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知青的童年趣事

作者:一中老知青

我現年68歲,從我記事正好是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是我的童年,兒時記憶無非也就是兩大項興趣與各種新奇和有趣的玩法,以及各種能吃上的各種零食。

說起吃那個年代比現在可是差的遠了,現在是物質極大豐富多彩,隻怕想不到可以說想吃什麼想玩什麼都信手粘來。但卻是少了許多趣味。

那個時候一群小孩捋榆錢挖苦菜,去翟家花園摘櫻桃,去烏素圖摘杏,雖然很累,但每次都能給我們帶來極大的幸福感。手裡若是有了毛兒八分那麼更是前呼後擁的去買各種零食。

黑棗拐棗沙棗酸棗紅棗伊拉克棗,杏幹果幹桃幹酸棗面,稀果汁茶湯面茶涼粉。

我家在乃莫齊召夾道巷内,北口是紮達蓋海河畔。每到春暖花開的季節,西菜園的農民們便在河中築起一道水壩,将行水引去澆地。

水壩前形成一個寬闊的湖面,我的遊泳本領就是在這裡學會的。冬天水壩也挖開了,下遊形成了冰面,可以玩冰車,溜冰。在岸上寬闊處打夾克,〈将一個三寸長的木棍兩頭削尖,用一塊木闆剁一下打出去,對面有人接住就換對方玩。)杏核、嘎日哈、(又叫羊f拐)煙盒、玻璃球彈珠珠、抽毛猴、推鐵圈。

到夏天結伴去哈拉沁溝捉蟋蟀,還可以拿到九龍灣巷口交換别的鳴蟲,那個時候學校的課業不重,作業也不多開學前幾天就可以做好。覺得假期時間很長。女孩子大多玩跳房子跳皮筋、踢鍵子。

那個時候看電影兒童票八分,學校的包場五分,留下印象的電影有抗日的雞毛信、兒童劇寶葫蘆的秘密、紅孩子、長征劇萬水千山、金沙江畔、反特劇國慶十點鐘、秘密圖紙等就不一一報名了。

最好玩的莫過于在暑假的時候,清晨在大孩子們的帶領下,用自己制做的夾子去河邊的樹林裡捕鳥兒,用小蟲子做誘餌,躲在不遠處等待着鳥兒上鈎。

那麼焦急的等待,看着鳥兒一點點的靠近夾子那個不安那樣着急待到鳥兒被夾子夾住又是那麼興奮。

春天可以放風筝,這也是現在可以看到的,不過現在的裝備比過去高大上了許多,可樂趣也是少了很多,少了親手制作的過程,也少了與同伴玩耍的興趣。

那個時候紮達蓋海河的河水清澈見底,魚兒很多,捉魚也是常常去玩的,用一個篩子在水草邊撈魚。沿河走上幾百米就可以,撈到一小捅七八斤的樣子,足夠家人用來做一鍋,全家幸福一整天。

那個時候糧食與肉類是定量的,購買東西是憑票的,吃上一些魚,全家都公很高興。

秋天達兒架村的西瓜香瓜都在西口子的瓜市交易,西瓜都是沙沙的,香瓜有三白瓜、虎皮脆、燈籠紅和面瓜各種水果也在這裡交易。

我自己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小兒書鋪,座落在大西街路北有三家小人書鋪,中間那家有三間房子,一間是書架和櫃台,書皮都寫着編号貼在牆上按編号借書,每本二分錢這在當時可是高消費(月票一分家長去講價)。

在這裡幾年時間,我差不多把他那裡的幾千本小人書都看到了,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書店關門才結束了我看小人書的曆史。

在這間書店接觸到了大量連.環畫版的文學作品,極大的豐富了我的閱曆,了解了許多的各種知識,也養成了我讀書的愛好。

從那以後讀書陪伴了我一生,買的書在家裡都放不下,送給村裡的老鄉們幾百本過去訂閱的期刊、十月、當代、等等。

到現在還有幾十紙箱的圖書放在倉庫。

一晃六十多年就過去了,西河沿的小河變成了寬闊的景觀河,矮小雜亂的房屋與街道也建設成高聳入雲的大廈。

隻有留下的寺院與河流見證着這個塞外古城的變遷。駝鈴與叫賣聲仍嗚響在耳邊仿佛又回到了那個過去的時光。

這就是我們朝夕相處的那座城市,美麗的塞外明珠,呼和浩特市,讓我們一起見證她的末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