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戰前意大利是德國盟友,戰争爆發後為何投靠了英國

英國作家本傑明·迪斯雷利說過一句名言:“沒有永恒的敵人,也沒有永恒的敵人,隻有永恒的利益。”二戰時英國首相丘吉爾也在一次演講中引用過這句話,從此世界聞名。

在一戰中,意大利為這句話作了最佳注腳。

意大利有着悠久的曆史。在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時期,意大利的首都羅馬,是整個歐洲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5世紀,意大利的多那太羅、波提切利、達·芬奇、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等藝術天才,啟動并推動了一場席卷歐洲的思想文化運動——文藝複興。不過,在那以後,意大利先後被奧地利和法國占領,領土支離破碎。

一戰前意大利是德國盟友,戰争爆發後為何投靠了英國

19世紀60年代,意大利興起了統一運動。1861年,意大利完成了統一後,宣告成立意大利王國。

統一後的意大利,走向了一條對外擴張的道路。往哪裡擴張呢?從地圖上看,意大利位于歐洲南部,東面、北面和南面分别與奧匈帝國、瑞士、法國等國家接壤。奧匈帝國和法國都屬于老牌的歐洲強國,意大利不敢惹;瑞士屬于永久中立國,背後有歐洲列強撐腰,也惹不起。于是,意大利就把目光盯向了南方。

一戰前意大利是德國盟友,戰争爆發後為何投靠了英國

意大利的南方是非洲。境内的西西裡島與北非國家突尼西亞隔着一道突尼西亞海峽,遙遙相望。是以,還有比突尼西亞更适合下手的對象嗎?可是,當意大利雄心勃勃準備在突尼西亞登陸時,沒想到法國也伸手過來。在一番争鬥後,法國将突尼西亞圈為自己的地盤。

意大利拿法國沒有辦法,隻能幹瞪眼。這時候,德國首相俾斯麥為了抵抗法國,趁機拉攏意大利。雙方一拍即合。在這之前,德國已經與奧匈帝國簽約了同盟條約。1882年,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3國在維也納簽署了同盟條約。這就是三國同盟。

一戰前意大利是德國盟友,戰争爆發後為何投靠了英國

可是,當意大利與德國、奧匈帝國結盟時,才發現這未必是一個好主意。因為奧匈帝國與意大利接壤,雙方在邊界上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地方。意大利比較弱小,總覺得自己吃了啞巴虧,因而産生了一個想法……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援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随着德國、俄國、法國、英國等歐洲列強的參戰,人類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一戰前意大利是德國盟友,戰争爆發後為何投靠了英國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知道意大利實力不強,在大戰中指望不上,可在正式開戰前,還是鄭重其事地征詢了意大利的态度。意大利選擇了中立,置身事外。威廉二世雖然不滿意,卻也無可奈何。

意大利選擇中立,并不是希望和平,而是坐山觀虎鬥,在一個最佳時機選擇加入一方。

随着戰事的進展,交戰雙方都在拉攏意大利。

一戰前意大利是德國盟友,戰争爆發後為何投靠了英國

一方面,奧匈帝國特别着急,因為他們在對塞爾維亞的戰争中一再失利。沒有意大利的援手,他們将無法挽回戰局。是以,奧匈帝國承諾,把與意大利接壤的一部分地盤送給意大利。戰争結束後,還把屬于法國的突尼西亞送給意大利。

另一方面,英國也希望意大利加入協約國的陣營,幫助對付奧匈帝國和德國,減輕西線的壓力。為此,英國開出了更加優厚的條件,承諾在奧匈帝國的條件之上,再加上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

意大利經過一番權衡利弊,最終決定投向協約國,成為英國的小夥伴。1915年4月26日,意大利與英國在倫敦簽訂協定後,向德國、 奧匈帝國宣戰,并出兵80萬、1700門火炮,進攻奧匈帝國。

一戰前意大利是德國盟友,戰争爆發後為何投靠了英國

對于意大利的“反叛”,奧匈帝國恨得牙癢。奧匈帝國軍隊總參謀長康拉德将軍憤怒地稱為“背信棄義的意大利”。

其實,對于國家而言,哪有什麼“誠信”不“誠信”?都是“永恒的利益”在作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