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運近300年的清朝,經曆了十一位君主,其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當屬康熙,而活得最久的就是他的孫子乾隆了。據曆史記載,乾隆總共活了87年零4個月。同時乾隆也是争議最大的一位君主。
長期以來,無論是在曆史界還是曆史愛好者,對乾隆的評價都是參差不齊。但在争論中都一緻的認為:乾隆晚年非常的昏庸

清朝之是以會衰落,也與他晚年的昏庸有很大關系。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細數一下乾隆晚年到底有哪些昏庸的地方。
1、聽不得逆耳忠言,同時又非常的好面子
晚年的乾隆根本聽不得不同聲音,曾經有人建議停止“議罪銀”制度,還有人建議開放東北遷移人口以緩解人口壓力。這些都被乾隆打壓下去了,原因何在?
原因就在于這位老兄太喜歡聽奉承話了。似乎在當時,隻要是說奉承話就是政治正确,就能上位,具體可參考和珅的上位經曆。于是上梁歪了,下梁自然也正不了。
和珅和大人既然是靠拍乾隆馬屁上位的,其他的官員自然也紛紛效仿,于是,大大小小的“和大人”們充斥着清朝的官場,他們A錢腐敗,上行下效,以至于當時的清朝很多地區的财政都出現了大量的赤字。為了讨好乾隆,朝廷官員們甚至編造各類的謊言來哄乾隆高興,久而久之,積攢了大量的社會沖突。
不僅如此,乾隆還非常的好面子,他這個好面子說到底就是好大喜功,非常自負,喜歡搞面子工程,甚至不惜四處開戰,以顯示自己的文治武功。
2、浪費嚴重
晚年的乾隆認為自己已經大功告成,可以享受了。是以他做的事情就是花錢,花很多錢。乾隆的花銷主要展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規模的巡遊,這些巡遊有據可查的已經達到150多次,包括6次南下。
這些旅遊活動不僅給清廷财政帶來了巨大壓力,消耗了大量資金,也增加了沿途人民的負擔。需要注意的是,乾隆每次出遊,不管他去哪裡,地方都需要花很多錢給他提供食品,修路,建宮殿。
除了經常出遊,乾隆還大搞土木工程建設,建造了不少花園和宮殿。其中包括擴建圓明園和承德避暑行宮。圓明園原本是他的祖父送給他的父親的花園,乾隆對圓明園的規模不滿意,下令大規模擴建。
承德的避暑行宮也被乾隆認為過于節儉,于是三十六景變成七十二景,大規模的工程建設直到乾隆七十多歲才停止。
乾隆的這些行為即便是不能算是禍國殃民,至少也是勞民傷财,把偌大個國家上上下下都搞得一團糟。而且乾隆這個人控制欲實在是太強了,當了六十年皇帝還不算,還想再幹幾年太上皇。就是這麼一位昏庸的老皇帝不僅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還牢牢把持着權力不放,勢必會引起很多人的憤慨,特别是已經繼位的嘉慶。這樣一來,清史記載的乾隆的死因就非常可疑了。
那麼,乾隆到底是怎麼死的呢?是壽終正寝嗎?據史料記載,乾隆一生中幾乎很少得病,身體一直是健康狀态,在他死的前一天還活得好好的,絲毫沒有生病的迹象。那麼這樣一個身體健康的老人怎麼突然就死了呢?
有學者通過分析後,給出了最新解釋:乾隆其實是死于一碗湯。
據史料記載,乾隆87歲的時候開始大量進補營養品,主要喝參湯,稍有中醫常識的人都知道,人參主要适合陰虛的人進補,而晚年的乾隆失眠多夢,顯然是陽虛,而最終導緻他死亡的就是這參湯,一個陽虛的人長期吃補陰虛的藥,結果可想而知。
據記載,1799年正月初二,太醫傍晚給乾隆把脈時,給出的結論還是:聖脈安和,惟氣弱脾虛,進參蓮飲(人參一錢五,建蓮三錢)四次,用人參六錢。而初三晨時,乾隆就駕崩了。也就是說,正是這碗湯,要了乾隆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