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注嬰幼兒髋關節健康,醫生建議出生後4至6周為篩查最佳時機

近日,汕頭市澄海區人民醫院接診了一例小兒發育性髋關節發育不良。患者是一名19個月大的小女孩,家長因發現她左臀褶深,且半年多來出現長短腿的症狀,于是帶她入院求診。經診斷為右側髋關節發育不良。

該院骨傷科主任胡苑濤告訴筆者,小女孩到醫院确診時,已經處于臨床脫位期,按治療原則建議進行内收肌切斷及石膏人字固定治療。“發育性髋關節發育不良(DDH)以早診斷早治療為原則,對于孩子雙腿不一樣、長腿上紋路不對稱、一條腿不怎麼愛踢蹬、新生兒會陰部增寬等問題,家長需及早向專科醫生求診。”胡苑濤表示,出生後4至6周是超聲篩查黃金期,對坐滿月子後前往婦産科複診的産婦,建議同時對嬰幼兒進行DDH早期篩查。

◎無症狀也可能髋關節發育不良

汕頭市澄海人民醫院超聲中心主治醫生蔡玉玲介紹,發育性髋關節發育不良(DDH)是小兒比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是髋關節在胚胎、胎兒和嬰兒時期發育過程中出現偏差、惡化導緻髋關節結構異常的一系列疾病,包括髋關節脫位、半脫位和髋臼發育不良。這種疾病多發于女孩,左側發病多于右側,也是導緻後期需要進行人工髋關節置換術的常見病因之一。

家長怎麼才能發現孩子有可能存在DDH?蔡玉玲指出,DDH常見于6種群體:經體格檢查髋關節有包括臀紋不對稱、雙下肢不等長、髋關節外展受限等異常或可疑發現者;有DDH家族史或遺傳史者;羊水過少、臀先露或其他胎産式因素者或巨大兒;神經肌肉病變者,如先天性肌肉斜頸和先天性足部畸形等;嬰兒襁褓,即嬰兒時期雙腿伸直包裹起來;已學步行走的嬰幼兒出現跛行(單側脫位)或搖擺步态(雙側脫位),可有腰前凸增加(雙側脫位)等。

但蔡玉玲表示,即便沒有以上的6點現象,嬰幼兒依然可能患有DDH。因為髋關節發育不良的很多病例都沒有症狀,隻能在篩查中發現。雖然在以往的統計資料中,此類疾病的發病率隻有約1%,但随着近幾年超聲髋關節篩查的發展,專家發現該疾病的發病率遠不止于此。

◎出生至6個月為最佳治療期

“國内外專家建議,最佳的檢查時機是在嬰幼兒出生後的4至6周。”蔡玉玲表示,目前公認的DDH的治療原則是“早發現、早治療”,治療得越早,治療的方法就越簡單,也更容易獲得正常或接近正常的髋關節。

胡苑濤提出,嬰幼兒出生至6個月這段時期,是DDH治療的黃金時期。6周篩查出輕度DDH的患兒,隻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正确的方式抱寶寶,定期複查就可以恢複;出生到6個月症狀明顯的患兒,大多數隻需要用軟性的吊帶固定,允許一定範圍内的活動,并定期複查。

而到7至18個月才發現髋關節脫位及半脫位的患兒,已經難以使用吊帶來恢複,需要在麻醉下閉合複位或者切開複位,使用石膏固定。如果患兒到18個月至8歲才被發現,手術的範圍和難度會更大,療效大打折扣,且有股骨頭壞死、髋關節僵硬等并發症,并留下難看的疤痕。如果患兒到8歲以後才被發現,這個年齡段的DDH療效不佳、并發症也多,隻能使用有限的手段姑息治療。

胡苑濤補充道,很多患兒髋關節發育不良,前期沒有脫位,也沒有症狀,到30至40歲就容易早發髋關節骨性關節病,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也是人工髋關節置換術的常見病因之一。他表示,雖然現在人工髋關節置換技術成熟,療效好,但人工髋關節有一定的使用壽命,且存在一定的手術風險。

目前,新生兒DDH超聲篩查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以及我國北上廣深等地已經很普及,部分地區還把此項檢查列入兒童保健手冊必查項目。蔡玉玲表示,超聲檢查的優點非常明顯:其特異性和敏感性高,均大于90%,假陰性少;對脫位、半脫位和髋臼發育不良都可以診斷;可對DDH的治療進行動态觀察且沒有放射損害。“是以,盡早開展超聲篩查是确定是否患有DDH的首選方法。”

【記者】 王涵琦

【通訊員】 陳健星

點選圖檔,一鍵報料

關注嬰幼兒髋關節健康,醫生建議出生後4至6周為篩查最佳時機

【作者】 王涵琦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