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宋史:轮换的禁军——更戍法

宋史:轮换的禁军——更戍法

前言

战争来临意味着家破人亡,意味着百姓流离失所。但是战争又不能没有,因为他可以是保卫家园的有力武器,也是拓展领土的便捷方法。

起因

宋朝建立以后,李筠反叛过于强烈,为了防止地方节度使叛乱,赵匡胤决定施行更戍法。

宋史:轮换的禁军——更戍法

▲李筠 (隋申国公)

结果

为了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宋太祖在地方设置县尉,把地方权利逐渐收回中央。

宋史:轮换的禁军——更戍法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 )

始末

1.李筠叛乱

赵匡胤黄袍加身以后,宋朝就此确立,虽然说宋朝的确立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四分五裂的局面,但是依旧叛乱迭起。

他们凭借着自己手下的部队,在宋朝建立初期拼拼叛乱,其中叛乱最为严重的就是李筠。

李筠是后周的开国功臣,可是五代十国的国家都被赵匡胤消灭了,他自己称帝。李筠表示不服气,于是带领自己的士兵叛乱。

曾经李筠只是昭义的节度使,自唐朝以后,节度使得力量也越来越强,导致唐朝大部分的混乱都是节度使闹得。

宋史:轮换的禁军——更戍法

▲昭义节度使

李筠成为昭义节度使以后,在这里一待就是八九年,已经根深蒂固,熟悉昭义的百姓更熟悉昭义的地形。

他的大本营是在泽州城(如今的山西晋城),李筠已然成为了土皇帝,他想要叛乱,昭义的百姓自然愿意跟随。不仅如此,因为李筠的手下非常效忠李筠,导致赵匡胤始终攻打不下李筠。

负责攻打李筠的大将就是赵匡胤手下的石守信,他和李筠展开了持久战,但是宋朝不止这一个地方叛乱,所以赵普很希望能够尽快攻破,杀鸡儆猴。只是可惜,这场战争一直都是僵局,直到赵匡胤御驾亲征,才打败李筠。

宋史:轮换的禁军——更戍法

▲石守信

2.兵将友好

后来的赵普和赵匡胤就在分析,为什么这么难打,首先赵匡胤还不是皇帝的时候,他的官职和能力与李筠都差不多,所以在赵匡胤成为皇帝以后,即便是想要削藩,也想让李筠让让他。

其次就是因为李筠在昭义这个地方时间太久,已经长达八九年,根深蒂固和地方的军民打成一片。

所以他们都很忠心,而且在李筠叛乱的时候,曾经联合北汉一起攻打宋朝,即便是李筠失败,北汉皇帝的手下卫融被抓捕,但是面对赵匡胤的拷问和酷刑,卫融自始至终都没有服气过,更没有出卖过他的主子。

宋史:轮换的禁军——更戍法

▲赵普

最后被赵匡胤打得满脸是血,也大喊死得其所。宋太祖被卫融的忠心感动了,并不想要他的性命,后来宋太祖提出交换俘虏,但是北汉不同意,所以卫融就被留在开封做官。

这两件事让宋太祖深深地了解到,将领和士兵如果同心同德,那么就是攻不破的城墙。况且土铸成的墙还能被打碎,心铸成的墙,不是轻易就能打碎的。

上下级之间如果关系很好,很容易造成叛乱,尤其是有兵权,在边防,因为这样天高皇帝远的,皇帝也没有办法。

不过如果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并不友好,可能就不会造成他们的反叛了。赵匡胤对于将领和兵权的敏感远比其他皇帝多。

宋史:轮换的禁军——更戍法

▲黄袍加身

3.更戍法

赵匡胤的成功我们也是很清楚的,原本的他也是将领,但是他起兵叛乱的时候,自己的手下全部誓死追随,这才让赵匡胤有了今天。

而且他不想当皇帝的时候,也是他的手下黄袍加身,才成就了如今的宋太祖,所以赵匡胤非常清楚兵将之间如果关系好了,会有什么样的灾难。

而且在李重进叛乱的时候,他身边的将领并不想和他一起出生入死,于是急忙找到赵匡胤,说出李重进的计划,这才让李重进反叛失败。

宋史:轮换的禁军——更戍法

▲李重进(剧照)

经过李筠、李重进、卫融的事情,再结合自己身上的事情,宋太祖觉得上下级之间最忌讳如此,所以应该想个办法,防止他们太过熟悉。

这个时候赵普思来想去,觉得更戍法比较好,将领戍守的时间短,每三两年换一次,这样就会切断将领和士兵之间的联系。

而且因为不熟悉,别说叛乱了,地方势力的增强都达不到,他们不同心思,所以更方便管理。赵普的提议被宋太祖采纳了,他同意这种办法。

果然中央集权也随着加强,宋朝的地方权利没有唐朝时期地方权势的大,所以宋朝地方叛乱的事情也很少。

不过凡事有利也有弊,因为频繁更换将领,导致将不识兵,兵不识将,所以大大降低了宋朝军队的势力。

宋史:轮换的禁军——更戍法

▲更戍法

小结

更戍法杜绝了地方叛乱的可能性,帮助中央集权得到稳固,但是更戍法再后来也导致宋朝兵力削弱。

【参考资料】

1.《宋史 太祖本纪》

2.《东都事略》

3.《中国通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