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80年,一日本女人來京找聶帥,稱其是聶帥女兒,她是誰?

1980年的夏天,新中國的開國元帥之一聶榮臻,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位名叫美穗子的日本女人,不遠千裡從日本專程來到了我國的首都北京,隻為尋找自己心中念念不忘的一位老人。在見到聶榮臻的那一刻,美穗子激動地熱淚盈眶,跪在地上向聶榮臻行禮,并且親切地稱呼聶榮臻為“父親”。

時隔四十年,美穗子終于再次見到了聶帥,聶帥看見眼前已經長大的美穗子同樣激動不已,趕緊攙扶起美穗子,父女兩人相見的場面,令在場的每個人,無不激動地落淚。

1980年,一日本女人來京找聶帥,稱其是聶帥女兒,她是誰?

這兩個人身份懸殊巨大,一個是新中國的開國元帥,一個是日本婦女。相隔千裡不說,為何在聶帥年逾耄耋之時,兩人才得以相見呢?他們二人之間到底發生過什麼事?為什麼這位名叫美穗子的日本婦女,會稱呼聶帥為父親?這裡邊的故事,還要從40年前的百團大戰說起。

開國元勳的戎馬一生

1899年的冬天,聶榮臻出生在重慶的一戶普通人家家裡。少年時期的聶榮臻,是個十足的學霸,從達爾文的《進化論》,到赫胥黎的《天演論》,聶榮臻都曾有所涉獵。知識對一個的改變是巨大的,因為知識越豐富,人的思維就會越活躍,越能接受新鮮事物和新思想。

後來,進步雜志《新青年》創辦,聶榮臻成為了它的忠實讀者。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聶榮臻的思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青年時期的聶榮臻,看到中國的巨大變革,深感自身任務的艱巨。這位熱血愛國少年,積極參加進步學生的活動,時常對自己的同窗說:“我輩要以報國為根本,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業。”

1980年,一日本女人來京找聶帥,稱其是聶帥女兒,她是誰?

聶榮臻的愛國之情溢于言表,每逢國家民族突逢大事,聶榮臻總能懷揣着一腔愛國熱血,針砭時弊、慷慨陳詞。這種憂國憂民的思想,在聶榮臻的文卷之上亦有展現。他的老師深知自己的這位學生将來必成大器,曾經數次誇贊聶榮臻“資賦不凡,終非池中之物”

1923年3月,24歲的聶榮臻順利加入中國共産黨,次年到蘇聯學習,聶榮臻的世界觀随即發生了根本轉變,成為了一個身先士卒的革命家。1925年,聶榮臻回到祖國,到黃埔軍校擔任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負責政治部的宣傳群組織工作。後來在周恩來的介紹和委任之下,聶榮臻開始奔赴前線,開啟了自己的救國之路。

1940年,我國抗日戰争史上著名的百團大戰開始了,聶榮臻沖在了第一線,為守護家園和國土浴血奮戰。也就是在這場戰役中,聶帥和後來專程來到北京和自己相認的“女兒”美穗子,結下了不解之緣。

百團大戰中,一雙孤兒被救起

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後,日本侵華野心昭然若揭,直接開啟對中華大地的迅猛攻擊。後又發動了七七事變,妄圖滅亡中國,其狼子野心讓國人憤慨,全面抗日戰争也正式拉開了序幕。中國軍民上下一心,齊心協力開始共同抵抗日寇的侵略。

1939年的冬天,日軍開始推行“囚籠政策”,妄圖用正太鐵路隔絕八路軍總部、第129師活動的太行抗日根據地與晉察冀邊區的聯系,并以它為依托進攻抗日根據地。當時日軍的作戰政策是“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鍊,碉堡為鎖”,在鐵路沿線大小城鎮、車站和橋梁、隧道附近,建立作戰據點,不僅兵力守備,還派裝甲火車巡邏,打造成了日軍認為的“不可接近”的一道防線。

此時的國民黨在華北挑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同期向山西新軍和八路軍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日軍看到國共雙方的内戰,借機進一步推進了日方的“囚籠政策”,此舉使得國内抗日工作舉步維艱。一時之間,國内輿論嘩然,妥協投降的聲音不絕于耳。

1980年,一日本女人來京找聶帥,稱其是聶帥女兒,她是誰?

為了打擊日寇的狼子野心,也為了挽救國家于危難,國共兩黨開始合作,化恩怨于玉帛,共同抗日。1940年八路軍發動了大規模的對日作戰,在華北敵後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進攻,對日軍的掃蕩開啟了一次“反掃蕩”戰役。百團大戰一共進行了三個階段,雖然僅僅曆時三個半月,卻進行了大大小小1824次的抗日作戰,重重擊潰了日僞軍的反動氣焰,讓全國人民重拾了抗戰信心。

正是在百團大戰期間,晉察冀軍區向井陉礦區進攻的時候,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八路軍發現了兩個日本小姑娘,大的看起來已經記事,小的尚在襁褓之中。顯然,她們的父母是井陉礦區的從業人員,在這場無情的戰争中,父母雙雙去世。兩個無助的小姑娘,隻能通過哭泣來尋找幫助。

此時,中國人民和日寇的戰争正進行到關鍵時期,加上之前侵華戰争中日僞軍的累累罪行,中國人民對日本的恨意,已經達到了最高點。不過,這兩個日本小姑娘卻是無辜的,她們并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也沒有參與到侵華戰争中。而且,她們的父母也在戰争中去世,孤苦無依的她們已經是兩個可憐的孤兒。發現這倆孩子的戰士一時間不知如何是好,隻能把孩子帶回了營地,向上級彙報。

1980年,一日本女人來京找聶帥,稱其是聶帥女兒,她是誰?

就這樣,兩個可憐的小女孩坐在背簍裡,離開了危險區域,被戰士背回了晉察冀軍區的司令部。雖然當時中國和日本正處于敵對态度,但聶榮臻見到了兩個孩子後,沒有任何敵意,反而非常友好。有誰能想到,戎馬一生的将軍,下了戰馬的時候,铮铮鐵骨也有似水柔情的一面。

铮铮鐵骨男兒,亦有似水柔情

“讓我看看,我們這兒來了兩個日本朋友啊!”見到兩個日本小女孩,聶榮臻始終帶着笑意,如同一位慈祥的老父親,語氣溫和又和藹可親。剛剛經曆了一場戰争,又親眼目睹了親生父母的離世,如今被戰士帶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兩個小女孩拘謹又無助,眼神中滿滿的都是不安和恐懼。

看到這一幕,聶榮臻心裡不免有些心疼。畢竟戰火無情人有情,孩子是無辜的。此時的聶榮臻放下了政治觀念,以長輩和晚輩的相處模式,對待面前這兩個可憐的日本小姑娘。戰火紛飛的年代,任何物資都非常緊俏,但即使如此,晉察冀軍區司令部的戰士們,卻還是拿出一些“好東西”,款待這兩個日本小朋友。

聶榮臻接過從業人員拿來的梨子,細心削好了皮,笑盈盈遞到稍微大一點的小姑娘手中,用如同父親一般溫和的語氣說:“這梨子洗幹淨了,吃吧,孩子!”雖然語言溝通有障礙,但是這位日本小姑娘看着聶榮臻的一舉一動和語氣,明白聶榮臻沒有任何敵意,于是放心地接過梨子吃了起來。看到小姑娘放下戒備,聶榮臻開心地笑了,像極了一個開心的父親。

1980年,一日本女人來京找聶帥,稱其是聶帥女兒,她是誰?

此時,前線記者沙飛看到了這一幕,敏銳地發現這是個非常有紀念意義的瞬間。畢竟,一位浴血沙場的将軍,竟然能夠友好對待敵方陣營的孩子。若心中沒有大愛,又怎麼會如此坦然。于是沙飛迅速拿出相機,把聶榮臻給孩子梨子的瞬間,用膠片定格了下來。

然而,聶榮臻發現有人在“偷拍”自己之後,不僅沒有責備,反而大大方方地告訴沙飛:“着照相機拍下了聶榮臻給美穗子梨子的瞬間。然而,聶榮臻知道後,随即把孩子抱出籮筐,拉着孩子的小手,大方地說:“要照就照張正面的,來。”正是這張珍貴的畫面,才得以讓這二人在40年後,再次重逢。

這位稍微大點的小姑娘,就是開頭我們提到的,不遠千裡從日本來到我國首都北京拜訪聶帥,并親切地稱呼聶帥為父親的日本婦女——美穗子。當時的美穗子已經記事,對兒時和聶榮臻相處的這段時間留有記憶。在成年之後,也時刻懷揣着一顆感恩之心,這才結下了一段别樣的緣分。

戰火無情人有情

和美惠子一起被戰士救下的,還有一個不滿周歲的孩子。一群大男人哪懂怎麼照顧孩子,于是就用團職幹部負重傷的标準,對孩子進行了“特殊照顧”。有了參考的标準,這些男人們便像模像樣地,輪流值班照顧這個小女孩。不管是奶粉白糖,還是水果罐頭,戰士們都盡可能優先給孩子吃。為了讓小姑娘多吃幾口,戰士還會把白糖撒在西瓜上,喂小姑娘吃。

正是這樣溫暖的舉動,融化了兩個小孩子嬌弱的内心。在晉察冀軍區的司令部,兩個日本小姑娘被戰士們照顧得非常好,也生活得非常快樂,慢慢恢複了身體的元氣。随後,為了更好地照顧兩個小孩子,美穗子姐妹便被鄉親用籮筐挑到了聶榮臻元帥的住處。在和聶帥一起生活的日子裡,美穗子感受到了這個中國軍人的友好和呵護,年幼的她不懂的大人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但是她明白,眼前這個叫聶榮臻的男人,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1980年,一日本女人來京找聶帥,稱其是聶帥女兒,她是誰?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美穗子對聶榮臻越來越尊敬,也越來越喜愛。雖然語言不通,但美穗子卻能感受到聶榮臻的慈愛,在美穗子的心裡,已經把聶榮臻當成了自己父親,一個柔情似水的熱血元帥。雖然這兩個小姑娘都是日本人,但聶榮臻卻沒有是以歧視她們,甚至虐待她們,反而給予了她們父親般的呵護。不過,聶榮臻明白,這裡始終不是孩子最好的住所。

這裡是戰火紛飛的前線,每天都有人犧牲,也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意外。對兩個涉世未深的孩子而言,在這裡住着便意味着每天擔驚受怕。無論大人們之間有什麼樣的沖突和争端,孩子都是無辜的,都應該在安全、祥和且穩定的環境中長大。當然,還有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這兩個日本小朋友和大家語言不通,還都是小女孩,生活有諸多的不便。

于是聶榮臻和大家進行一番商議後,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把這兩個孩子送回日軍軍營,随即讓日方送回日本。以便兩個孩子能夠順利長大,有一個安穩且幸福的童年。

美穗子的回國之路

在決定把美穗子姐妹送回日本後,聶榮臻便寫了一封信,大緻内容如下:“日閥橫暴,侵我中華,戰争延綿于茲四年矣。中日兩國人民死傷殘廢者不知凡幾,輾轉流離者又不知凡幾。此種慘痛事件,其責任應完全由日閥負之。八路軍本國際主義之精神,至仁至義,有始有終,必當為中華民族之生存與人類之永久和平而奮鬥到底,必當與野蠻橫暴之日閥血戰到底。深望君等翻然覺醒,與中國士兵人民齊心合力,共謀解放,則日本幸甚,中國亦幸甚。”

1980年,一日本女人來京找聶帥,稱其是聶帥女兒,她是誰?

聶帥的意思非常明顯,就是“以禮待人”,而非“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因為正是由于日寇的侵華行徑,中國不知多少百姓流離失所,不知多少孩童,和美穗子一樣痛失父母。發生這樣的慘劇,完全都是日方的責任。如果八路軍跟日方一樣,無視禮義廉恥,無視生命,那麼美穗子姐妹定然不會安然無虞。但八路軍能夠放下成見,悉心照顧兩個幼童,正是出于人道主義精神。希望日方早早醒悟,這是世界之幸,也是兩國人民之幸。

在簡單介紹完兩個孩子的情況,以及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說之後,聶榮臻便把這封親筆信交到了一位信得過的老鄉手中。這位老鄉穿過槍林彈雨,帶着兩個孩子和聶帥的一封親筆信,來到了敵人的軍營中。美穗子姐妹順利回到了日軍軍營,随後被送回了日本,過上了安穩的生活。

戰火救孤,佳話永存

1945年8月15日,這是普天同慶的一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終于打敗了法西斯,迎來了勝利,迎來了和平。在這場抗日戰争中,身先士卒的将士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我國人民築起了一道防線。聶榮臻元帥在抗日戰争中的表現有目共睹,在1955年,聶帥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時隔多年,聶帥已經從一位意氣風發的少年,變成了一位和藹可親的耄耋老人。1980年,《解放軍報》和《解放軍畫報》發表了一篇文章,講述抗日戰争背後的故事。其中就講述了當年聶榮臻元帥,在戰火中救助日本小女孩的故事。這篇文章發表之後,引起了聶帥的一段回憶,卻沒想成就了意外的緣分。

原來,當時日本最大的報紙《讀賣新聞》轉載了這篇文章,并且以标題《美穗子姐妹,中國元帥聶榮臻想念你們》為題,刊登在了報紙的頭版頭條。此新聞引起了日本人民的廣泛關注,一個名叫美穗子的女人同樣注意到了這則新聞。再三确認後,美穗子激動地熱淚盈眶,自己這麼多年念念不忘的救命恩人,就是文章中的主人公——聶榮臻元帥。

得知自己的救命恩人正在中國的首都北京,美穗子當即就下了一個決定,那就是趕赴北京,去當面感謝自己的救命恩人——聶榮臻。1980年,時隔40年後,美穗子一家在相關人員的安排下,早早便等在人民大會堂的大廳裡,此時各大媒體的記者已經就位,等着捕捉這特别的一次會面的精彩鏡頭。

1980年,一日本女人來京找聶帥,稱其是聶帥女兒,她是誰?

在看到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聶榮臻元在家人的陪同下出現時,美穗子激動地不知怎麼辦才好。她選擇了自己的感恩方式,那就是給自己的“再生父親”,也就是救命恩人聶榮臻元帥跪下,叩謝救命之恩。聶帥見到美穗子同樣非常激動,看到跪下的美穗子,趕緊攙扶起來。時光荏苒,當年意氣風發的聶帥,已經成了戰功赫赫的耄耋老人。而當時懵懂無知的小女孩,也過了不惑之年。

美穗子給聶帥帶來了一份特别的禮物,是一副寫着“中日友好萬古長青”的字畫。聶帥看到這份禮物後高興地點頭,連說:“中日友好才是發展的大道,和平共處才能共同進步。”此時正處于中日兩國關系修複期,兩國關系正在逐漸升溫。聶帥戰火救孤的佳話,被新聞媒體廣泛報道,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還拍攝了一個電影,名叫《美穗子探親》,把美穗子訪華的故事以藝術的形式紀錄了下來。

侵華戰争是日本侵略者犯下的不可饒恕的罪行,但是我們牢記曆史,是為了珍惜和平,銘記恥辱。正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正是因為這段曆史的存在,吾輩更當努力奮鬥,投身祖國建設。隻有祖國繁榮昌盛,我們才能擁抱和平,擁抱美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