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已是耄耋之年,他仍為漢調二黃的傳承努力

漢調二黃也稱陝二黃、山二黃、“靠山黃”、“二黃戲”,是陝西省漢族戲曲劇種之一,由二黃腔調從湖北沿漢水進入陝西而形成的,漢調二黃因它是在漢水流域由西皮、二黃結合形成,故又多稱“漢調”。如今,漢調二黃已經成為安康市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張名片,它的發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2006年,漢調二黃被國務院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産,龔尚武被定為漢調二黃傳承人。

已是耄耋之年,他仍為漢調二黃的傳承努力

曲折的從藝經曆

1937年 ,龔尚武生于安康市漢陰縣的貧困家庭,因家庭原因在讀了兩年書後,便去給一個東家撿柴、放牛,當時他隻有8歲。

10歲那年,一件事改變了他的命運。那天,他像平常一樣天沒亮就起床放牛,結果不知不覺地在山上睡着了,一覺醒來,發現其他放牛的夥伴們都不見了,隻剩他一人。于是他滿山遍野地找,找不到牛,吓得他不敢回家告訴母親,隻好一個人獨自流浪。

“跑到漢陰當時叫平梁鋪的地方,剛好那裡有個廟會,有人在演戲,我就去看,不知不覺地看完一場大戲。”龔尚武說。戲演完了,會場的人慢慢散去,他無處可去隻好站在戲台邊,他問戲班是否還要人,戲班說要,從此,他開始跟着戲班的師傅學打擊樂,一學就是四五年。

時間一轉,就到了1952年,當時有一場戲叫《定生掃雪》,但是演“定生”的青年演員參軍去了,沒有人來演,老師就讓龔尚武上台表演了。

“當時比較緊張我也記不住詞,老師們給我遞詞,于是我就馬上化裝扮戲,把戲演完了。從那以後,師父說你改當演員吧,我就成了演員。”龔尚武說:“當演員要練功,那個年代條件苦,那個時候沒有‘前途’兩個字的概念,就是要吃飯、如何吃飽飯。沒辦法,為了生存,下苦功、學藝。”

到了1956年,那個時候的他在安康已經有了一些名氣,他主演的古典戲“雙輪陸文龍” ,白門樓的 “呂布” ,長坂坡“趙子龍” ,轅門射戟的“呂布”,追魚裡的“張生”等戲頗有影響,被稱為“活呂布”,多個作品在全國、陝西省獲得優秀表彰。

已是耄耋之年,他仍為漢調二黃的傳承努力

敬業傳承,他成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十歲從藝,幾十年的從藝生涯,讓他能熟背漢調二黃劇目達上百本,熟知漢調二黃的表演程式,并對很多傳統劇裡的人物台詞、唱腔、表演倒背如流。由于他自幼和很多名家同台演出,欣賞過各個漢調二黃流派的表演風格。而這些都潛移默化地留在了他的心裡。

“漢調二黃已經有幾百年的曆史了,有句話叫‘唐三千,宋八百’,就是說唐朝的戲有三千本,宋朝的有八百本,還有其他的外傳之類的,數不清,劇目繁多、豐富,在全國歌劇當中,它也是保留劇目最多的,還有很多劇目都失傳了。”龔尚武說:“我看了很多前輩的節目,取他們的精華再鑽研,不斷揣摩研究,越學越高興,對漢劇也非常地熱愛。”

2006年漢調二黃被國務院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他就被定為漢調二黃傳承人。由于他敬業傳承,2009被中央文化部授予全國非物質文化先進個人榮譽稱号并頒發獎狀和獎章。

已是耄耋之年,他仍為漢調二黃的傳承努力

非遺傳承進校園

為了弘揚傳統戲曲文化,傳承國粹藝術,近年來漢調二黃研究院除了打造精品項目、參與安康漢江龍舟節、安康迎新春晚會等大型演出活動外,還不斷開展公益性文化惠民及戲曲進校園活動,讓戲曲在校園開花結果。

“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戲曲進社群、進校園活動,現在在安康的部分學校,每年、每屆、每個星期我們都有活動,輔導漢調二黃進校園的工作,讓學生們了解漢調二黃,從小接觸學習,愛上漢調二黃。”龔尚武說。“現在我們的劇團是兩代年輕人,2001年收了60多個人,現在他們已經是劇團的頂梁柱了,前幾年又收了一批學生,現在已經學了八年,我們這些老人也在手把手的教。”

“能夠把我們的漢調二黃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對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任務。”如今的龔尚武雖然早已退休,但心卻一直留在舞台上。

華商報記者 程斌 編輯 郭仲豔 劉青

已是耄耋之年,他仍為漢調二黃的傳承努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