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乎明清興亡的第一場戰役:薩爾浒之戰

關乎明清興亡的第一場戰役:薩爾浒之戰

14世紀以後,東北亞形成了以明朝為中心,内有蒙古、女真,外有北韓的宗藩體系。至17世紀初,建州女真部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開始挑戰明朝的權威,對明朝的安全和宗藩體系形成威脅。

明朝的軍事實力一定程度上受到壬辰禦倭戰争的影響,有所消耗,為了打破困局,明朝采取拉攏北韓和漠南蒙古的措施來抵禦後金的威脅。明朝采取措施的第一步便是聯合屬國北韓,向後金宣戰,打算以明鮮聯軍一舉剿滅後金,這就是關乎明清興亡的第一場戰役——薩爾浒之戰。

關乎明清興亡的第一場戰役:薩爾浒之戰

明朝要求屬國北韓出兵助戰,一方面是出于軍事上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是政治上的目的。明朝欲通過聯合北韓對後金形成政治上的孤立和軍事上的打擊,予一舉消滅後金勢力。

軍事上的考慮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2月,北韓國王光海君收到明朝要求北韓出兵助戰的敕谕:

“惟爾北韓國王,恪守箕封,祗供藩職;憤茲醜類······申嚴紀律,聽經略相機調遣,克日進征,務成犄角之形。”

關乎明清興亡的第一場戰役:薩爾浒之戰

在敕谕中,神宗皇帝褒獎了北韓一直以來盡職恪守,命北韓準備兵馬,派遣間諜偵探後金情況,購買火器煙硝。并表明知道北韓的難處,将補給北韓軍費,用于購買馬匹和煙硝。

叮囑務必北韓整束軍隊,聽候調遣,配合明軍作戰,對後金形成犄角之勢。收到征兵敕谕後,北韓王廷展開了激烈的争論。以李爾瞻為代表的臣僚主張出兵助明。

“但念中國有難,諸侯入援,此《春秋》大義,藩守職分;況本國再造,得至今日,秋毫帝力,未知何報。”

關乎明清興亡的第一場戰役:薩爾浒之戰

李爾瞻認為發兵勤王乃是藩守職分,并且理應報答神宗皇帝再造藩邦之恩。受光海君支援的一派,以任兖、尹晖為代表的臣僚主張拒絕出兵。

“第念我國,本無兵之國也,一朝,驅近農民,遠赴他邦,雖從天朝指揮,為之進退,而其龌龊無形,有不可言也。”

任兖、尹晖一派認為北韓無可發之兵,應拒絕出兵,明哲保身,以避免自身陷入尴尬境地。最終,光海君迫于明廷和“親明派”大臣的壓力,出兵配合明軍作戰。但光海君背地裡卻一邊授意姜弘立相機而動,一邊暗通後金,望其諒解北韓出兵是不得已之舉。

關乎明清興亡的第一場戰役:薩爾浒之戰

明朝合兵二十萬,兵分四路進發,打算直接攻取後金都城赫圖阿拉,一舉剿滅後金。北韓姜弘率領的一萬三千餘名北韓士兵,被編入劉綎所領的右翼南路軍,計五萬餘人。後金先後大敗杜松所領的左翼中路、馬林所領的左翼北路和劉綎所領的右翼南路。

對于明軍的傷亡情況,明清史料中有如下記載:“我兵之敗死者、乘閑以逃冒死者相半,十二萬人盡矣。”

關乎明清興亡的第一場戰役:薩爾浒之戰

據明朝史料記載,明軍陣亡的士兵和陣逃的士兵累計起來達十二萬之餘。關于明軍的傷亡,後金的史料中也有同樣的記載,明軍的慘敗之狀可想而知。北韓将領姜弘立知明軍敗局已定,遂倒掩旌旗,向後金軍投降。

“(北韓軍)遂倒掩旌旗,遣通事執旗來曰······并相從兵丁而已,吾即獻之。”

姜弘立遣通事前往後金軍營,表明北韓出兵并非出自北韓的本來意願,而是為報昔日明朝幫助北韓抗擊倭寇的恩情,如今明朝征兵北韓不敢不來。接着表示,如果後金願意寬宥北韓軍,姜弘立願意率北韓士兵投降,并交出明朝士兵。

關乎明清興亡的第一場戰役:薩爾浒之戰

薩爾浒之戰是後金挑戰宗主國明朝權威的開始,明朝的戰敗加速了傳統東北亞秩序的瓦解。明朝在薩爾浒之戰大傷元氣,再沒有能力組織如此浩大的軍隊進攻清朝(後金),在之後的明清戰争中由進攻轉為防守。

明朝認識到後金已不再是曾經那個弱小的“邊夷小族”,消滅後金并非輕而易舉可以完成的,是以渴望得到周邊藩屬的配合來應對後金的威脅。

政治上的考慮

明朝将目光投放在北韓和漠南蒙古身上,聯合北韓與蒙古來制衡後金是明朝采取的第二步措施,這是明朝慣用的“以夷制夷”方略。

關乎明清興亡的第一場戰役:薩爾浒之戰

明朝需要屬邦的配合來應對後金的威脅,而北韓與後金接壤,若與明朝配合可對後金形成夾攻之勢,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而明朝對北韓不戰而降一事表現出極為寬容的處理态度。

薩爾浒之戰後,萬曆皇帝非但沒有責怪北韓不戰而降,反而派敕使帶敕書和賞銀萬兩入北韓王京。

據《北韓王朝實錄》記載:

“朕撫有萬邦,綏玆屬國,既安危之相倚······勉圖後效,毋棄前功,雪恥除兇,務期殄滅。”

關乎明清興亡的第一場戰役:薩爾浒之戰

神宗皇帝在給光海君的敕谕中表明,明朝與北韓安危相倚,當休戚與共聯手殲滅後金。接着表揚了北韓正搠兵馬,出兵薩爾浒之戰的勤王義舉,随後說明薩爾浒之戰的失敗是由于名将的失算。

明朝與後金的關系已成騎虎之勢,北韓當出兵與明軍互成犄角牽制後金,挑選精銳部隊,沿江分布,在險要處屯兵,根據具體情況戰鬥或鎮守,一則壯大明朝聲勢,二則戍守北韓邊境。明朝鼓勵北韓不要盡棄前功,希望北韓配合明朝殲滅後金一雪前恥。

關乎明清興亡的第一場戰役:薩爾浒之戰

經過薩爾浒之戰,北韓損失千名以上的炮手和千柄以上的鳥铳,不願再次出兵。備邊司建議婉拒明朝的征兵,以免引起明朝的懷疑。

北韓回複明朝:

“我國新敗,兵力寡弱,江邊一帶,方有朝夕被兵之患······如有可乘之機,則敢不相勢掎角。”

北韓以“本國兵力寡弱,江邊防守空虛”為由拒絕明朝,表示北韓願意沿江邊戍守,聲援明朝。北韓的态度引起了明朝部分大臣的懷疑和憂慮。據北韓千秋使李弘冑、聖節使南撥馳啟,明朝左春坊左贊善兼翰林院檢讨徐光啟上疏神宗皇帝,建議“派遣使臣,監護北韓”。

關乎明清興亡的第一場戰役:薩爾浒之戰

在《北韓王朝實錄》中有如下記載:

“北韓則師徒喪敗,魄悸魂搖·····譬之奕碁,雖布閑着,實得外執,必勝之術也。”

徐光啟認為北韓敗師于薩爾浒之戰後,後金對其恐吓拉攏,而北韓給後金的回書言辭謙遜,二者聯絡頻繁,唯恐北韓有與後金交好之勢。

他一早便意識到北韓在明清(後金)博弈中的重要位置,指出後金如果沒有東方(北韓)之慮,便可安心向西路進犯,聯合屬國北韓是明朝的勝算之計。

關乎明清興亡的第一場戰役:薩爾浒之戰

是以,徐光啟建議派使臣監護北韓,一則可以與北韓商略戎機,二則可以探查北韓是否被誘脅迫,以便及時防範。

雲南道禦史張至發擔心北韓有首尾兩端的行為,上疏神宗皇帝,建議操練水軍,防範于海上。

張至發擔心北韓表面同明朝一起制衡後金而背地裡卻順從後金。如果北韓與後金聯合,後金則可以通過北韓來窺視山東,甚至威脅關内。是以,張至發提議朝廷操練舟師,做好海上防禦。

關乎明清興亡的第一場戰役:薩爾浒之戰

為了抵禦後金,明朝在拉攏北韓的同時還積極拉攏漠南蒙古。明末清初,明朝與後金往來頻繁的主要是漠南蒙古,分為察哈爾、喀爾喀及科爾沁三部落。

結果

薩爾浒之戰後,明朝開始拉攏察哈爾和喀爾喀部首領,試圖借恃蒙古的力量阻止後金繼續西犯。

在後金攻占沈陽、遼陽和廣甯後,明朝在甯遠新設市場,用以同察哈爾、喀爾喀諸部互市,并給予賞賜。據《明熹宗實錄》記載,明朝重金收買蒙古各部首領,天啟二、三年撫賞用銀共三十六萬六千餘兩。

關乎明清興亡的第一場戰役:薩爾浒之戰

重金的利誘,讓原本與後金結盟的喀爾喀諸部背棄了同後金共同伐明的誓言,轉向明朝。明朝對蒙古諸部的收買,對防範後金西犯雖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明朝試圖通過拉攏蒙古來牽制後金的計劃,最終還是随着蒙古諸部的分裂和弱化而破産。

謝謝觀賞,關注我,了解更多精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