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是偉大的,但是有時候,并不是生母可以給予真正的母愛,有時候卻是别人給予的。
一、林徽因可歎的生母
林徽因對自己的家庭,或者說是對她的生母,曾經描述到,她算是一個比較幸福而且走運的人了,可是小時候的家庭沖突,讓她受到了無法愈合的創傷,而她的媽媽把她趕到了地獄裡面。她恨不得沒有在這樣的家庭中出生。
女兒和母親應該是母女情深,可是林徽因的母親,對于她來說,實在是不能正常論之。
林徽因覺得她母親讓她處在了地獄之中,産生這樣的感覺,并不是她的母親不喜歡這個女兒,主要還是兩代人的代溝導緻了溝通不暢,互相無法了解。
何雪媛,林徽因的生母,她是一個沒有讀過書,缺乏正規教育的女性。加上在林家,沒有生出來兒子,丈夫也不疼愛她,她所有的希望就全部放在了林徽因這唯一的孩子上面。而林徽因的母親也把自己的尊嚴都放在了自我賭氣這塊兒。
就比如,若是林徽因和其他太太的孩子一起玩耍,她就會把氣全部撒在女兒身上,罵她、打她。

這樣一個傳統的家庭婦女,她是不會了解林徽因這種接受新思想的人的世界,也不明白當下社會的變革,而且在家庭裡,沒有很多的子嗣,尤其是沒有生出來兒子,讓她漸漸地進入到怨天尤人的心态。
林徽因也就被母親的這種狀态折磨得痛不欲生。
二、給予母愛的程桂林
這位給予林徽因母愛感覺的人,是程桂林,是她父親的第三個姨太太。
但是對于林徽因的生母來說,這個人卻是把她丈夫搶走的女人,自然深惡痛絕。可是,程桂林對于林家來說,卻是林家的大功臣。
程桂林來林家的主要任務就是為了生孩子,來了林家也不負衆望,一個兒子一個兒子地生下來,順理成章地就變成了林家的女主人。
雖然這個三太太的教育程度也不高,但是卻很懂事,對林徽因也是一視同仁的好。
在林徽因幼年的時候,就特别喜歡去找這位三太太和那些弟弟妹妹們一起玩耍。但是,對于林徽因的生母來說,這種行為,是對她的背叛,是以每次玩耍回來後,都會被生母數落臭罵。
林徽因和程桂林這位三太太的關系一直相處都特别融洽,可能是因為林徽因對自己的弟弟妹妹特别好,也可能是林徽因本身的那種溫婉氣質吧。
三太太也從沒有把自己當做後媽,而是一視同仁地對待林徽因,把她稱呼為“寶寶”。
這種感覺,正好是覺得缺乏母愛的林徽因所需要的。
在生母這裡被怨氣所包圍的時候,卻是在三太太那裡被愛所安撫。
後來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看到她聰明機敏,就特别喜愛,并把她帶到國外去學習。但是程桂林沒有一點嫉妒,也沒有向林長民抱怨,而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們都向林徽因這個長姐看齊。
也正是三太太對林徽因得好,也讓林徽因對自己的那些弟弟妹妹們,沒有隔閡,真情對待。
三、真情的愛,是世間最高明的智慧
程桂林雖然不是林徽因的生母,但是她對林徽因的愛,讓林徽因感覺都超過了生母。
在林徽因小時候,最缺乏關愛的年紀,程桂林的關懷,讓林徽因銘記一生。
在林徽因父親過世後,整個家庭的重擔由林徽因擔負了起來。把自己的母親接回了福建老家,也沒有忘記三太太程桂林和那些弟弟妹妹。
如果林徽因沒有這麼對待程桂林和她的孩子們,在戰亂的年代,估計這些孤兒寡母将無法生存下去。
不僅如此,林徽因在和梁思成結婚後,曾經回到福建老家,承諾對自己的弟弟妹妹的教育負責。
程桂林也沒有見外,因為在她心裡,林徽因就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
在程桂林的孩子逐漸長大後,有的想去北平找林徽因這個姐姐的,在整個戰火紛飛的時候,程桂林卻毫不猶豫地就同意了。因為她對林徽因無條件的信任,在她心裡,這是和她的親生女兒一樣,弟弟妹妹們去找她,絕對會照顧好的。而林徽因也确實如此,這些弟弟妹妹們,都受到了林徽因無微不至的照拂。
而這些孩子們也各個出息,都在各自領域做出了名堂。林徽因的三弟弟林恒,也是程桂林的親生兒子,就去了軍校上學,最終成為了一名飛行員。可惜最後卻戰死沙場,報效了祖國。
《哭三弟恒》這篇詩歌,就是林徽因給這個犧牲時才僅僅23歲的三弟的悼亡詩。
自己的孩子雖然為國捐軀,白發人送黑發人,但是程桂林一輩子要比林徽因的生母過的逍遙自在很多。她一直把林徽因當成自己的親生女兒去關懷,林徽因自然也把她作為自己的親生母親去照顧尊敬。
在林徽因父親這個家庭頂梁柱去世以後,林徽因也成了所有人的依靠。
是以,人生在世,要懂得愛和包容,這才是為人處世最高明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