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已獲得原作者“學會活得簡單”分發授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抗日戰争,是一場對中華民族造成了深重災難的一場戰争,也是對我們民族造成了深遠影響的一場戰争。在這場我們民族生死存亡的浩劫中,無數先輩抛頭顱、灑熱血為了我們民族的解放事業奉獻了自己生命,進行了不屈的抗争,最終把侵略者趕出國門,诠釋了中華民族英勇血性的一面,這場對我們民族意義深遠的戰争我們民族應永遠銘記。

在整個二戰中,在這場人類對抗法西斯暴行的浩大戰争中,今天的史學家公認,斯大林格勒戰役是東線戰場的轉折點,中途島戰役是太平洋戰争的轉折點,阿拉曼戰役是北非戰場的轉折點。而中國正面戰場的轉折點,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雪峰山戰役。
雪峰山戰役,在日軍的資料中稱為“芷江作戰”,我方則稱為湘西會戰或雪峰山會戰。也是一場中華民族值得紀念的一場勝利會戰。其創造了很多記錄。如其為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發起的最後一場進攻的大型戰役,遭到慘敗後,自此後日軍再無餘力發動大規模進攻。
同時也創造了中國軍隊在面對日軍以來第一次戰損比低于日軍的記錄,此戰中,中國軍隊以21, 000人的傷亡代價,換取了日軍25000多人的傷亡,這在之前的抗戰無數戰役中是從未見過的。此處也可見此時日軍的戰鬥力開始完全走上下坡路,也讓日軍開始面對現實,改變政策,收攏兵力徹底隻進行重要城市的防禦。
同時此戰還是中國軍隊俘虜日軍最多的一次戰役。這次會戰,竟生俘了300多名日本兵。也有一說是447人,這也是在以前戰役中從沒出現過的。戰後王耀武到戰俘營去轉了一圈,據他的回憶說,那些被俘虜的日本兵,很多才隻有十七八歲。在後來長官部知道竟然俘虜這麼多日本士兵後,其中軍官就有42人,連蔣介石都非常詫異。
此戰中還奪得日軍軍旗高達90多面,這也是以前從沒有過的。在任何軍隊中軍旗是軍隊的最高榮譽。在日軍中就這個規定,隻要還剩一個人,就必須死死保住軍旗,熟悉那段曆史的人知道日本士兵的戰鬥素質和戰鬥意志,如果部隊在剩下最後一個人的時候,必定是先燒毀軍旗,然後沖鋒或自殺。此戰中能繳獲這麼多面軍旗,充分證明了我軍攻擊的壓倒性和迅速性。
同時,戰鬥發展到後期,日軍最高指揮官岡村甯次還算比較理智,下令終止此次會戰,各部撤退。當時如果他的指令再晚下幾天,參戰部隊其中的10餘萬日軍就很有可能遭遇全殲的命運。
這些創造的記錄不僅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也是我們民族應該永遠留下的記憶。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次的大勝利,卻是從一場大恥辱開始的。讓我們來看看當時的背景。
1943年,随着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途島戰役、阿拉曼戰役的勝利,二戰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在世界各個戰場迎來了轉折點。11月27日,中、美、英三國的《開羅宣言》在埃及簽訂。盟軍開始進入全面反攻。在太平洋戰場,日軍也節節失利。
然而在中國戰場,卻出現了一個個奇怪現象,由于日軍在太平洋不斷受到美軍的壓制,海上交通不斷受到威脅。日本本部希望確定陸地交通線的連接配接,同時消滅中國機場對日本占領區的威脅。是以決定“進行一場縱貫中國大陸南北、接連法屬印度支那的大規模野戰”。這于是就有了那場著名的豫湘桂大會戰,同時悲哀的是也引發了那場被蔣介石視為奇恥大辱的國軍千裡大潰敗。
當時正面戰場境況慘不忍睹,國民黨軍隊基本是一觸即潰,連連喪師失地,日軍如入無人之境。這場大會戰從3月開始,到12月結束,曆時10個月。日軍投入50萬軍隊,中國最終損失50萬軍隊、大片國土和可以裝備40個師的武器。這場大敗的原因,主要是國軍進階将領消極抗戰、企圖儲存實力以及軍隊腐敗,軍紀渙散。也正是在這次會戰中,群眾對國軍抗日失去了信心,竟在河南發生了群眾包圍國軍繳械的奇聞。
當時的74軍軍長王耀武已經升任第24集團軍司令長官,手下有73軍、74軍與100軍。74軍軍長由100軍軍長施中誠回來接任,李天霞調到100軍升任軍長。王耀武從監獄裡撈出常德會戰中以逃跑罪名而入獄的餘程萬,接替了李天霞的74軍副軍長位置。
在57師師長餘程萬入獄期間,副師長李琰已經接任57師師長。當時邱維達也從陸軍大學畢業後,傳回部隊,出任王耀武集團軍的參謀長。到5月,張靈甫也升任副軍長,副師長蔡仁傑接任58師師長。這時,58師臨時配屬100軍李天霞,8月歸還74軍建制。
在豫湘桂大會戰中,王耀武以第24集團軍總司令的身份,率領74軍施中誠、100軍李天霞、73軍彭位仁、79軍王甲本參加了其中的長衡會戰,從5月底開戰,曆時共達三周。
在長衡會戰中最著名的戰役,就是第27集團軍副總司令李玉堂麾下的第10軍方先覺部,苦苦堅守衡陽城40多天,将士傷亡殆盡,彈盡糧絕。在這四十多天裡,國軍外圍部隊解圍消極,其中就包括74軍,隻有李天霞的100軍、王甲本的79軍及62軍攻到了衡陽附近。
到了8月8日,100軍終于攻到五裡亭,站在山頭已經看得到衡陽城内的房屋,但為時已晚,方先覺為保全傷兵,已經絕望地率領無力抵抗的官兵投降日軍,李天霞為此隻好撤兵。而此時,張靈甫率領的74軍還遠在20裡外的雞窩山。為此,之前抗戰中一直表現優異的國軍王牌部隊74軍為此備受诟病。
長衡會戰作戰圖
戰後,由于救援不力,74軍的将領受到了各界的批評,并受到最高層的指責和下令調查。但後來,由于方先覺悄悄逃回到重慶,還被獲授予一枚青天白日勳章,出于政治的需要,加上正是用人之際,國民黨高層對74軍此戰救援不力的調查也最後不了了之。
然而這場大潰敗,在當時的國際大背景中,給中國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和後果是嚴重的。蔣介石戰後就曾評價中國軍人的榮譽完全是“掃地以盡”。“外國人已經不把我們軍隊當作一個軍隊,不把我們軍人當作一個軍人!是我們自己招緻了這種恥辱。”
更為嚴重的是,在國際上的造成的影響和國家利益的損失。
其一,使中國戰場在美國的太平洋作戰計劃中喪失了原有的戰略價值,美國不再支援中國收回香港主權。
其二。為英國首相丘吉爾刻意貶低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鬥争中的地位提供了口實,當時英國駐華大使就明确表示不承認中國的大國地位。
其三,導緻外蒙古獨立,雅爾塔會議上英美蘇三個大國達成秘密協定,出賣了很多中國利益,其中就包括允許中國的領土外蒙古在蘇聯保護下獨立。
在當時侵華日軍已經日暮西山,同時美軍空軍還完全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數倍于對方的國軍竟仍然被打得如此狼狽,喪師數十萬,失地千裡。以緻讓美軍中部分人甚至判斷如果繼續蔣介石上司,日軍可能對中國會長期占領。
為此,因為此次會戰的慘敗,使得羅斯福對蔣介石極度不滿,甚至一度要求讓他将中國戰區的指揮權交給美國人史迪威,引發了雙方之間無數沖突。當然,所謂弱國無外交,造成這些嚴重後果的原因固然有美英等國的大國強權政治因素,但根本直接原因還是由于國民黨軍自己的不争氣。
而長衡會戰作為這次大會戰的一部分,又稱第四次長沙會戰,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作為參加此次會戰的王牌主力74軍表現确實讓人不滿意,先是在湘鄉以北74軍被日軍40師團擊退,湘鄉被占領,其後在增援衡陽的金蘭寺戰鬥中,面對200多人的守軍,兩個師的兵力,并且有美軍空軍支援的條件下,竟攻打了數天才完全占領,延誤了增援程序。
随後又被日軍阻擊于離衡陽僅僅十公裡的雞窩山不得前進。最終方先覺最後一點抵抗力量徹底消耗殆盡,為了保全部下的幾千傷兵隻好投降,58師師長張靈甫事後就曾非常惋惜地感歎:“如果早趕到兩日......!”。
可惜曆史不能假設,長衡會戰我們不能否74軍依然打得英勇頑強,但救援延遲确實也是闆上釘釘的事實,而最終導緻衡陽的陷落,最後最終也導緻了整個長衡會戰的失敗。
但在戰後的總結中,老蔣不知道是出于政治需要,還是為了鼓勵74軍士氣,王耀武本人還是受到了表揚。74軍58師師長張靈甫也榮獲寶鼎勳章和忠勤勳章。雖然如此,但74軍軍長施中誠還是受到了嚴厲批評,面對社會各界的紛紛指責和質疑,一直号稱“抗戰鐵軍”的74軍内心滋味可想而知,上下一直憋足了一口氣。
時間來到1945年,這支部隊終于迎來了為自己正名的機會。
進入1945年後,軸心國失敗的命運已不可逆轉。意大利向同盟國投降;蘇、美、英軍隊從東、西、南方攻入德國本土,柏林的陷落指日可待。
到了4月1日,美軍在琉球群島登陸,日軍内防線被突破。4月7日,在沖繩島附近,美軍讓日本号稱“帝國寵兒”的世界最大的戰列艦“大和”号葬身海底,自此,日本最後一點海軍力量也徹底消失。
同時,中國遠征軍也打通了滇緬公路,援助物資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國軍裝備得以更新,戰鬥力增強,也正在積極準備着反攻。但日本人不甘心失敗,仍在拼死做最後的頑抗,日軍大學營在此期間制定了一個作戰計劃。
芷江機場
這個計劃名字叫做:芷江作戰。目的是占領當時對侵華日軍威脅極大的芷江機場。在豫湘桂大會戰中,日軍幾乎摧毀了所有的對後方有威脅的中國機場,但還是留下了一個芷江機場。
從當地起飛的轟炸機不但沉重地打擊了華北的日軍戰略目标,也直接威脅着台灣一帶的日軍重要戰略設施,甚至還威脅到日本本土。日軍認為,在未來的防禦作戰中,從芷江機場起飛的中美空軍對于其是最大的威脅。同時,摧毀這個機場也有利于保持粵漢鐵路的暢通。假如成功,不但可以振奮軍心提高士氣,增強防衛力量;還可以獲得一些本錢協調與蘇聯的關系,挽救其覆亡的國運。
但當時,由于豫湘桂作戰的勝利,日軍占領了大片中國國土,兵力更加分散,更加吃緊。同時,由于太平洋戰争的節節失利,大量精銳被抽調到太平洋各個島嶼,留在中國的軍隊戰鬥力已經大不如前。
是以,這其實就是在極為不利的形勢之下被迫發動的一次賭博式的進攻。一次溺水前的最後掙紮,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湖南日軍發動了在中國戰場的最後一次進攻作戰:雪峰山會戰爆發。
在這個期間,我們再來看看中國軍隊方面。
王耀武在這段時間的空隙間,對部隊進行了近一年的大力整訓,其間還成立了集團軍将校班。對于有前途的軍官,專門送到軍校教育訓練,其中行伍軍官送黃埔軍校二分校或高教班進修,參謀軍官送西南參謀班,軍需人員則送軍需學校,并選送進階将校到印度戰術學校受訓。
縱觀此時的整個24集團軍,上下一心,訓練嚴格,軍紀嚴明,部隊上下面貌更是煥然一新,無論從戰鬥意志還是戰鬥力上已經是一隻絕對的虎贲之師。也就是在這一年,蔣介石欽定第74軍為模範軍,要求全軍對74軍的戰術戰法進行推廣。
同時,在1944年冬,美國決定援助國軍25個師的美械裝備。其中74軍作為主力得到了全部補充。同時,同盟國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部成立,何應欽出任總司令,下轄一共四個方面軍。第24集團軍被擴編為第4方面軍,另一隻王牌部隊胡鍊的18軍也調歸4方面軍。整個74軍團以上的機關均配有美軍顧問,進行溝通聯系和裝備調整。
王耀武出任了第4方面軍司令長官。其他三個方面軍司令長官分别是:第1方面軍盧漢,第2方面軍張發奎,第3方面軍湯恩伯。
1945年3月,在王耀武的幫助下下,張靈甫被送到陸軍大學将官班甲級第二期學習,為期三個月,遺憾地錯過了這場會戰。這次會戰是八年抗戰期間中國正面戰場的最後一次大會戰,這也是王耀武唯一獨立指揮的一次戰役,在這次會戰中,國軍取得了少有的完勝。王耀武也是以聲名大震。
1945年4月,日軍6個師團20萬人大舉進犯湘西,企圖打通湘黔重要門戶,挑起了這場會戰。4月13日夜,日軍第20軍司令官坂西一良中将指揮部隊分三路西犯。而王耀武第4方面軍作為主力,在雪峰山地區正式與敵人遭遇。
當時作戰方案是參謀長邱維達拟定的,王耀武認可後,報何應欽準許執行。中方的作戰方案是這樣部署的:74軍施中誠負責武崗到安江地區,100軍李天霞負責隆回地區,73軍韓浚負責新化地區,94軍牟庭芳駐守洪江,18軍胡琏控制安江、黔陽地區。
在緬甸戰場讓日軍聞風喪膽的新6軍則作為機動部隊,從印緬戰場空運回國,劃歸王耀武指揮,作為戰略預備隊。
當時的王耀武麾下,除了李天霞100軍之外,其他5個軍已全部換裝成美式裝備,共有15萬兵力,實力其實已經遠在日軍之上,再加上已經占有的絕對空中優勢,可以說中方完全是已經全面占優。當時王耀武把司令部一分為二,自己坐鎮安江指揮大局,并由邱維達在辰溪設立了一個前進指揮所,指揮左翼部隊并與第6戰區王敬久兵團聯系。
王耀武
戰役第一階段作戰,王耀武采用的是防禦戰略,各軍堅守既設陣地,日軍屢次試圖突破,均被粉碎。而當時的74軍和100軍接到的任務就是最艱難的正面阻擊戰。讓我們來看看戰役中74軍的表現。
4月12日,日軍34師團開始進攻新甯,日軍在坦克和近百門火炮的配合下從三面發起強攻,駐守新甯的僅有74軍58師一個營,戰況慘烈,激戰下來,這個幾百人的營竟然生生抵擋住了34師團數千主力的三天強攻。
而在武岡防禦戰中,58師另一部也是極為頑強,氣勢洶洶的日軍在付出了慘重代價後,隻突破了城外的簡易防線。而最後一道防線武岡城牆極為堅固,是特意用糯米和三合土混合建成的,日軍重炮打上去都根本無法将其摧毀。同時58師的防禦火力也極為完備和兇猛。
在連番的挫敗之下,日軍進攻已經近乎瘋狂,運用武士道精神和人海戰術拼死突進,甚至還用最原始的攻城辦法架木梯往上爬,中國守軍則采用美式噴火器對付,無數木梯被燒斷,大量日軍冒着火球從梯子上跌落,同時城牆上守軍大量使用湯姆遜沖鋒槍對城下密集的日軍猛烈掃射,城下日軍一片片倒下,屍體堆積如山,場面極度慘烈。
激戰幾天,在58師官兵頑強的戰鬥意志下,日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卻連武岡的城頭也沒能登上。随後在44師一部的增援下,58師開城夾擊,攻城日軍被打得潰不成軍,全軍潰敗到綏甯一線。極大地提振了中國軍隊的軍威和士氣。
在日軍進攻高沙市和山門鎮的戰鬥中,74軍的57師也和日軍激戰四天,日軍未建寸功,4月25日,日軍116師團主力趕到後繼續發動猛攻,但57師卻與對方打了個旗鼓相當,日軍始終未能前進一步。
熟悉抗戰曆史的朋友知道,日軍一個師團的人員編制相當于國軍一個軍,在以往的戰例中,日軍的一個聯隊戰鬥力就相當于國軍的一個師的戰鬥力,并且還是保守估計,實際作戰力可能還要遠高出不少。在以往的戰例中,日軍一個大隊擊潰國軍一個師的戰例比比皆是。
前面說過,在上面的長衡會戰中,74軍就曾被日軍40師團擊退。而這次,74軍一個未滿員的師竟然擋住了日軍一個師團的進攻,并且還讓戰事陷于膠着。除了有裝備上的因素外,74軍部隊戰鬥力的提高我們也可見其迅速程度。
對于這點,我們還可以從日軍戰後的戰史中來看看,對于此次戰役,日軍的描述是:“中國軍隊鬥志旺盛,全美械裝備火力極為強大,彈藥豐富,自動武器極多,陣地建構也很巧妙,我軍即使占領一處陣地也會遭受四周火力的打擊。”從這些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74軍的戰鬥力從量到質的根本變化。
在第一階段的防禦作戰中,中國軍隊大獲成功。戰局發展到這個時候,日軍各路進攻均遭到頑強阻擊,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但很多部隊隻前進了不到幾十裡,而突入最快、最深的一支日軍部隊109聯隊的6000多人已經被中國軍隊團團包圍。
而4方面軍和27集團軍隻投入了一線的幾個軍,就已經堅守住要地和重創日軍,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并且此刻還有大量預備隊如新六軍等主力還沒有使用。
自此,反攻的條件已經成熟,4月24日,王耀武召集軍事會議,何應欽和美軍作戰司令麥克魯也趕到王耀武指揮所,開始确定第二階段作戰方針和作戰計劃。
當時參謀長邱維達提出的作戰方案是:“以—個加強軍的兵力迅速從左翼迂回包圍敵人,從辰溪、溆浦插入敵之側背再向南進出,配合第一線兵團截斷湘黔公路後,圍殲包圍敵人”。
今天的雪峰山戰場舊址
對于這個方案,在場的廖耀湘表示了反對,他認為“将美械裝備部隊放到大山裡的小道上去,等于浪費自己的優勢。”其提出的方案是:正面進攻,利用優勢從中央突破,将日軍全面壓縮到資水以西地區,然後予以殲滅。
兩個方案都有道理,争論一直持續到深夜,最後在何應欽的拍闆下,确定采用邱維達的方案,并指令由胡琏的18軍負責切斷湘黔公路。胡琏也不負使命,圓滿完成任務,完全切斷和封鎖了湘黔公路。就這樣,深入雪峰山區的20萬日軍全部陷入危險之中。
到了5月1日,王耀武第4方面軍展開全面反擊,日軍被迫于3日開始由攻勢作戰轉為守勢作戰。日軍指揮官坂西一良中将眼見形勢不利,于5月4日下達了撤退指令。同一天,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也下達了轉移攻擊方向的指令。
在此指令下,王耀武決定5月8日拂曉全面轉移攻勢,将決戰重點置于兩翼,希望把日軍壓迫在雪峰山東麓,圍而殲之。中國軍隊開始全面反攻,在數年來的國仇家恨之下,中國軍人個個争先、奮勇出擊。最終日軍方面一個旅團和四個聯隊被全殲,一個師團被重創。
6月1日,留在最後的日軍47師團後撤完畢,至此日軍全部退回會戰之前的地點,長達五十多個晝夜的雪峰山會戰結束。這場會戰的勝利,是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少有的一次完勝日軍的戰役。
這次會戰的勝利,徹底蕩盡了豫湘桂大潰敗遺留下的陰霾,為中國挽回了一定的國際影響,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民族自豪感。戰役結束後,國軍中數十人獲得盟軍授予的各種勳章,其中以何應欽、王耀武、邱維達所獲得的勳章等級最高。74軍和57師并還各獲一面當時的最高榮譽旗“飛虎旗”。
會戰中繳獲的日軍武器
當然,此戰中各參戰部隊很多,光國軍中五大主力就有74軍、18軍和新6軍三個參加。個個都是功不可沒,但客觀地說,功勞最大的還是74軍,從戰役開始的頑強阻擊到最後的追殲敵人,全程連續作戰一個半月。是犧牲和付出最大的部隊。
在圍殲109聯隊的過程中,中國軍隊的戰術也可圈可點,摒棄了以前的人海沖擊戰術,首先是以重炮轟擊,之後步兵再發動沖鋒,遭遇日軍抵抗立即停止進攻,再使用迫擊炮和火箭筒等武器進行精确打擊。在這樣的戰術下,我方損失急劇降低,随着日軍大量有生力量的不斷被消滅。109聯隊很快招架不住,僅僅用了一天時間,該王牌聯隊就被徹底擊潰,被消滅于龍潭。
在這個過程中,日軍還發生過一件奇聞,109聯隊眼見走投無路,甚至還派出一個翻譯來提出希望投降。這在整個日軍的軍史上都是罕見的。但是更令人解氣的是我方竟沒有接受。最後109聯隊長寺泷保三郎和他的整個聯隊全部葬身于此地。
曾看到過一個資料,戰役結束後,被俘的日軍說:74軍的部隊非常兇悍,進攻中的勇悍不說,士兵脾氣也非常暴躁,在陣地上看見投降的日軍,一上來就先是幾個耳光,打得日本兵眼冒金星,回到駐地後還經常拳打腳踢,有的還用槍托打,而打人打得最厲害的就是74軍的58師。
而58師也是此戰傷亡最大的部隊,對于這些行為我們能夠了解,雖然違反了紀律,但有的時候部隊确實需要這種虎狼之氣,是以往往在軍隊中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打架一般不怎麼管,其目的就是為了培養軍人的這種悍勇血性的一面。看過《亮劍》的朋友估計都很熟悉,有這種虎狼之氣的部隊往往都極有戰鬥力。
同時,在山河破碎的國仇家恨之下,在親眼目睹無數生死與共的同袍慘死在敵人的槍口與重炮之下,相信換任何人,内心的那種仇恨都是很難抑制住的。是以,我們雖然嘴上不贊同,但我們内心能夠了解。
最後說下此次會戰中對于116師團的逃走這個引發無數争議的話題。
其實早在5月9日,德國投降的消息傳來後,日軍派遣軍總司令岡村甯次就下令終止此次作戰,部隊做好準備撤回原駐地的指令。是以,當時在中國,無論前方還是後方,都開始有人盲目樂觀,認為勝利已經唾手可得。何應欽連向重慶報捷,重慶大街小巷都出現了“慶祝湘西大捷”的智語。
但其實當時前方的戰事,仍在激烈進行。但國民黨高層有人等不及了。因為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将于5月5日至21日召開,希望何應欽在會上作一個湘西大捷的報告。于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胡琏手下的11師師長楊伯濤接到指令,在石下江放開一個幾百米的口子,放日軍116師團逃走。這為戰役的完勝,留下了巨大的遺憾。
還看到一個資料,據說多年後,在戰犯關押所功德林,楊伯濤見到王耀武後,還心有餘氣。據說當時有這樣的對話:
楊伯濤:“你是日本人的功臣,你是中國人的罪人!”王耀武回答道:“是的,我是奉老頭子的指令,你是奉了我的指令,是以老頭子有責任,我也有責任......”
楊伯濤最後歎息道:“最後的口子還是我開的。我們都是曆史的罪人!”
而也正是在這屆國民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王耀武被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登上了政治高位,年僅40歲。
如果真有這件事情,楊伯濤作為軍人,是不敢抗命的。這個我們能夠了解。但記載也有一個軍人對此事表現了铮铮骨氣,對這個指令抗命了,那就是參謀長邱維達。據說在後來邱維達的回憶錄中對此事有過記錄。
當時因邱維達在前進指揮所,負責左翼部隊指揮,其中就包括第18軍在内。回憶錄中說王耀武、何應欽都為此事給邱維達打過電話,王耀武說的是:“.....研究一下,如何早日結束這場戰争,在洞口公路附近放開個口子就行了。”而何應欽則說的是:“軍事要配合政治”。
當時邱維達堅決反對,最後在壓力下,他的回答是:“如果你們真要這樣幹,我作為參謀長,我不能執行,利害影響過于重大,我不會同意,你們一定要這麼做的話就自己給下面的部隊打電話吧。”
何應欽在湘西會戰勝利後的祝捷大會上
對于這個争議,個人倒是覺得很難令人相信,因為即使重慶開會,也不必開個"口子"放跑日軍一個師團吧。此事如果敗露豈不是将招緻軒然大波,引發嚴重的政治後果,相信老蔣也不敢承擔其嚴重性,并且殲滅不是更能起到更好的政治宣傳效果嗎?晚幾天也影響不了什麼。
同時116師團4月底在龍潭就已經被打得所剩無幾了,他們也是此戰中損失最慘重的部隊,如果真的被包圍的話殲滅難度應該不大,同時以胡琏的性格來看,極為謹慎,思慮嚴密,如此大的政治風險,他也不可能,也絕對不敢發這個“善心”。
另外,從上面的資料看,是王耀武直接指令楊伯濤的,但18軍屬于陳誠的部隊,是臨時撥給王耀武指揮的,國軍中派系複雜,以王耀武這麼八面玲珑的一個人,并且楊伯濤隻直接聽令于胡琏,他是不可能能繞過胡琏直接向楊伯濤下這種荒唐指令的。
是以這個"據說"确實很多令人撲朔迷離的地方,但曆史過去了這麼多年,塵煙已定,我們恐怕是永遠無法得知真相了。不過個人倒甯願相信116師團是在47師團接應下逃出生天的事實。
不過無論如何,這次會戰的表現讓74軍徹底從當年的大潰敗陰霾中走了出來,這支知恥而後勇的部隊再次為自己正名。也再次證明了自己不愧是名副其實的“抗日鐵軍”,自此傲視諸軍,成為國民黨軍隊中五大主力之首。兩個月後,8月15日,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74軍被空運到首都南京受降,給予了最高榮譽,無數74軍将士為這個偉大的時刻激動得熱淚盈眶,自此74軍守備南京,也被稱為“禦林軍”。
歲月靜靜地流淌,一晃八十多年已經過去,回首往昔、心潮澎湃、撫案不已。在這場民族的生死存亡的艱難歲月中,我們民族為此付出了太多太多,也犧牲了太多太多,在這場血與火的曆煉中,中華民族也再次用鮮血證明了自己堅強的脊梁。這是一段中華民族遭受了深重災難的曆史,但也是一段诠釋了中華民族不屈之魂的偉大曆史。
曆史大潮浩瀚奔流,滾滾而去。今天,作為後世的我們,應該忘記當年的那些紛争,我們更應該記住的是,他們永遠是我們民族的先人,在這場民族生死的慘烈搏殺中,正是這些先人用自己鮮血與生命而為我們這些後世子孫保住了我們的生存空間,保住了我們這片土地。
湖南省溆浦縣龍潭鎮弓形山的抗日陣亡戰士陵園
時隔多年,祖國處處青山中那些埋着的忠魂。冥冥中,他們依然仿佛正在用深沉、複雜的目光靜靜地注視着我們,仿佛還在時時提醒着我們對于這段沉重曆史的不要遺忘,而對于他們,我們也一樣,永遠不該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