李筠隻是昭義的節度使,自唐朝以後,節度使得力量也越來越強,導緻唐朝大部分的混亂都是節度使鬧得。

宋史:輪換的禁軍——更戍法

▲昭義節度使

李筠成為昭義節度使以後,在這裡一待就是八九年,已經根深蒂固,熟悉昭義的百姓更熟悉昭義的地形。

他的大學營是在澤州城(如今的山西晉城),李筠已然成為了土皇帝,他想要叛亂,昭義的百姓自然願意跟随。不僅如此,因為李筠的手下非常效忠李筠,導緻趙匡胤始終攻打不下李筠。

負責攻打李筠的大将就是趙匡胤手下的石守信,他和李筠展開了持久戰,但是宋朝不止這一個地方叛亂,是以趙普很希望能夠盡快攻破,殺雞儆猴。隻是可惜,這場戰争一直都是僵局,直到趙匡胤禦駕親征,才打敗李筠。

宋史:輪換的禁軍——更戍法

▲石守信

2.兵将友好

後來的趙普和趙匡胤就在分析,為什麼這麼難打,首先趙匡胤還不是皇帝的時候,他的官職和能力與李筠都差不多,是以在趙匡胤成為皇帝以後,即便是想要削藩,也想讓李筠讓讓他。

其次就是因為李筠在昭義這個地方時間太久,已經長達八九年,根深蒂固和地方的軍民打成一片。

是以他們都很忠心,而且在李筠叛亂的時候,曾經聯合北漢一起攻打宋朝,即便是李筠失敗,北漢皇帝的手下衛融被抓捕,但是面對趙匡胤的拷問和酷刑,衛融自始至終都沒有服氣過,更沒有出賣過他的主子。

宋史:輪換的禁軍——更戍法

▲趙普

最後被趙匡胤打得滿臉是血,也大喊死得其所。宋太祖被衛融的忠心感動了,并不想要他的性命,後來宋太祖提出交換俘虜,但是北漢不同意,是以衛融就被留在開封做官。

這兩件事讓宋太祖深深地了解到,将領和士兵如果同心同德,那麼就是攻不破的城牆。況且土鑄成的牆還能被打碎,心鑄成的牆,不是輕易就能打碎的。

上下級之間如果關系很好,很容易造成叛亂,尤其是有兵權,在邊防,因為這樣天高皇帝遠的,皇帝也沒有辦法。

不過如果上下級之間的關系并不友好,可能就不會造成他們的反叛了。趙匡胤對于将領和兵權的敏感遠比其他皇帝多。

宋史:輪換的禁軍——更戍法

▲黃袍加身

3.更戍法

趙匡胤的成功我們也是很清楚的,原本的他也是将領,但是他起兵叛亂的時候,自己的手下全部誓死追随,這才讓趙匡胤有了今天。

而且他不想當皇帝的時候,也是他的手下黃袍加身,才成就了如今的宋太祖,是以趙匡胤非常清楚兵将之間如果關系好了,會有什麼樣的災難。

而且在李重進叛亂的時候,他身邊的将領并不想和他一起出生入死,于是急忙找到趙匡胤,說出李重進的計劃,這才讓李重進反叛失敗。

宋史:輪換的禁軍——更戍法

▲李重進(劇照)

經過李筠、李重進、衛融的事情,再結合自己身上的事情,宋太祖覺得上下級之間最忌諱如此,是以應該想個辦法,防止他們太過熟悉。

這個時候趙普思來想去,覺得更戍法比較好,将領戍守的時間短,每三兩年換一次,這樣就會切斷将領和士兵之間的聯系。

而且因為不熟悉,别說叛亂了,地方勢力的增強都達不到,他們不同心思,是以更友善管理。趙普的提議被宋太祖采納了,他同意這種辦法。

果然中央集權也随着加強,宋朝的地方權利沒有唐朝時期地方權勢的大,是以宋朝地方叛亂的事情也很少。

不過凡事有利也有弊,因為頻繁更換将領,導緻将不識兵,兵不識将,是以大大降低了宋朝軍隊的勢力。

宋史:輪換的禁軍——更戍法

▲更戍法

小結

更戍法杜絕了地方叛亂的可能性,幫助中央集權得到穩固,但是更戍法再後來也導緻宋朝兵力削弱。

【參考資料】

1.《宋史 太祖本紀》

2.《東都事略》

3.《中國通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