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制造業的真正困境到底在哪裡?

作者:面條pro

偶然的機會看到著名經濟學家許小年先生在“中國制造2025”論壇上的演講内容,其主要觀點是:

1.過去人們普遍認為制造業外遷是因為勞動力成本提高,但許先生的調查認為,那些外遷的都是加工業或者工藝比較簡單的行業,而那些需要分工協作比較高的行業很少外遷。

2.中國制造業的真正困境有兩個:一是産品技術含量偏低,趨同化現象嚴重;二是落後的産能過剩,除了價格之外,很少有其他競争手段。

然後許先生就出了幾個主意:

①三去: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杆;

②創新;

③智能化。

我反複研讀這篇文章,希望我對許先生的觀點了解是沒有太大偏差的:

第一,對于許先生提到的第一點,我隻同意或者是隻了解一半,那就是中國勞動力成本提高不是制造業的真正困境,但對于那些分工協作要求比較高的行業是不是很少外遷,我沒有仔細調查研究過,但我看到的現象好像不是這樣,TCL、聯想、華為、海爾等企業,是不是都在印度、越南等所謂“低成本區域”(Low Cost Region,LCR)建廠了?

不要告訴我他們在印度生産的電腦、手機都是隻賣給印度人的。

那既然我們有“配套優勢”,他們為什麼還要外遷呢?

第二,關于許先生提到的“落後産能”,我基本也可以了解,但不明白“除了價格之外,很少有其他競争手段”,這到底是指什麼?是後面提到的創新、智能化嗎?

如果是,那我看到的企業好像在這些方面做得都不差,至少他們口頭上都在天天喊着創新、網際網路、工業4.0之類的新鮮華麗的辭藻。

那麼,中國制造業的真正困境到底在哪裡呢?

中國制造業的真正困境到底在哪裡?

根據我對這些年接觸、咨詢的制造業客戶的觀察、思考,我個人認為:

1.專注與宏觀環境問題。歐美、日本都有很多專注于某一個零部件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企業,我們有嗎?除了老北京的“驢打滾”“糖耳朵”之類的。

海爾有地産、海信有地産、格力也有,但華為、OPPO、福耀玻璃等企業好像是從來不做地産生意的。

2.專業與社會責任問題。典型的如日本的制造企業,他們通過上下遊互相持股來打造自己的供應鍊,而我們的企業呢?

這些年我自己做獨立顧問,稽核輔導了很多的客戶,有做整機、整車的,也有做零部件的,他們讓我增長了很多見識,其中之一就是“僞VMI”或者叫“被VMI”現象,各行各業都有,幾乎比比皆是。

供應商管理庫存(VMI)本來是個好東西,但任何東西都是有一定的适用範圍或者叫局限性,在我們國内呢?VMI/JIT被不負責任地泛濫化使用了,甚至是在我每次的課程“制造業庫存控制技術與政策”教育訓練中,每當讨論小餐館的案例的時候,總有人提到要讓賣菜的小商小販給他的小餐館做VMI!而且還想着跟小商小販做什麼90天月結!

那些小商小販已經是夠可憐的了,你還好意思逼着人家給你做VMI嗎?這種人做企業一定是做不好的!

3.正因為是不專注,再加上(龍頭企業)不專業、不負責任,零部件企業生存艱難,龍頭企業(我認為是許先生所說的需要分工協作的行業)也是自身難保,最終是惡性循環,龍頭企業繼續壓榨零部件供應商,零部件供應商配合也就越艱難,最終要麼一起去死,要麼搬遷到印度、越南等地去。

中國制造業的真正困境到底在哪裡?

舉幾個例子給大家看看,或許會證明我的觀點:

1.聯想2015年第二季度巨虧7.14億美元,其中智能手機庫存清理費用就是3.24億美元,按匯率6.5計算,聯想這次的庫存清理費用相當于21億元人民币,按照員工(不包括楊元慶先生本人)年平均工資10萬元人民币算,可以一年養活21000人;

2.四川長虹2004年巨虧37億元人民币,當時的庫存大概50億元,其中壞賬計提11億元人民币,按照當年的工資水準,人均年薪5萬元,庫存壞賬計提的錢可以一年養活22000

人;最新資料顯示長虹年營業收入大概600億元人民币,庫存116億元,不知道它又要壞賬

計提多少錢?可以養活多少人?

3.2015年京東巨虧90多億元人民币,誰能想到它有庫存?

4.美邦服飾、李甯······哪個不是吃虧在庫存上?

總之,搬遷也好,不搬遷也好,庫存玩不好,到哪裡也沒有用!

不要說壓榨員工那點可憐的薪水沒有用,壓榨供應商的庫存與利潤也是沒有用的,許小年先生說得對,你“除了價格之外,很少有其他競争手段”,這本身就是個問題。

多少年前就有人講了,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争其實就是企業間的供應鍊之争,但具體争什麼呢?

我認為,供應鍊的競争其實就是一個庫存之争,提高庫存周轉率,提高及時傳遞率,這是供應鍊管理的根本,也是企業生存的根本。因為在今天的競争市場上,價格、品質,甚至是生産,都已經越來越不是問題了,而庫存與傳遞問題會變得越來越突出。

是以,我認為,中國的制造業還是被困在“庫存”這個老問題上。

作者:程曉華,《全面庫存管理》

中國制造業的真正困境到底在哪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