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曉明:實踐的轉折點到了,中國學術正進入自我主張

吳曉明:實踐的轉折點到了,中國學術正進入自我主張

▲1月10日,複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複旦大學複旦學院院長、上海市哲學學會會長吳曉明教授做客上海大學“理論中國·名師講壇”。

【導讀】2016年,吳曉明教授出版了《中國學術的自我主張》。他提出,任何一種學術的真正成熟,總是伴随着它開始擺脫其學徒狀态并獲得自我主張,進而成為一種“自律的”或“自我-授權的”學術,要獲得自我主張,必須擺脫“外部反思”。2020年5月,他出版《黑格爾的哲學遺産》一書,再次強調,要繼承黑格爾的哲學遺産,學術就要深入到社會-曆史的現實之中,而這必須經過“艱苦鍛煉”的過程。

2022年伊始,在上海大學“理論中國·名師講壇”2021年冬季學期第五講上,吳曉明教授結合十九大提出的“新的曆史方位”,融彙貫通地對此命題做了疊代的闡述。演講觀點鮮明,邏輯清晰,尤其是論述的例證取自中外學術史,頗為雄辯,展示了理論的穿透力。講堂整理後以飨讀者。

吳曉明:實踐的轉折點到了,中國學術正進入自我主張

▲上海大學馬院院長闫坤如(中)教授應邀對話,就不同民族為何會有不同發展和德國哲學為何會厚積薄發提問, 副院長、“理論中國”講壇課程負責人高立偉教授(右)主持,線上線下百餘名師生學者共同參與聆聽。

今天這個題目試圖描繪中國的學術界正在發生或者即将要發生的一個轉折:從長期以來的“學徒狀态”當中擺脫出來,開始獲得自我主張,而這個實踐轉折點就是十九大提出的“新的曆史方位”,在學術上的标志是要放棄“外部反思”,深入社會-曆史“現實”;同時現代化的任務要求我們繼續向外部學習,在文化結合的“艱苦鍛煉”中獲得理論上自覺,學術上自立。

我分四部分來闡釋。

今天面臨的學術任務:擺脫學徒狀态,進入自我主張

由于現代性在特定階段上的決定權力,它首先開辟出世界曆史。《共産黨宣言》當中講:“自從資本來到世間,它開拓了世界的曆史。”物質的生産是如此,精神的生産也是如此。馬克思、恩格斯用了一個術語,叫“世界的文學”。是以“現代性”在特定階段上,它開辟出世界曆史。地域的、民族的曆史成為整個世界曆史的一部分。但資本帶來的現代性同時還是一種權力關系、是一種基本的支配和從屬關系,使非資本主義的民族從屬于資本主義的民族、使農業的文明從屬于工業的文明、使東方從屬于西方。正是在這樣的一種世界曆史的格局當中,“現代化”成為不可避免的。任何一個民族想要能夠生存,它就必須完成現代化的任務。

*因為要現代化,中國學術進入“學徒狀态”并且成果豐碩

吳曉明:實踐的轉折點到了,中國學術正進入自我主張

▲因為處于“學徒狀态”,馬相伯先生編撰《馬氏文通》參照的也是西方的文法

正是在這樣的一種大的格局當中,中國學術,這裡主要指人文社會科學或者哲學社會科學,從總體上進入到了對于外部學術的“學徒狀态”當中。我們從國小開始學的知識、幾乎都是來自于西方。連我們用的文法,《馬氏文通》的作者馬相伯也是用西方的文法撰寫。馮友蘭先生講到朱熹思想的時候用的是“中國的柏拉圖學派”,牟宗三先生講到中國的“天”,他用到的是“天是超越的、形而上學的實體”,這些都是西方的術語。

然而這個“學徒狀态”不僅是必然的、必要的,而且是積極的和成果豐碩的。如果沒有這個一百多年來中國學術的“學徒狀态”,我們幾乎無法想像今天中國的學術是什麼樣子。甚至我可以這麼說:對于這樣的一種“學徒狀态”所獲得的東西,無論怎樣評價都不會過高。

*學術的真正成熟,在于在特定階段上能獲得自我主張

然而,一種學術的真正成熟,總意味着它要能夠在特定的階段上開始擺脫它的“學徒”狀态、并且獲得它的自我主張。“自我主張”是陸象山提出來的術語。

這樣的例子在學術史上舉不勝舉。

吳曉明:實踐的轉折點到了,中國學術正進入自我主張

▲黑格爾終于有一天在學術上超約了自己的年輕的老師謝林(右)

比如:德國古典哲學當中。謝林和黑格爾是同學,謝林更年輕一些,但從哲學的輩分上來講,他比黑格爾要高一輩。作為非常年輕的教授,這在德國是很罕見的。黑格爾就乖乖地跟在後面,寫着信、拍拍老師馬屁。海涅用文學的語言這樣描繪:這位學生有朝一日雄心勃勃地超過了他的老師,把他的老師謝林推到了黑暗之中、并且給他剃了一個光頭。從哲學史上來講,謝林和黑格爾的觀點都是絕對的觀點,這個“絕對的觀點”超過了前輩康德、費希特。

中國思想史上這種事也很多。

比如:從輩分上來講,蘇轼是歐陽修的學生。那一年殿試主考官是名滿天下的歐陽修,閱卷老師們一緻推薦一份卷子為第一名,而歐陽修說,作文可能出自我的學生曾鞏之手,放第二名吧。等密封頁一拆,原來是“四川蘇轼”的。作文裡有個典故“臯三殺堯三免”,考官們都不知道出自哪裡。等到發榜時,學生都來謝老師。歐陽修就問蘇轼該典故何來,蘇轼說:“想當然而已。”他編出來的!等蘇轼走後,歐陽修跟其他考官們說:“咱們的時代結束了,得讓蘇轼兄弟出人頭第,他們将在文壇上如日中天。”

是以,今天中國的學術就面臨着這樣一個任務,即: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這是一種擺脫了“學徒”狀态、并且獲得了自我主張的中國學術,否則就不可能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從“學徒”狀态到自我主張,是學術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

舉三個例子:

例1:近代哲學曾長期是神學的“學徒”。

吳曉明:實踐的轉折點到了,中國學術正進入自我主張

▲黑格爾甚贊:是笛卡爾讓哲學回到了自己的出發點

近代哲學從哪裡來的?它是從中世紀的經院哲學當中發展來的。“中世紀經院哲學當中,哲學是神學的婢女。”這個“小丫頭”一邊為神學服務、一邊也自己學點東西。終于有一天“近代哲學”從中産生出來。它的決定性的标志,就是笛卡兒的那個著名的命題——我思故我在。黑格爾說:“哲學曾經長期的處在神學的陰影下面,直到笛卡兒的那個著名命題重新回到了自我意識。”“笛卡兒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經過了漫長的等待、終于在思維自身當中為哲學重新找到了立腳點,哲學不再立足于為信仰做辯護、做論證,哲學回到了自己的出發點、自己的立腳點”。在這樣的一個立足點上,近代哲學開始了它的繁榮和昌盛。

例2:人文社會科學長期是自然科學的“學徒”。

“曆史科學”就是我們說的“人文社會科學”。它從自然科學那兒模仿。比如:經濟學的重商主義者,他們都是從“自然科學”那兒學一點東西。威廉佩蒂,完全用自然科學的經驗主義的歸納方法、并且還給它加上數學的形态,是以他的著作叫《政治算術》。19世紀末開始了曆史理性批判,因而赢得了一個立腳點——曆史科學的經驗和自然科學的經驗是完全兩種不同的經驗,它終于成為一門自律的科學、一門自我授權的科學。

例3:德國哲學擺脫了對其他民族哲學的“學徒”狀态。

吳曉明:實踐的轉折點到了,中國學術正進入自我主張

▲從沃爾夫(左)到康德(右),德國人的哲學超越了法國、英國,獲得了自我主張

19世紀歐洲哲學中第一位是德國哲學,但曆史很短,從康德的第一本著作《純粹理性批判》到黑格爾的最後一本著作《法哲學原理》共50年時間,但在“哲學史”要占很大篇幅,中世紀一千多年、隻有寥寥的幾章。但在這以前,比起英國和法國,德國基本沒哲學,經過了長期“學徒”狀态,德國人終于有一天獲得了自我主張而爆發了。有兩個絕對重要的标志:

第一,沃爾夫開始用德文講授、寫作哲學。海涅說:“拉丁語是天生唯物主義的語言,是行政長官釋出行政指令的語言、是軍事長官釋出軍事指令的語言、是小商販讨價還價的語言。哪兒像德語,真正的思辨的語言。”是以沃爾夫非常了不起。第二,康德成為了實質上的德國哲學的開創者。經過了沃爾夫、康德,德國人的哲學獲得了自我主張,并且馬上迎來了繁花盛開,以至于我們今天學哲學的大多數都要學德語。

是以,不同的民族之間的學術也是遵循這樣的“學徒到自我主張”規律。

長期的“學徒”狀态的弊端是依賴和因循

吳曉明:實踐的轉折點到了,中國學術正進入自我主張

▲黑格爾在《邏輯學》裡指出“外部反思”是一種因循

長期以來的“學徒狀态”會滋生一個毛病——依賴和因循。依賴,總是依靠老師。因循,黑格爾在《邏輯學》中叫“外部反思”。通俗說法,它是作為一種忽此忽彼的推理能力、從來不深入到事物的實體性内容當中,但是它知道一般原則、而且知道把一般原則運用到任何内容之上,也可以看作“教條主義”。

*“二十八個布爾什維克”教條主義的慘痛教訓

舉例:中國革命時期曾有一群“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綽号“二十八個布爾什維克”,他們都是從俄國留學回來,俄語流利、馬恩經典倒背如流,對俄國的經驗無比崇拜。僅學問而言,不是一般的好!開玩笑說,如果玄奘是第一海歸,他們絕對是第二海歸。當年在延安講課,王明娴熟運用馬恩經典,背完之後告訴你精準的頁數。博古學問也不是一般的好,普列漢諾夫、列甯的很多著作都是博古翻譯的。後來他主持新華社,在延安的食堂裡弄碗酒喝喝,還找毛澤東聊天,但酒畢言盡,一篇新華社社論也成稿。

當時中國革命的任務是“中心城市武裝起義”,這是馬恩的原理——暴力革命,俄國特大型城市武裝起義的經驗照搬。結果大家也知道了,換來極為悲慘的失敗,甚至血流成河。我們今天來反思,究竟是馬克思主義的原理錯了,還是俄國的經驗錯了?我看都沒錯。是什麼錯了?教條主義錯了,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錯了。教條主義的思維方式,即外部反思,它把抽象的普遍性,強加到各種對象、各種内容上去。是以黑格爾把“僅僅知道外部反思”的人叫作“門外漢”,把外部反思叫作“浪漫主義虛弱本質的病态表現、詭辯論的現代形式”。那些話說得都很對。

真的非常慶幸,中國共産黨真了不起,“學徒狀态”這麼短,就能開始獲得他的自我主張。當中國共産黨人終于意識到,中國革命的道路是農村包圍城市——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時,中國革命也獲得了自我主張的第一個轉折點——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今天學術的教條主義不是來自于蘇聯,而是來自于西方。對此,我們必須要有這樣的自我了解和自我批判,否則就不可能擺脫“學徒狀态”、就不可能獲得自我主張。

*拿破侖将法國自由主義強加到西班牙,遭遇慘敗

吳曉明:實踐的轉折點到了,中國學術正進入自我主張

▲被黑格爾譽為“騎在馬背上的世界精神”的拿破侖卻無法将法國思想強加給西班牙

再舉例。黑格爾在《曆史哲學》當中提到掌握“世界曆史的個人”,西方就三人——亞曆山大、凱撒、拿破侖,他甚至稱“拿破侖是騎在馬背上的世界精神”。但在《曆史哲學和法哲學》當中不止一次批評拿破侖一件事情——想把法國的自由主義強加給西班牙人,結果以悲慘失敗告終。

我們想兩個問題:第一,拿破侖是五百年能出一個的軍事天才和政治天才。第二,法國人和西班牙人有多大的差别?差别很小,都屬于廣義的基督教世界。而如此罕見的一個天才,他無法把法國的自由主義思想強加給西班牙人,但今天我們還有不少中國學者潛意識裡想把别國的制度強加給中國?

最後引黑格爾一句話:“一個原則或原理,即使是真的、隻要它僅僅是一個原則或原理,它就已經是假的了。”一個原則或原理,一種普遍性必須根據特定的曆史條件來實作它的具體化。這種“具體化”對中國共産黨人來講,就是中國化。對于我們搞哲學社會科學的人來講,也是中國化。恩格斯晚年對他的學生講:現在唯物史觀有很多朋友,但是這幫朋友是拿了唯物史觀的原理當作不研究曆史的借口的,他們隻是把唯物史觀的原理當作公式強加到任何對象、任何内容上去。是以他說:“正是因為這一點,馬克思很早就說了:我隻知道我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而且馬克思還用了海涅的那句話說:“我播下的是龍種,收獲全是跳蚤。”這句話是很重的!

是以,今天的哲學社會科學如果要能夠擺脫它長期以來的“學徒狀态”,它必須能從“外部反思”這樣一種方式當中解放出來。

中國學術的自我主張具備了實踐基礎和理論标志

吳曉明:實踐的轉折點到了,中國學術正進入自我主張

▲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新的曆史方位”是中國學術的實踐轉折點

那麼,中國學術的自我主張何以可能,如何實作?

首先,需要一定的實踐基礎,而這個實踐上的轉折點,已經在我們眼前展開,即十九大報告當中講到的“新的曆史方位”,講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它是一個三重意義的獨立。

*實踐轉折已來,中國處在“新的曆史方位”的三重意義

首先意味着中國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中華民族光明前景。這是一個關于中華民族的叙事、關于中華民族的曆史性的叙事;

第二意味着中國共産黨人在21世紀為科學社會主義注入了強大的生機和活力。這是一個關于世界社會主義的曆史性的叙事;

第三意味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制度等各方面的發展,為人類的整體進步和整體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是一個關于世界曆史、關于人類曆史的叙事。

這裡回顧一下1990年代初世界社會主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災難性的挫折的曆史場景。當時蘇聯解體,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也紛紛改旗易幟,以至于當時的意識形态和知識界普遍都認為:這一次馬克思最終被送進了墳墓,《共産黨宣言》的結論最終破産。最能代表這種觀點的,是福山的一部暢銷著作《曆史的終結》。書中說:我們的父親和母親,我們的祖父和祖母還會設想有一種更好的制度叫作社會主義,能夠在遙遠的未來能夠實作。而到了今天,在今天的世界曆史的變局當中已經根本不再可能相信這種東西了,是以世界曆史終結了,它完成了,它不再具有其它的可能性。”

吳曉明:實踐的轉折點到了,中國學術正進入自我主張

▲福山的預言被現實擊破,德裡達對馬克思主義有深刻的了解,20多年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長并強大

我把這本書叫作“僞黑格爾主義的著作”,後現代主義哲學家德裡達被學術界無頭腦、輕佻、短視、無遠見所激怒,他在美國發表了系列的演講,結集出版叫《馬克思的幽靈》。德裡達說:“馬克思主義也許在經曆了這樣的事變之後不再具有現實的存在、不再具有肉體的存在,但是它依然存在、它是一個幽靈般的存在。它之所謂不能不存在,因為馬克思主義和現代世界的本質具有特定的關聯,是以隻要現代世界存在一天,他依然存在、他是一個幽靈般的存在。”

這馬上讓人想到《共産黨宣言》第一句話:“一個共産主義的幽靈在歐洲徘徊。”

德裡達又說了:“幽靈的基本特點是要一個肉體、要一個身體。”德裡達不惜花了很大的筆墨引用了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劇情,德裡達講:“這個幽靈般的存在,會告知真相、發出指令,并且敦促行動。是以在我們這個時代,不能不反複閱讀馬克思的著作、不能不有對馬克思的回憶,因為沒有馬克思就沒有未來。”

德裡達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他沒有看到,我們也不能要求他當時就看到,有一支現實的、有肉體的馬克思主義,正在緩慢而強有力地成長起來,那就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是以新的曆史方位具有三重意義領域。它使得中國的發展開始具有黑格爾所說的“世界曆史意義”,它不僅對于中華民族、而且對于世界社會主義、對于人類的整體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是以,中國的學術要獲得自我主張不是憑空而來的,用馬克思、恩格斯的話來講,叫“或早或遲”。恩格斯曾經說過:“一個時代的需要,比十所大學的效果還要明顯。”是以我認為我們這一代人是過度性的,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的任務,擺脫長期以來的“學徒”狀态、并且獲得自我主張的中國學術,這個任務落在你們年輕一代肩上。

*學術标志是能深入特定的社會“現實”:實存中的本質

吳曉明:實踐的轉折點到了,中國學術正進入自我主張

▲海德格爾認為,馬克思對曆史本質的認識超過胡塞爾(右)和薩特(中)

第二,中國學術要獲得自我主張,理論标志是能夠從“外部反思”當中解放出來,深入特定的社會現實。

現實是一個很高的要求,提不是我們睜開眼睛就能看到的東西,黑格爾的定義“現實是實存與本質的統一”。恩格斯引用黑格爾的話:“現實性是在展開過程當中的必然性。”是以“現實”是實存中的本質,是展開過程中的必然性。沒有理論根本達不到。

自近代哲學以來,能夠深入到現實當中、并且把現實作為任務提出來的,隻有黑格爾和馬克思兩個人。海德格爾對馬克思的曆史理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在二次大戰結束關于人道主義的書信當中,他說:“馬克思在體會到異化的時候,是深入到曆史的本質性那一度當中去了,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比其它所有的曆史學來得優越。隻有達到的那一度,才可能有資格和馬克思主義對話。”這裡的“一度”就是那個次元,是以馬克思的曆史理論比其他學者的曆史學來的優越,這話份量很重。

為什麼?在海德格爾看來,“據我看來,胡塞爾沒有、薩特也沒有,沒有達到那一步,隻有達到那一步才可以有資格跟馬克思對話。”在1972年最後一個晚期讨論班的時候,海德格爾說:“現今的哲學隻知道跟在知性哲學後面亦步亦趨,而完全不了解我們這個時代的兩重獨特現實——經濟發展以及這種發展所需要的架構。而馬克思主義懂得這雙重的現實。”這裡用的就是“現實”,份量也很重。為什麼?因為他把“現今的哲學”一筆抹殺。

*對外學習依然需要,必須經曆“文化結合的艱苦鍛煉”

吳曉明:實踐的轉折點到了,中國學術正進入自我主張

▲黑格爾認為,希臘面對強勢和優越的東方文化,經曆了艱苦的文化結合鍛煉,獲得了自我主張。此為希臘雕塑《命運》

最後我要強調一下,隻要我們“現代化”的任務還存在,對外學習依然存在,并且自我主張的任務可能變得更加重要,因為我們既要在理論上達到自覺,又要在學術上達到自立。這就需要經曆黑格爾所稱的“文化結合的艱苦鍛煉。”

古代希臘的繁榮從哪兒來的?黑格爾認為是從文化結合的鍛煉當中來的。他說:“古代希臘人既有自己的傳統,又面臨着強勢的和優越的東方文化。正因為他們經曆了艱苦的文化結合的鍛煉,才開創了他們勝利和繁榮的時代、才使他們獲得了應有的活力。”

尼采講得更加清楚:希臘人有一段時間差不多要被外來的文化壓垮了,希臘當時的宗教就是各種東方宗教的一場混戰。有埃及的、巴比倫的,也許還有印度的。但是希臘的文化終于沒有變成機械性的文化或者裝飾性的文化,因為他們牢記了德爾菲神廟的那句格言——認識自己。“他們在文化結合當中弄清楚了自己真實的需要,整理了外在的雜物,而沒有長久的地做東方的追随者。”

各位同學,這個故事大家要記得:為何“軸心文明”中有希臘。中國已經曆了一百多年的“艱苦鍛煉”,每當發生最重大問題時,總會引起“古今之争”和“中西之争”,這意味着我們在經曆“文化相容的鍛煉”。

吳曉明:實踐的轉折點到了,中國學術正進入自我主張

▲“理論中國·名師講壇”是上海大學的全校思政通識課,采取線上線下方式,由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韓慶祥教授擔任學術顧問,此為講壇現場師生大合影

是以我的基本觀點: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并不是僅僅具有中國色彩、中國元素的學術,而是擺脫了“學徒狀态”并且具有自我主張的學術。這是我們今天面臨的重大任務,很大一部分将落在年輕的學者學子身上。

(李念整編,王偉吉、張青子衿亦有貢獻)

文末連結:

陳學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自信院子馬克思的資本批判

作者:吳曉明

圖源:網絡資料圖檔,現場照片由上大《理論中國》提供

編輯:金久超 李念

責編:李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