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看到古代人,坐姿都是雙膝雙腿合并,跪在席子上面,屁股坐在腳跟的位置。這個坐姿整個人的體重都壓在腳跟上,會促使雙腿的血液循環收到嚴重阻礙。到了後來凳子的出現,也是要求屁股坐在凳子上,雙膝雙腿并攏,無論有沒有椅子古人要求便是雙膝一定要并攏,這樣顯示的端莊大氣。

還有一種坐姿便是“箕踞”,就是敞開膝蓋,雙腿彎曲而坐。不過這種坐姿在古代認為是一種不雅,失禮的坐姿。是以說反“箕踞”是一種不人道的做法,畢竟按照古代傳統坐姿,久坐之後雙腿變得麻痹,十分難受,反而是“箕踞”較為舒服。那為什麼“箕踞”不禮貌和沒有禮節呢?
“箕踞”會導緻城門大開,非常不雅。如果我們幻想下,一大群男男女女做在一起,容易導緻走光。在西漢之前,古人是不穿褲子的,雙腿是由單獨的布保住的,也就是開裆褲。那時候“箕踞”便容易造成走光,是以非常不雅。
傳聞褲子是霍光發明的,也是為了一己私利。霍光指令所有宮女穿上褲子,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宮女和漢昭帝發生男女之事,進而寵幸自己的女兒,讓自己在朝中得到進一步的話語權。不過這也是一種傳聞,沒有得到考證,開裆褲變成死裆需要一個過程,必然有原因才變成死裆。或許正是因為不登大雅,才慢慢轉變成死裆褲。
不過在沒有四裆褲出現隻是,因為開裆褲也鬧出很多笑話。孔子有一位學生叫原憲,估計那天是沒有睡醒,便在課堂上等待孔子前來教學。由于老師不在放松了自己,不小心坐成“箕踞”,帶孔子前來上課的時候看到這番模樣,怒斥學生:“不登大雅,年幼便有這種壞習慣,老了必成賊。”說完拿着藤條去打學生原憲的膝蓋。
還有就是劉邦在招兵買馬的時候,郦食老先生聽聞劉邦招賢納士便前去尋找劉邦。劉邦剛睡醒在床頭衣衫不整,也是不小心坐着“箕踞”的姿勢 ,導緻郦食說劉邦傲慢無禮,目無尊長,這個樣子還想招賢納士,一怒之下走人。
這一些都是因為開裆褲引出的笑話,不過為什麼古人非要遭受這種痛處的呢?反而不引用讓人舒服的“箕踞”的坐姿的呢?前面說到第一是因為西漢之前都是開裆褲,容易走漏春光。試想下如果一大幫男人在商議大事的時候,一人突然“箕踞”這個坐姿,這讓其他人怎麼想的呢?場面一定十分尴尬,而且先不考慮男女之事,古代一般女子很少出席活動。
“箕踞”雖然舒服,但不雅。底盤過于穩重,不需要挺直腰闆也可以做的很穩,就是因為腰闆不夠直,是以給人感覺很散漫,做事情不認真的樣子。跪姿的狀态下,因為不容易做穩,更加需要挺直腰闆,恰恰因為這種不舒服所呈現出的狀态給人大氣端莊,得到人家尊重和推行。
後來凳子的出現,古人們在接待客人的時候,腰闆都是挺得直直的,不能靠在椅子後面,這樣才可以顯得端莊大氣,表示對于客人的到來尊重的意思。不過随着慢慢時代的進步,各種各樣的椅子層出不窮,也是滿足日常人生生活上的需求,不過也正是說明我們對于禮節這個觀念的轉變。
即使到了現在“箕踞”這個姿勢,也是認為對于人的不尊重和怠慢的意思。我們在面對重要客人的時候也是要求做的端莊大氣點,現在已經不是古代那樣,要雙膝跪在地方,屁股坐在腳跟上。反而我們要坐着不抖腿就好了,改變了好多了。俗話說,坐有坐姿,這也是我們父輩經常教導我們的。
總結:西漢之前因為沒有死裆褲導緻衆多奇聞趣事,小編也相信并不是他們不尊重他人,更多是因為坐姿和場合的問題。
禮節在古代看來乃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學術,凡是有點文化的孩子都懂,隻奈何跪姿過于難受,才會出現“箕踞”這種坐姿。如果沒有死裆褲和凳子的出現,不知道古人還要遭受多久這種姿勢的折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