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俗話說英雄不問出處,為何左宗棠卻對舉人身份耿耿于懷?

清代官場向來注重“出身”,不同出身的官員圈子是不一樣的,正途出身的一般不帶異途出身的玩,骨子裡也瞧不上;同樣是正途出身,翰林又瞧不起進士,進士又瞧不起舉人。總而言之,“出身”問題,始終是官員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俗話說英雄不問出處,為何左宗棠卻對舉人身份耿耿于懷?

愛攀比、講虛榮并非是清代官場固有的特性,曆朝曆代都有,但不及清代那麼明顯。有時候一點點差距都會成為炫耀的資本,如同樣是進士出身,要分一甲、二甲、三甲,二甲的“賜進士出身”和三甲的“賜同進士出身”,一個“同”會讓人覺得擡不起頭。

以曾國藩為例,他在殿試中成績不理想列為三甲第四十二名。傳胪儀式結束後,曾國藩回到客棧悶悶不樂,室友問他考得怎麼樣?他一臉沮喪地回答說自己隻是得了個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而這位室友,則連會試都沒有通過。

盡管曾國藩在朝考中成績優秀,被選入翰林院庶常館,成為庶吉士,但這個“同進士出身”一直是他的心病,在同僚面前總是覺得擡不起頭。曾國藩對大清有“再造之功”,又官居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他尚有如此虛榮,一般的官員就更不用說了。

俗話說英雄不問出處,為何左宗棠卻對舉人身份耿耿于懷?

說起曾國藩就不得不提左宗棠,和曾國藩比起來,左宗棠就更慘了,幾次會試都被擋在門外無緣進士。後來倔脾氣一上來,索性放棄了科考之路,一心撲在實用經學之上。

左宗棠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他先後在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手下為幕。從行政、軍事的能力上來,他比這兩位巡撫要強很多倍,以至于在駱秉章府下為幕時,被湖南官場稱為“二巡撫”。

無奈,師爺終究是師爺,地位再高也不是官。加上左宗棠天生一副倔脾氣,又自比諸葛亮,誰也沒放在眼裡,結果惹上官司,還差點丢了命。所幸在肅順、胡林翼、潘祖蔭等人的庇護下,才得以劫後餘生。鹹豐帝也從“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這句話中得到啟示,授予他四品京堂銜,在曾國藩軍中效力。

俗話說英雄不問出處,為何左宗棠卻對舉人身份耿耿于懷?

此後左宗棠官運亨通,不久任浙江巡撫,遷閩浙總督,又調陝甘總督,與曾國藩、李鴻章,成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頂梁柱。然而,官至極品的左宗棠始終對自己的出身耿耿于懷,一個舉人的頭銜讓他倍感屈辱。

據說,左宗棠擔任陝甘總督期間,對進士出身的屬官很刻薄。尤其是新到任的州縣官,如果在左宗棠面前說自己是哪科的進士,則要受到嚴厲的訓斥,甚至還要給小鞋穿;如果是舉人出身,則笑臉相迎馬上可得實缺。這雖然是野史中的記載,不一定是真事,但也能從側面反映出,左宗棠将未得進士功名一事,視為人生最大憾事。

俗話說英雄不問出處,為何左宗棠卻對舉人身份耿耿于懷?

不過左宗棠最終還是“如願以償”了。同治末年,阿古柏在浩罕汗國的支援下,乘機侵占新疆,并在朝中引發了“塞防海防”之争。光緒元年,慈禧太後下旨以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以平定新疆叛亂,收回失去的領土。

湊巧得很,這一年朝廷要舉行會試。俗話說“英雄不問出處”,但英雄本人似乎卻很在意“出處”。按理左宗棠在平定太平天國、撚軍起義,以及回民起義中,屢立大功,朝廷雖然幾次加官進爵,但就是沒有賞賜一個進士身份。

是以,這次左宗棠是瞧好了時機,數萬精銳已經在前線集結,就等左大帥一聲令下出關殺敵。然而,左宗棠接到任命後,遲遲不動身,原因是什麼呢?左宗棠向朝廷報告說,自己是舉人出身,剛好朝廷舉行會試,我要和天下學子們一起參加會試,考個進士功名也好光宗耀祖。

俗話說英雄不問出處,為何左宗棠卻對舉人身份耿耿于懷?

左宗棠為什麼在這個時候要去參加會試?這也是有原因的,因為此時的他已經是一品大員,可是再想往前一步就很難了,因為按照慣例,隻有進士出身者才能入閣拜相,時候才能以“文”為谥。換言之,要是沒有進士這個頭銜,一切都是白搭。

慈禧也是明白人,知道左宗棠的心思,于是下旨賜給左宗棠一個進士功名,并授予翰林院檢讨,這一下進士、翰林兩個身份都有了,不需要參加會試了,趕緊回前線指揮吧。

“出身”歧視,在清代官場上十分普遍,又豈止是左宗棠呢?就拿各省督撫來說,凡是經過吏部铨選被任命為州縣官的,按例都要先到督撫衙門報到,如果是進士出身,待遇就要好多了,至少督撫還能安排個座,盡快放實缺。要是異途或是舉人出身者,則少不了要坐冷闆凳,甚至話語中還充滿譏諷。

俗話說英雄不問出處,為何左宗棠卻對舉人身份耿耿于懷?

進士、舉人不同出身,如果是放到現在,可以了解為一個部門裡頭,翰林、進士是985、211名校的畢業生,而舉人則是二本或大專畢業生,這種差距自然會讓人覺得心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