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康熙時期豇豆紅瓷器與款

豇豆紅是康熙時期單色釉中的名貴品種,又名美人醉、桃花片等。豇豆紅是古玩行業中的叫法,因其釉色類似豇豆而得名。

豇豆紅之名始見于清末民初文獻《飲流齋說瓷》:“此色亦由祭紅演化而來,以類于豇豆,故以豇豆紅呼之。釉中多有綠苔點,或大片綠斑,亦有純紅者,以康熙款者為最多。”(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美術叢書本冊二)根據專家考證,豇豆紅也是指康熙時期的吹紅,主要特征是銅紅釉發色不勻,經過多次多層的吹噴後,氧化銅紅色釉與果青色釉交融,形成斑駁狀效果。

康熙時期豇豆紅瓷器與款

▌[清·康熙] 康熙款豇豆紅釉萊菔瓶

高19.9厘米 口徑3.2厘米 足徑3.9厘米

現藏故宮博物院

在施釉和燒制過程中,由于銅的分布密度和顆粒大小不同而出現不同的色調,它是色釉中最難燒成的品種,呈色千變萬化,難于掌握。器物外壁的銅紅釉是經過分次吹釉後,高溫燒制而成,因為吹釉層次不同,燒成後的釉中将出現不同程度水漬般的現象。在氧化氣氛的作用下,口沿或器身釉面會露出綠色的苔點,在渾然一體的淡紅釉中,摻雜入星點狀的綠斑,這種燒造技術上的缺陷,也被認為是一種偶然巧得的美感。清人洪亮吉用詩句“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來形容這種變幻莫測的釉色。這種綠色苔點雖然成為了鑒定豇豆紅的标尺,但其本身是豇豆紅中的次品,而正品應該就是通體一色的正紅,隻是因為采用噴吹法制成的單色釉,燒造難度太高,正紅極為難得,是以大量的成品都是有綠色苔點的。

相較而言,豇豆紅的燒成難度比郎窯紅更大,是以傳世品一般為禦用宮廷之物,流散在民間的極其稀少。由于各種原因,豇豆紅的生産隻盛行于康熙一朝,以後燒造技術一度失傳,在後世光緒、民國時才開始出現仿制品,但所見器物基本都帶有綠色苔點,幾乎不見豇豆紅上品大紅袍。

豇豆紅瓷器除少部分柳葉瓶和盤是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官窯款外,其餘底足内均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官窯款。豇豆紅器物底足均施白釉,款識外沒有邊欄。在俗稱“豇豆紅”文房“八大碼”作品中,署有風格一緻的官款,凡是署款的作品,款式上,既有“大明宣德年制”寄托款,也有“大清康熙年制”本朝款。

康熙時期豇豆紅瓷器與款

▌[清·康熙] 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無邊欄

康熙時期豇豆紅瓷器與款
康熙時期豇豆紅瓷器與款

▌[清·康熙] 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仿款

有雙圈

本文節選自2019年《收藏》雜志7期《康熙時期高溫銅紅釉瓷器的分類與分析》一文,更多内容請關注當期雜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