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8月25日,出生在浙江省松陽縣。鐘松原名叫做鐘雍田,小時候,他的家裡經濟條件還算不錯。作為家中長子,鐘松被父親鐘時光和母親劉鳳雲寄予厚望。鐘家世代是本分的莊稼人,不與人結仇,本本分分做自己的事情,家裡生活得還算可以。
到了鐘父鐘時光這一代,他逐漸意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那時候國家處于戰亂時期,鐘父意識到,如果還讓孩子繼續種田,那接下來必然是與自己和父輩相同的命運。況且正值戰亂時期,想要有所改變,就得讓孩子多讀書,做個有學問的人。

鐘父是一位眼光長遠的人,他将兒子鐘松送進了當地的私塾,讓他跟着先生學習讀書識字。鐘松在父親的嚴加管教下,考入了浙江省立第11師範學校。從學校畢業之後,鐘松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成為一名國小教師。不過,一所鄉鎮國小,必然是無法承載鐘松的軍旅夢的。
做了一段時間國小教師,鐘松就感到厭倦了。那時候國家戰亂不止,他希望走上戰場,拿起槍來,做一名軍人。機會很快就來了,1924年初,鐘松聽說了黃埔軍校正在招收學員。敏感的鐘松意識到,這次選擇可能會影響自己的一生,經過慎重的考慮之後,他決定走出試探的一步。
那時候,正是孫中山先生号召國人投身革命的時候,鐘松投筆從戎,相應孫中山先生的号召。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将自己的原名鐘雍田改為了鐘松。
1924年4月,鐘松過了黃埔軍校第一期的考試,成為了一名正式學員。如此發展下去,鐘松在國民黨中的資曆可不得了。無奈他不幸感染上了急病,經過校醫診治,竟然将他判為了不治之症。這對于年輕的鐘松來說,無疑是緻命的打擊。
他被校醫送往太平間,眼看着就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他自己也感到萬念俱灰。就在這個時候,同鄉張樹青察覺到鐘松的病情可能沒那麼嚴重。張樹青趕到太平間,将鐘松拉了出來,重新檢查,原來隻是得了普通的疾病而已。鐘松很快就治愈了,這一次重獲新生,他對于同鄉張樹青充滿感激。
這一折騰就耗去了好幾個月的時間,鐘松早就跟不上原來學校的學習進度了。經過校方慎重考慮,鐘松被安排進了軍校第二期學習。那時候,他與莫與碩、呂國铨、成剛等成為同學,後來四人都得到了不小的發展。鐘松在學校的時候,思想進步,他秘密加入了共産黨。不過,後來受到“中山艦事件”的影響,鐘松退出共産黨,成為一名國民黨成員。
在國民黨隊伍中,鐘松得到了接連提拔。他先後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師營長、第六旅第十二團團長、第二十旅旅長。抗日戰争時期,鐘松擔任第六十一師師長。1936年時,鐘松被授予陸軍少将軍銜,1942年,鐘松擔任第二軍副軍長,1945年,鐘松擔任第三十六軍軍長。之後,鐘松有單人整編第十六師師長、西安警備司令、第十二編練司令部副司令、第五兵團副司令官和浙江省政府代主席等職務。在國民黨軍中,鐘松資格老練。
鐘松曾經擔任軍長的第三十六軍,是一個超級大軍。一般來說,國軍中的編制都是“三三制”。也就是說,一個軍大概有兩三萬人,下轄三個師,每個師下轄三個團。而鐘松的三十六軍是個超級大軍,人數達到七萬多人,下轄五個師,每個師又下轄四個團。并且,第三十六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是國軍中的皇牌軍隊。
在成為三十六軍軍長之前,鐘松曾經經曆過北伐、中原大戰等戰役,在國民黨軍中享有威名。雖然不及張靈甫等人的名聲大,但是鐘松的硬實力一點兒也不弱于他們。鐘松同樣參加過抗日戰争,在淞滬會戰、武漢會戰等戰役中,鐘松與王淩雲并肩作戰,獲得了驕人的戰果,因而獲得了青天白日勳章。
由于鐘松同樣是浙江人,與老蔣和胡宗南都是老鄉,而且打起仗來十分拼命,是以胡宗南很看重他,将他調到了自己的身邊。擔任第三十六軍軍長,鐘松接到的任務就是封鎖陝甘甯邊區。
解放戰争打響時,第三十六軍改編為第三十六師,雖然級别降了,但是人數沒有相應的減少太多,仍然有三萬多人。這三萬多人,在鐘松的帶領下,成為一野的頭号勁敵。鐘松攻城在行,守城也在行,是一位全能型、軍事嗅覺靈敏的戰将。
解放戰争時期,面對共産黨的進攻,國民黨節節敗退,蔣介石不得不在剛開打就考慮退路,可是唯有鐘松最難對付。
在兵法上,有圍點打援這種方法。鐘松接到指令,去給鄧寶珊解圍的時候,彭老總就打算圍點打援,對付鐘松。可是鐘松硬是強行軍,利用2天時間穿越沙漠,來到了榆林城下,解了榆林之圍。之後,他又用同樣的辦法,為運城解圍。鐘松的強勁,給共産黨造成了較大的損失。連彭老總都稱鐘松為“打不死的鐘松”。
可是,一個鐘松是挽救不了國民黨的危局的,在大局上,國民黨還是呈現節節敗退的趨勢。而且鐘松本人本事大,脾氣也大,有一次他對胡宗南大發脾氣,怪其指揮不力,因而被冷藏,之後鐘松淡出軍界。直到95歲那年,鐘松在荷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