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制造业的真正困境到底在哪里?

作者:面条pro

偶然的机会看到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先生在“中国制造2025”论坛上的演讲内容,其主要观点是:

1.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制造业外迁是因为劳动力成本提高,但许先生的调查认为,那些外迁的都是加工业或者工艺比较简单的行业,而那些需要分工协作比较高的行业很少外迁。

2.中国制造业的真正困境有两个:一是产品技术含量偏低,趋同化现象严重;二是落后的产能过剩,除了价格之外,很少有其他竞争手段。

然后许先生就出了几个主意:

①三去: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

②创新;

③智能化。

我反复研读这篇文章,希望我对许先生的观点理解是没有太大偏差的:

第一,对于许先生提到的第一点,我只同意或者是只理解一半,那就是中国劳动力成本提高不是制造业的真正困境,但对于那些分工协作要求比较高的行业是不是很少外迁,我没有仔细调查研究过,但我看到的现象好像不是这样,TCL、联想、华为、海尔等企业,是不是都在印度、越南等所谓“低成本区域”(Low Cost Region,LCR)建厂了?

不要告诉我他们在印度生产的电脑、手机都是只卖给印度人的。

那既然我们有“配套优势”,他们为什么还要外迁呢?

第二,关于许先生提到的“落后产能”,我基本也可以理解,但不明白“除了价格之外,很少有其他竞争手段”,这到底是指什么?是后面提到的创新、智能化吗?

如果是,那我看到的企业好像在这些方面做得都不差,至少他们口头上都在天天喊着创新、互联网、工业4.0之类的新鲜华丽的辞藻。

那么,中国制造业的真正困境到底在哪里呢?

中国制造业的真正困境到底在哪里?

根据我对这些年接触、咨询的制造业客户的观察、思考,我个人认为:

1.专注与宏观环境问题。欧美、日本都有很多专注于某一个零部件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企业,我们有吗?除了老北京的“驴打滚”“糖耳朵”之类的。

海尔有地产、海信有地产、格力也有,但华为、OPPO、福耀玻璃等企业好像是从来不做地产生意的。

2.专业与社会责任问题。典型的如日本的制造企业,他们通过上下游相互持股来打造自己的供应链,而我们的企业呢?

这些年我自己做独立顾问,审核辅导了很多的客户,有做整机、整车的,也有做零部件的,他们让我增长了很多见识,其中之一就是“伪VMI”或者叫“被VMI”现象,各行各业都有,几乎比比皆是。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本来是个好东西,但任何东西都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或者叫局限性,在我们国内呢?VMI/JIT被不负责任地泛滥化使用了,甚至是在我每次的课程“制造业库存控制技术与策略”培训中,每当讨论小餐馆的案例的时候,总有人提到要让卖菜的小商小贩给他的小餐馆做VMI!而且还想着跟小商小贩做什么90天月结!

那些小商小贩已经是够可怜的了,你还好意思逼着人家给你做VMI吗?这种人做企业一定是做不好的!

3.正因为是不专注,再加上(龙头企业)不专业、不负责任,零部件企业生存艰难,龙头企业(我认为是许先生所说的需要分工协作的行业)也是自身难保,最终是恶性循环,龙头企业继续压榨零部件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配合也就越艰难,最终要么一起去死,要么搬迁到印度、越南等地去。

中国制造业的真正困境到底在哪里?

举几个例子给大家看看,或许会证明我的观点:

1.联想2015年第二季度巨亏7.14亿美元,其中智能手机库存清理费用就是3.24亿美元,按汇率6.5计算,联想这次的库存清理费用相当于21亿元人民币,按照员工(不包括杨元庆先生本人)年平均工资10万元人民币算,可以一年养活21000人;

2.四川长虹2004年巨亏37亿元人民币,当时的库存大概50亿元,其中坏账计提11亿元人民币,按照当年的工资水平,人均年薪5万元,库存坏账计提的钱可以一年养活22000

人;最新数据显示长虹年营业收入大概600亿元人民币,库存116亿元,不知道它又要坏账

计提多少钱?可以养活多少人?

3.2015年京东巨亏90多亿元人民币,谁能想到它有库存?

4.美邦服饰、李宁······哪个不是吃亏在库存上?

总之,搬迁也好,不搬迁也好,库存玩不好,到哪里也没有用!

不要说压榨员工那点可怜的薪水没有用,压榨供应商的库存与利润也是没有用的,许小年先生说得对,你“除了价格之外,很少有其他竞争手段”,这本身就是个问题。

多少年前就有人讲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企业间的供应链之争,但具体争什么呢?

我认为,供应链的竞争其实就是一个库存之争,提高库存周转率,提高及时交付率,这是供应链管理的根本,也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因为在今天的竞争市场上,价格、品质,甚至是生产,都已经越来越不是问题了,而库存与交付问题会变得越来越突出。

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制造业还是被困在“库存”这个老问题上。

作者:程晓华,《全面库存管理》

中国制造业的真正困境到底在哪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