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新書《古希臘人》:如何從容地從神壇走上祭壇?

古希臘文明奠定了歐洲文明的基礎,有趣的是,當代歐洲也像古希臘一樣,雖然是個整體,實際上隻是個“邦聯”。

我們常說的古希臘其實是一個地域概念,而非國家(帝國)概念,雅典、斯巴達、馬其頓、色雷斯等,都是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城市,城市之間有穩定的貿易,如果外敵入侵,則會結成同盟共同抵禦。

讀新書《古希臘人》:如何從容地從神壇走上祭壇?

【1】起源

邁錫尼文明的創造者,大約從公元前3000年開始遷徙到希臘半島北部和馬其頓,這些最早遷移過來的移民被稱為“阿卡亞人”。

到了公元前13、12世紀,邁錫尼文明逐漸走向衰亡,據《荷馬史詩》記載,邁錫尼文明毀于一場著名的戰争——特洛伊之戰。

而我們熟悉的“雅典”,作為古希臘文明最閃耀的光芒之一,則開啟于約公元前9世紀。雅典位于希臘的阿提卡半島,面積有2500多平方千米,地方不大。它三面環山,一面傍海——西南方就面對着美麗的愛琴海。

雅典這種地理環境,天然就适合向海洋發展,優良的港口提供了極佳的貿易管道,地中海氣候也讓古希臘人不可能遭受嚴寒。

讀新書《古希臘人》:如何從容地從神壇走上祭壇?

【2】榮耀

曆經改革家梭倫的“啟蒙”、僭主統治的“混亂”,雅典終于迎來了自己的“伯裡克利時代”。在伯裡克利執政的數十年間,雅典的政治、經濟、文化、學術、思想全面蓬勃發展,是以被稱為“黃金時代”,在此期間,雅典也慢慢成為了古希臘各城邦中的“老大哥”。

在《古希臘人》這本書中,英國古典學者、 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倫敦國王學院古典學系教授、希臘研究中心教授伊迪絲 霍爾将希臘人成功的原因總結為希臘民族的“十個特性”。

這10種特殊品質分别是:(1)擅長航海;(2)質疑權威;(3)看重個人;(4)有求知欲;(5)樂于接受新思想;(6)聰慧;(7)競争意識強;(8)仰慕卓越之人的才能;(9)善于表達;(10)喜好享樂。

而雅典人,自然是這10種特殊品質的極佳演繹者。我們甚至可以誇張地講,是因為大航海冒險讓雅典人有了這些品質,而這些品質又養成了古希臘人的獨有性格,也促成了古希臘文明達到讓後世歎服的高度。

讀新書《古希臘人》:如何從容地從神壇走上祭壇?

質疑權威有可能引發“下克上”,但又有助于促成思想進步,最明顯的就是民主意識和各種哲學。而樂于接受新思想,也刺激了整個古希臘社會的進步,古希臘人并不是一個特定的民族,甚至可以了解為“民族大熔爐”,相較于雅典人,腓尼基人、馬其頓人、斯巴達人等雖然都是“泛希臘朋友圈”中的一員,但算是“異族人”。

然而,雅典人并沒有排外,而是願意将多個地域的民族文化思想進行融合。其實,說到這,有不少觀點認為古希臘文明有很多都是從周圍文明——如古埃及、兩河流域借鑒而來的。

于我看來,這恰恰是貿易促進交流的展現——當然,戰争也可以。

古希臘文明當然不是一天養成的,從尚未完全開化到形成自己的風格,必然有個引進、消化、升華的過程。

讀新書《古希臘人》:如何從容地從神壇走上祭壇?

當然,古希臘的文明是建立在奴隸制的基礎上,由于奴隸承擔了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繁重工作,真正的希臘公民(或者說“雅典人”)才有閑情逸緻去思考、去享受。

古希臘神話中的諸神,有神性的一面,更多是人性的一面。我們完全可以了解為這是雅典人在茶餘飯後編出來以供周圍人消遣的“段子”,同時,古希臘人對肉體的欣賞與贊美,對建築形制的追求與探索,對人權的思考(如公民和奴隸之間的“平等”問題),甚至包括對肉欲的“奇思妙想”(如同性感情的流行)我們都可以歸納入“享樂”範疇内。

這裡就不得不說那“酒神精神”。雅典的節日之多、内容之豐富,某種程度上甚至令人羨慕。這些節日,往往與神話和史詩有關。

史詩塑造英雄,神話創造神靈,在這方面,雅典人算是明白了信仰的真正意義,通過各種與神靈、英雄有關的音樂、體育競技、詩學藝術、悲劇、喜劇、辯論等的“比賽”,讓衆神真正住在每一個古希臘人的心裡,這就産生了統一的宗教信仰。

而各種各樣的“比賽”,則進一步提振了雅典人乃至所有希臘人的精神品質。

讀新書《古希臘人》:如何從容地從神壇走上祭壇?

然而,這種正性循環必然有個發展的零界點,其阻力有兩個:一個來自内部,一個來自外部。

内部的阻力是斯巴達,斯巴達的城邦氛圍與雅典迥然不同,斯巴達的一切幾乎是雅典的對立面,雅典崇尚自由與和平,斯巴達崇尚統一與暴力。如果說雅典是個時尚的大都市,斯巴達就是個落後的農村。

當然,斯巴達也是個奴隸制城邦,公民幾乎全民皆兵,男孩7歲之後,就會被送進集體宿舍接受長達二十多年的軍事訓練,以成為一名強大的戰士(殺人機器)。到了30歲,斯巴達人才能結婚成家。之後,斯巴達人要一直服兵役到60歲。

雅典與斯巴達的沖突,就像是粽子到底是甜還是鹹,香菜究竟好不好吃,本質上就是兩種不能調和的價值觀。

讀新書《古希臘人》:如何從容地從神壇走上祭壇?

外部的阻力則是龐大的波斯帝國。波斯帝國想要擴張,想把地中海視為内海。一路向西自然就要遭遇希臘諸城邦。著名的希波戰争其實有兩段,暴力美學電影《斯巴達300》所說的内容,其實已經是第二次希波戰争。

希波戰争打的很慘烈,斯巴達人的國王陣亡,雅典則幾乎被波斯人燒成了一片焦土,這兩個最大的希臘城邦都這樣,更不用說其他小城邦了。

不過,團結一心的希臘聯軍最終是把波斯人趕回了老家,續在物質文明、公德心達到巅峰後,在軍事較量上,古希臘也達到了代價極大的頂峰。

讀新書《古希臘人》:如何從容地從神壇走上祭壇?

【3】衰敗

與所有的王朝一樣,古希臘文明極盛之後就是走向衰亡。而正如“所有的城堡都是從内部被攻破”一般,古希臘衰落的起點始于内戰——雅典與斯巴達之間的“火并”。

修昔底德曾提出一個“修昔底德陷阱”的觀點——“使戰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勢力的日益增長由此引起斯巴達人的恐懼”。

相較于雅典那種“古典民主”,斯巴達崇尚武力的城市風氣往往顯得刻闆、保守,與波斯大戰之後,在整個古希臘轉入一種休養生息時,雅典的适應性與成長性就顯著優于斯巴達,雅典與斯巴達之間的這種同室操戈在人類文明發展中屢見不鮮。

同室操戈的原因比較複雜,放在台面上比較好了解的是,希波戰争前,論綜合實力,雅典是古希臘城邦中當之無愧的老大哥,斯巴達是第二;希波戰争爆發後,斯巴達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成為霸主,雅典屈尊于自己。

讀新書《古希臘人》:如何從容地從神壇走上祭壇?

這種地位一旦轉換,兩方的上司層都會打自己的算盤,坐頭把交椅的肯定不想下來,原來做老大的肯定還會想奪權。

這種“誰控制誰”的關系,首先是國民性格(觀念)和意志的較量,其次才是城市智力的較量。

以我之見,雅典這個城市有點像當代的中産階層。中産階級的優點是喜歡穩定,缺點也是“喜歡穩定”。隻要天下不出事,整個地中海一片美麗祥和,看上去無比友善。倘若有個小麥色少女跌入水中,古希臘文人估計也能吟誦出“誰家女多嬌,何故落小橋?青絲随浪轉,粉面翻波濤。”這般的詞句來。

那麼,一旦出事,中産階級就會陷入極端恐慌中——雅典人的生活瞬間天塌地陷,友善的世界徹底崩塌。倘若沒有斯巴達王帶領一群死士犧牲在溫泉關,恐怕古希臘人還不一定能把久違的血性帶出來。

危機感讓雅典人試圖重回巅峰,波斯人的離去讓雅典和斯巴達這兩個宿怨累累的城邦終于放下陳見,決心開啟一次“世界大戰”——伯羅奔尼撒戰争。

讀新書《古希臘人》:如何從容地從神壇走上祭壇?

伯羅奔尼撒戰争是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的一場戰争——其實以形式看,有點像上世紀的“冷戰”。

這場持續了幾十年(前431~前404)的戰争,把幾乎所有的古希臘城邦都被牽扯進去了,從結果看,斯巴達最後勝了,但實際上,參與戰争的城邦把多年來的本錢都燒幹淨了。

《尼西阿斯和約》是兩個同盟定下的和平協定,這種協定就像《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一樣,隻是給彼此一個暫時的緩沖時間,之後,雅典與斯巴達又發生了不少戰争(這裡就不深入聊了,内容太多,懶得寫),雅典慘敗,斯巴達終于做到了“相對長久”的一家獨大,好景不長,馬其頓的腓力二世在古希臘諸城邦混戰之際,“悄悄地進村”,成為了“最後的黃雀”。

讀新書《古希臘人》:如何從容地從神壇走上祭壇?

當然,笑到最後的還是古羅馬,它不僅全面接收了古希臘的土地,還接收了古希臘的文化思想。有趣的是,羅馬雖然是物質上的征服者,精神上卻是被征服者。不管是羅馬時期、拜占庭時期、文藝複興時期,還是現代,我們都能從身邊“再發現”古希臘文明的影子。

古希臘最後的确是走向衰敗了,但并沒有“亡”。隻要人類文明不絕迹,古希臘文明應該是會永存的。

讀新書《古希臘人》:如何從容地從神壇走上祭壇?

【4】《古希臘人》閱讀指北

目前我手裡的這本《古希臘人》是由中國畫報出版社2022年1月出的新版,實際上,2019年1月,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已經出過一個版本——姑且稱之為舊版。

這本書比較奇怪,才兩年就換了一個出版社,版号變更,内容未變——對了,新版的還少了舊版的【推薦閱讀】部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沒有收錄。

雖然官方推薦語會說,《古希臘人》是借"古希臘人十大品質"來講述古希臘從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400 年橫跨兩千年的文明曆程。然而,既然講到古希臘,尤其是古希臘曆史,歐洲這些學者的著作并不會寫出太多與衆不同之處——無非是少了一些過于學術化的表述,多了一些貼近生活的用語。

當然,作為一本20萬字左右的曆史讀物,讀者閱讀本書可以輕松了解古希臘曆史上的諸多大事件與大人物,算是了解古希臘的入門級讀物——各種波瀾壯闊的内容要比上面的幾千字有趣的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也多。

這裡我想到後浪的《羅馬元老院與人民》,這本書說的是古羅馬史,雖然有些評價說它的叙事邏輯是從古羅馬史中間鑿出一個洞,以西塞羅這個”中間人物“為切口,然後向古羅馬曆史始末兩端延伸,事實上,全書還是按照年代順序以及大事記的順序娓娓道來。

無論宣傳語怎麼贊揚此類曆史書有多麼與衆不同,隻要提及曆史,以時間線為講述邏輯才符合曆史發展脈絡——因為曆史總有起承轉合。

總之,《古希臘人》作為一本關于古希臘曆史的通俗讀物,閱讀門檻并不高,有空翻一翻是能學到不少冷知識——有些内容涉及什麼倫理道德,平台不讓發。

【附】

其實在閱讀這本《古希臘人》時,我還在看同樣時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的《長城就在屋檐下:長城非遺遊》。

提及長城,大家難免會洋溢出一種民族自豪感。而帝都北京周圍的長城,自然是萬裡長城的精華所在。曆朝曆代,駐守于長城城關的将士們,世世代代在長城腳下繁衍生息,自然而然地養育了具有各種特色的地方文化形态。

這些文化形态包含了吃喝玩樂、民間傳說、紅色故事,以及鄉村振興等内容。與其說這本《長城就在屋檐下:長城非遺遊》是一本非物質文化遺産導覽著作,倒不如說這是一本教你如何沿着北京周圍的長城帶有品位地“吃吃喝喝玩玩”的旅遊攻略。

如果你是對北京長城、北京長城沿線的民俗生态特别感興趣,這套厚書(是上下冊哦)很值得讀者認真研究、參考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