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世界
青春世界 精彩無限

泥
狗
社
團
孤山的泥狗會唱歌
記江蘇省靖江市實驗學校【泥狗】社團
靖江市的西北角,有座孤山。金秋時節,漫山紅遍,層林盡染。靖江市實驗學校“泥狗”社團的成員們,在指導老師李娟、陳燕的帶領下,扛着鍬,挎着籃,行進于孤山腳下。他們此行的目的是什麼呢?
孤山一帶流傳着一種古老的民間工藝——泥狗。傳說,泥狗的原型是一隻義犬,古代靖江發生瘟疫時,它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熱中。人們為了紀念這隻義犬,紛紛制作泥狗。這種用黃泥捏出的小狗泥塑,造型古拙,誇張又不失憨态。而泥狗的原料取自孤山東南角的黃泥,這種泥土雜質較少,黏度高,幹而不裂,彎而不斷。
“泥狗”社團的成員們正是為了采泥而來。
“讓孩子們親手挖掘泥土,制作泥狗,感受勞動的快樂,提高動手能力。”李娟老師說。增強孩子們的勞動技能,是泥狗社團成立的初衷之一,而更重要的初心是,讓泥狗這一地方文化“活化石”能夠代代傳承,讓孩子們在文化傳承中培養人文情懷、審美情趣、探究精神、創新能力等。于是,在2017年,“泥狗”社團誕生了。
這才有了“泥狗”社團與孩子們的故事。
隻是因為在廟會上多看了你一眼
對“泥狗”社團的成員們來說,孤山是個從小就熟悉的地方,泥狗更是從小就愛不釋手的小玩具。
“三月三,上孤山。”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孤山鎮的廟會熱熱鬧鬧、人山人海。幾乎全靖江的人都會擁進廟會。這兒更是孩子們玩樂的天堂。
社員王梓樹還記得第一次逛孤山廟會的情形。廟會上的新奇玩意兒讓他眼花缭亂,但最讓他着迷的不是好看的糖人,也不是美味的湯包,而是五顔六色、造型可愛、能發出清脆哨聲的泥狗。
“攤位上的泥狗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它們不僅顔色鮮豔,而且能吹出響聲,真是太好玩了!”王梓樹說。
後來,王梓樹在學校社團簡介中看到“泥狗”社團,驚喜萬分,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它。經過選拔,王梓樹和其他40多名同學一起,成為“泥狗”社團的成員。
王梓樹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親手做出與孤山廟會上一樣好看好玩的泥狗。他期待着。
讓泥狗唱得更響亮
盡管制作泥狗的工序并不複雜,但是每一步都十分考驗耐心。
從孤山采回的黃泥,要剔除沙子,再曬幹、碾細,才能加水、和泥。接下來,還要完成捏頭、捏身體、捏四肢、捏嘴巴、捏耳朵、做眼睛等繁瑣工序。
“老師,我的泥狗吹不響!”
“老師,我的也是!”
社員們都被最具挑戰性的環節——打響難倒了。打響不僅考驗耐心,也考驗技巧。做得好,泥狗能吹出清脆悠揚的哨聲,做得不好,泥狗就“啞”了。
李娟老師和前來幫忙的非遺傳承人錢奶奶,拿起制作哨孔的木棒子為大家一邊示範,一邊講解道:“先在泥狗的鼻子上面打個孔,再在脖子下面打個孔,要使這兩個孔相通,空氣才能夠流通,泥狗才能吹出聲音。”
社員周彥貝起初也沒能做出吹得響的泥狗,但她默默記下老師的講解。放學回到家,她拿出從學校帶回來的黃泥,一遍遍做着泥狗,不斷嘗試打響。終于,在她嘗試了30多次後,泥狗發出了勝利的哨聲!
“我的泥狗終于能吹響了,聲音又脆又響。這件事教會我,凡事都要不斷嘗試,不到最後不放棄。”周彥貝的臉上有春風拂過。
看“我”七十二變
“同學們,泥狗的造型不局限于狗,可以變換成各種動物的造型。”李娟老師啟發社員們。
這下子,大家都拿出看家本領,天馬行空地想象。孔雀、燕子、老虎、金魚、青蛙……各種動物造型的泥狗出現在社員們的巧手上。
社員劉婧陸記得老師講過龍的造型特點:鹿角、蛇身、鷹爪、魚鱗、馬臉。“能不能根據龍的造型做出恐龍呢?”劉婧陸先捏出一個龍的造型,然後讓趴着的龍立起來,又在龍的背上加了立體的刺。于是,一隻活潑潑的“恐龍”誕生了。
社員黃弈橙也有了好點子,他用前幾天買來的彩泥為小燕子做了頂帽子,為小老虎加上了花紋,給小鴨子頭上插了一朵花……
泥狗在社員們的手上有了新面孔,也有了新的生命。
當泥狗走進校園,走入孩子們的生活,或許改變了樣貌,但不變的是質樸憨厚、充滿道義的精神象征。
歡迎大家訂閱《國中生世界》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