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陵在曆史上曾兩度成為王國

明朝兵部員外郎、泰州人劉萬春,晚年歸鄉辟秋實園,在其主撰的《泰州志》中記載“泰州之名自南唐昇元始,先是州之為縣,泰之為海陽、海陵、吳陵也”,他用四個通名勾勒出了整個泰州城兩千多年的曆史軌迹。“海陵”使用頻率最高,與郡、王國、縣組合三個行政區域機關,是當之無愧的境域主體。無論正史,還是方志,對于海陵郡和海陵縣,記之甚詳,但劉宋、蕭齊王朝曾将當時的海陵郡改設為海陵王國,記載很少,也許是因為這兩個王國在曆史上如昙花一現,劉宋時存續了五 年十個月,而蕭齊時僅兩個月。

海陵在曆史上曾兩度成為王國

海陵王國,因海陵王而設。劉休茂(445-461年),字休茂,徐州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宋文帝劉義隆第十四子,母為蔡美人,孝建二年封海陵王;蕭昭文(480年-494年),字季尚,東海蘭陵(今山東省臨沂市)人,蕭齊第四任皇帝蕭赜之孫,文惠太子蕭長懋次子,郁林王蕭昭業異母弟,母為許宮人,延興元年封海陵王。

《宋書》記載了海陵王劉休茂生平,以及蕭惠開、殷琰二人曾任海陵王屬吏,卻沒有提到“海陵王國”。自孝建二年(455)劉休茂受封海陵王,到升明三年(479)劉宋順帝禅位于齊王蕭道成,曆經24 年,再到中興二年(502)蕭齊和帝禅位于梁王蕭衍,共47 年。也就是說,南齊開國之君蕭道成及其臣子,是劉宋時期一些曆史事件的親曆者或見證者,故《南齊書》保留了一些海陵王國屬吏的記載:

蕭景先,南蘭陵蘭陵人,太祖從子也。景先少遭父喪,有至性,太祖嘉之。及從官京邑,常相提攜。解褐為海陵王國上軍将軍,補建陵令,還為新安王國侍郎,桂陽國右常侍。

周顒,字彥倫,汝南安城人。晉左光祿大夫顗七世孫也。祖虎頭,員外常侍。父恂,歸鄉相。顒少為族祖郎所知,解褐海陵國侍郎。益州刺史蕭惠開賞異顒,攜入蜀,為厲鋒将軍,帶肥鄉、成都二縣令。

上述列傳所及“海陵王國上軍将軍”、“海陵國侍郎”的屬吏名稱,與《宋書》中記載職官制度的卷四十“百官下”一緻。所謂建置區劃,即畫野分疆、設官置守、王國職官的設定,可以說是“海陵王國”存在的重要證據。至于蕭齊王朝的海陵王國,僅存在兩個月,甚至海陵王蕭昭文有可能還未“之國”,就被蕭鸾殺了。

海陵在曆史上曾兩度成為王國

海陵王國是漢晉以來“郡國并行制”延續、發展的産物,郡與王國同為統縣政區,但與前朝又有所差異。海陵王國與海陵縣是并存、互不隸屬、不同層級的兩個行政區域機關,海陵王國為統縣政區,海陵縣系當時廣陵郡的一個屬縣。至于海陵王國的前身海陵郡,其屬縣是否由海陵縣地析置,則無從查考。

作為一個統縣行政建置機關,劉宋“海陵王國”必然有其屬縣。《宋書》未曾記載海陵王國,隻能根據王國的前身,也就是海陵郡的屬縣情況進行推定。劉宋時期,海陵郡所領六縣中,建陵、臨江、如臯、甯海、蒲濤五縣系東晉安帝時設立,毫無疑問是海陵王國的屬縣,明帝泰豫元年(472),因海陵王國早已于孝武帝大明五年(461)被廢除,故臨澤縣不在海陵王國境域之内。

随着朝代鼎革以及建置調整,海陵王國(郡)的屬縣與海陵縣的關系日益密切。據《江蘇建置志》記載,蕭梁天監年間,海陵郡移治海陵縣;蕭梁末年,侯景之亂後海陵郡地入北齊。陳太建五年 (573),侍中、鎮前将軍吳明徹率軍北伐,收複包括海陵郡在内的淮南失地;北周大象元年(579),海陵郡入周,廢蒲濤、臨江、海安三縣,海陵郡僅領海陵、建陵、如臯、甯海、臨澤五縣。

隋開皇三年(583),廢海陵郡,建陵縣并入海陵縣,臨澤縣并入高郵縣。随着甯海縣廢入海陵縣,原先東晉南朝海陵王國(郡)的大部分屬縣融入了海陵縣。南唐昪元元年(937),海陵縣升格泰州,下轄海陵、興化、鹽城三縣,後分海陵縣南境設定泰興縣,東境設定靜海制置院,又析海陵縣如臯場設定如臯縣。

海陵在曆史上曾兩度成為王國

海陵王國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發展史上的特例之一,是泰州建置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并主旋律中的一首插曲。雖“海陵王國”存在短暫,但也承載了一段曆史記憶,反映了泰州城市起源演變的過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