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棣棺材闆蓋不住了,打垮3萬瓦剌具裝騎兵,卻被《大明風華》黑

朱棣棺材闆蓋不住了,打垮3萬瓦剌具裝騎兵,卻被《大明風華》黑
朱棣棺材闆蓋不住了,打垮3萬瓦剌具裝騎兵,卻被《大明風華》黑

編者按:最近争議極大的《大明風華》,随着王學圻,和梁冠華、俞灏明的相繼下線,開始被網友們認為是虎頭蛇尾之作了。比如該局又将朱棣北伐演出了土木堡的感覺,朱棣竟然被瓦剌首領馬哈木率領的蒙古大軍包圍,苦戰才得以突圍,卻死在了返京的途中。實際上朱棣與瓦剌人交上手的是1414年(永樂十二年)發生的第二次北伐,也正是在此發生了著名的忽蘭忽失溫之戰。那麼真正的忽蘭忽失溫之戰又是怎麼樣的呢?????

朱棣棺材闆蓋不住了,打垮3萬瓦剌具裝騎兵,卻被《大明風華》黑

▲《大明風華》中的朱棣與朱瞻基

我們必須指出,随着明朝中後期展現出内卷化的特點,對于永樂掃北的抹黑已經開始了。中國文人自古就有貶低邊功的傳統,到宋朝到了巅峰。由于明代思想管制寬松,是以大量抹黑自家君主的文字得以流傳下來。明史大家毛佩琦先生早期作品《永樂皇帝大傳》也被這些言論誤導,對忽蘭忽失溫之戰評價說——這一一仗,明軍以“五十萬衆”征讨“掃境”不過“可三萬餘人”的瓦刺,其勢相懸。然而明軍打得十分艱苦,雙方“殺傷相當”,如果不是“班師之令”“急下”,其勝負将不知何如……不僅如此,這兩次北征還使明朝“軍馬儲蓄十喪八九”,“内外俱疲”,損失是巨大的。

朱棣棺材闆蓋不住了,打垮3萬瓦剌具裝騎兵,卻被《大明風華》黑

▲朱棣

但五十萬衆出塞,列位看官想想就知道簡直是逗人玩。明成祖北伐,遠及當代蒙古國中部甚至俄羅斯境内,補給線有如天涯之遙。以烏蘭巴托附近的忽蘭忽失溫為例,距離北京1200公裡以上,相當于北京到福州的距離,這還隻是直線距離,實際上明軍補給隊還需要遙渡大漠。假設真以50萬戰兵作戰,沒有兩百多萬後勤隊是不可能搞定的。所謂五十萬大軍,顯然算上了輔兵、轉運民夫,作戰人員能有十萬頂天了。但是是不是朱棣和瓦剌人作戰時戰兵就是十萬大軍呢?非也,非也。蒙古草原那麼大,明軍要找到敵人就必須分散進行地毯式搜尋,而狡猾的蒙古人覺得沒有把握也是不可能決戰的。是以真正會戰的隻有遇敵的一路,幾萬人而已,比起瓦剌兵力并沒有多大優勢。

朱棣棺材闆蓋不住了,打垮3萬瓦剌具裝騎兵,卻被《大明風華》黑

1410年(永樂八年)成祖第一次北伐,給了東蒙古的鞑靼人一頓猛揍。西邊的瓦剌人卻趁勢崛起,綽羅斯·馬哈木統一瓦剌三部,更是攻殺了鞑靼大汗,名義上的北元皇帝本雅失裡,立本雅失裡的兒子答裡巴為傀儡大汗,自立為太師,頗有一統蒙古之勢。忽蘭忽失溫之戰前夕,阿魯台和馬哈木都不老實,也都想讓明軍去打自己的對手。朱棣想了想覺得目前局勢是瓦剌強鞑靼弱,為了維持草原的平衡,還是把瓦剌人給打殘了再說。

朱棣棺材闆蓋不住了,打垮3萬瓦剌具裝騎兵,卻被《大明風華》黑

瓦剌本部戰兵不過三萬餘人,但戰鬥力很強。由于遠在明帝國西北,瓦剌得以避開大明的鐵器武器貿易封鎖,獲得西域和中亞的精鐵良馬,組建具裝騎兵,成為網絡上戲稱的“内亞強國”。瓦剌重騎兵受到帖木兒帝國影響,有突厥風格,裝甲比起元帝國時代的重騎兵防護效率更高,冷兵器研究是以前的文章《土木堡之敗明英宗該不該背鍋?指揮差一截,還低估瓦剌的鐵騎大軍》,就提到了也先時代的瓦剌鐵騎。當然,大明開國時的具裝騎兵一樣是硬茬子,冷研之前的《退者必斬,一戰滅三十萬麓川軍,大明沐英平西南靠的不僅是三段擊》,一文,也講了沐英大将軍靠着火器和具裝重騎兵粉碎西南霸主麓川東南亞霸權的故事。

朱棣棺材闆蓋不住了,打垮3萬瓦剌具裝騎兵,卻被《大明風華》黑

由于火器發展提供了破陣能力以及戰争更強調機動性,後來的明朝沖擊騎兵向着輕裝化發展。是以忽蘭忽失溫之戰無疑是整個明朝曆史上罕見的重騎兵對決。公元1414年(永樂十二年)二月,朱棣親率十萬大軍從北京出發,号稱五十萬,橫越大漠揚兵碛北。明軍布置為安遠侯柳升領大營,武安侯鄭亨領中軍,甯陽侯陳懋領左哨,豐城侯李彬領右哨,成山侯王通領左掖,都督潭青領右掖,都督列江朱榮為前鋒。六月初大軍到達雙泉海,前鋒與瓦剌軍遭遇。在“距離的暴虐”影響下,明軍既存在掉隊,也有未曾接敵的偏師分散了兵力,人數比起傾國而來的三萬多瓦剌騎兵,優勢不大。

朱棣棺材闆蓋不住了,打垮3萬瓦剌具裝騎兵,卻被《大明風華》黑

▲《大明風華》中的明成祖朱棣劇照

而且忽蘭忽失溫在當代的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附近。成祖的軍隊已經在蒙古高原上跋涉了兩個多月,發現敵蹤後倍道兼行,體力消耗無疑會導緻戰鬥力的下降。蒙古草原龐大的縱深向來就是農耕帝國的天敵,與遊牧民族的依仗。在“一漢當五胡”的鐵血強漢,曾經能在邊塞上斬殺匈奴人如刈草的大漢男兒在衛青這樣名帥率領下,遠征到漠北也隻能和匈奴人“殺傷相當”,這正是“距離的暴虐”導緻漢軍戰力下降,與遊牧民族發揮出主場優勢的結果。發現瓦剌軍前鋒後,朱棣明白大戰将至,令全軍做好惡鬥準備。随即,大明軍隊在忽蘭忽失溫發現蒙人主力。馬哈木率瓦剌舉部之兵三萬多人,屯于高崗之上,每人帶從馬三四匹,僅戰馬就有十多萬。

朱棣棺材闆蓋不住了,打垮3萬瓦剌具裝騎兵,卻被《大明風華》黑

▲忽蘭忽失溫之戰作戰形勢圖

我們看地圖便知道馬哈木的套路,朱棣遠渡大漠而至,糧秣物資消耗驚人,如今發現瓦剌主力,不打一仗無法向朝中交代。然而瓦剌人背靠高山,處于山坡之上,有“居高臨下,勢如劈竹”之利,更利于發揮具裝鐵騎的沖擊力。假設朱棣選擇對峙,瓦剌人準備了充足的牛羊作為糧草,先耗不起的一定是明軍。而如果明軍撤退,士氣調喪,馬哈木還可以追擊。可以說這時候朱棣面前的局勢并不容易,但永樂大帝卻并不會像《大明風華》演的那樣受苦吃癟。一句話——不要慫,就是幹!開戰之後,蒙古鐵騎分三路沖鋒。朱棣知道明軍重騎兵數量偏少,又位于低處,難以頂住在主場休養多日的瓦剌重騎兵第一波沖鋒,遂指令悍将柳升以神機營迎戰。

朱棣棺材闆蓋不住了,打垮3萬瓦剌具裝騎兵,卻被《大明風華》黑

當敵軍進入射程之内,神機營的槍炮齊鳴,蒙軍戰馬中彈成片倒斃,不得不撤回山頂。朱棣縱鐵騎兩路包抄,試圖發揮出兵力優勢,但瓦剌軍占據制高點,陣勢堅實如磐,破甲重箭像瓢潑大雨般滾下來,明軍損失也不輕,蒙古籍軍官滿都力戰而死,鄭亨中箭後撤。朱棣眼見戰局陷入白熱化,奮起膽勇,親率數千骁騎直搗敵寇中軍。

朱棣棺材闆蓋不住了,打垮3萬瓦剌具裝騎兵,卻被《大明風華》黑

▲精銳明軍

朱棣親率的騎兵是明軍的王牌部隊,分為重裝槍騎兵與重裝弓騎兵,所過之處槍如密林箭如雹雨,精挑細選的戰馬也能承載較重的裝備。瓦剌軍剛剛擊退明軍左右兩軍的夾擊,中軍又被一個突襲,簡直猝不及防,陣線開始松動,明軍這時候全軍壓上,柳升複以神機營槍炮射擊馬哈木左右兩路,神機炮将幾百名瓦剌戰士射殺馬下。此役明軍大獲全勝,成為火器部隊與步騎兵協同作戰的經典戰例。

朱棣棺材闆蓋不住了,打垮3萬瓦剌具裝騎兵,卻被《大明風華》黑

▲瓦剌首領馬哈木

朱棣選擇窮寇勿追,一是擔心太過深入,明軍體力繼續消耗,将可能遭受擅長草原作戰的蒙古軍困獸之鬥。二是不想對瓦剌造成太大打擊,維持草原均勢的考量。如果認為朱棣損失比蒙古軍更大,才不敢追擊,那就大謬了。忽蘭忽失溫之戰中,明軍戰死的将領僅有蒙古籍軍官滿都,而瓦剌被“殺其王子十數人”“殺其名王以下數十人”。殺傷相當,屬于顯示明軍傷亡也不小的修飾誇張手法。不過實際上,瓦剌軍的損失應該是要大得多。明軍的斬首,有“千餘級”“數千級”兩種說法,斬首數往往低于殲敵數甚多,而且蒙古人還有拖屍的習慣,導緻有明一朝蒙古人首級價格比南方少數民族高得多。然而瓦剌損失上萬是無疑的。為何?因為瓦剌的衰弱極為明顯,之前還威風凜凜的馬哈木,不過兩年後就在與曾經被自己摁着打的鞑靼太師阿魯台決戰中慘敗,并且重傷而死。可以說,忽蘭忽失溫之戰已經暫時解除了瓦剌人的威脅。

朱棣棺材闆蓋不住了,打垮3萬瓦剌具裝騎兵,卻被《大明風華》黑

▲馬哈木之孫也先太師

當然,馬哈木的兒子脫歡和孫子也先極為出色,在逆境當中重新振興瓦剌,統一蒙古,這又不是朱棣所能計算到的了。是以《大明風華》中明成祖與瓦剌之戰的狼狽之态,實在不能當真,大家姑妄觀之即可,處于大明軍力鼎盛時的永樂朝,對外敵摧枯拉朽無往不克才是那個時期的常态。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海雲天,任何媒體或者公衆号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将追究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