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為什麼不修長城?

對于"修長城"這件事,康熙帝的意見是:"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于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

于是"清朝不修長城"之名,就這麼轟轟烈烈地傳了下來。

但實際上,如果點開一篇考據清長城的文章,讀者們就會發現,康熙帝他其實就是打了個嘴炮……清朝還是修了長城,不僅修了,而且是在康熙年間,就已經修了。

清朝為什麼不修長城?

康熙三十三年,清廷決定大規模維修陝甘地區的邊牆。川陝總督佛倫奉命巡查陝西三邊邊牆,之後向康熙帝彙報了邊牆的現狀和修建計劃。

那麼,清朝為什麼放出了不修長城的"狠話",又為什麼在放完狠話之後,還是乖乖修了長城呢?

1.長城的文化意義

自古以來,修建長城的目的,就是中國古代的中原王朝對于抵禦外國和遊牧民族的侵擾的需要。自從秦始皇開始,直到明代,北方邊境的長城一直是拱衛國家最重要的屏障,長城不僅具有極其重大的軍事意義,更具有深層次的政治意義。

清朝為什麼不修長城?

作為遊牧民族政權,清政府對于中原王朝的文化是非常重視的,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打壓手段,如男子"留發不留頭"等政策,表明了滿清想要将中原人同化的心理。

而具有"抵禦外族入侵"的功能和意義的長城,作為一種文化象征,在滿清皇族眼裡自然像個解不開的疙瘩。

是以,不修長城,在文化意義上,是一種對自己身份的回避。

2.與蒙古的友善關系

康熙帝的設想很美好,施恩于準噶爾,使蒙古為我長城。自努爾哈赤時期開始,女真就對蒙古實行或拉或打的戰略。到了皇太極即位後,蒙古各部落基本歸附清朝。是以相比較明代而言,清代的邊防并非是國家的主要戰略問題,也幾乎不存在侵擾邊境的情況,隻有和沙俄接壤的邊境時有摩擦。

清朝為什麼不修長城?

不過,對于蒙古各部落,清王朝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放心。在剿滅噶爾丹以後,康熙帝便在熱河就建立離宮,并時不時舉行木蘭行圍,以展示其八旗軍隊的實力,震懾蒙古。

3.邊境較為安定

天下太平的時候,自然沒有修建長城的必要。但一旦遇到不怎麼太平的情況,那這長城不修也得修。

雍正繼位初年,青海的羅蔔藏丹津誘衆犯邊,攻打甘肅、西甯等地。清朝此戰雖勝,但心裡也明白,如果再有下次,可未必好打。于是年羹堯向雍正帝上奏,請求在西甯一帶"創修邊牆、築建城堡",雍正帝準許了。

清朝為什麼不修長城?

雖然嘴上說的很好聽,但真到了用得到的時候,這長城還是得修啊。

于是,清朝的"不修邊牆令",也隻能作為一個故事,存在于史書中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