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海陵在历史上曾两度成为王国

明朝兵部员外郎、泰州人刘万春,晚年归乡辟秋实园,在其主撰的《泰州志》中记载“泰州之名自南唐昇元始,先是州之为县,泰之为海阳、海陵、吴陵也”,他用四个通名勾勒出了整个泰州城两千多年的历史轨迹。“海陵”使用频率最高,与郡、王国、县组合三个行政区域单位,是当之无愧的境域主体。无论正史,还是方志,对于海陵郡和海陵县,记之甚详,但刘宋、萧齐王朝曾将当时的海陵郡改设为海陵王国,记载很少,也许是因为这两个王国在历史上如昙花一现,刘宋时存续了五 年十个月,而萧齐时仅两个月。

海陵在历史上曾两度成为王国

海陵王国,因海陵王而设。刘休茂(445-461年),字休茂,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宋文帝刘义隆第十四子,母为蔡美人,孝建二年封海陵王;萧昭文(480年-494年),字季尚,东海兰陵(今山东省临沂市)人,萧齐第四任皇帝萧赜之孙,文惠太子萧长懋次子,郁林王萧昭业异母弟,母为许宫人,延兴元年封海陵王。

《宋书》记载了海陵王刘休茂生平,以及萧惠开、殷琰二人曾任海陵王属吏,却没有提到“海陵王国”。自孝建二年(455)刘休茂受封海陵王,到升明三年(479)刘宋顺帝禅位于齐王萧道成,历经24 年,再到中兴二年(502)萧齐和帝禅位于梁王萧衍,共47 年。也就是说,南齐开国之君萧道成及其臣子,是刘宋时期一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见证者,故《南齐书》保留了一些海陵王国属吏的记载:

萧景先,南兰陵兰陵人,太祖从子也。景先少遭父丧,有至性,太祖嘉之。及从官京邑,常相提携。解褐为海陵王国上军将军,补建陵令,还为新安王国侍郎,桂阳国右常侍。

周顒,字彦伦,汝南安城人。晋左光禄大夫顗七世孙也。祖虎头,员外常侍。父恂,归乡相。顒少为族祖郎所知,解褐海陵国侍郎。益州刺史萧惠开赏异顒,携入蜀,为厉锋将军,带肥乡、成都二县令。

上述列传所及“海陵王国上军将军”、“海陵国侍郎”的属吏名称,与《宋书》中记载职官制度的卷四十“百官下”一致。所谓建置区划,即画野分疆、设官置守、王国职官的设置,可以说是“海陵王国”存在的重要证据。至于萧齐王朝的海陵王国,仅存在两个月,甚至海陵王萧昭文有可能还未“之国”,就被萧鸾杀了。

海陵在历史上曾两度成为王国

海陵王国是汉晋以来“郡国并行制”延续、发展的产物,郡与王国同为统县政区,但与前朝又有所差异。海陵王国与海陵县是并存、互不隶属、不同层级的两个行政区域单位,海陵王国为统县政区,海陵县系当时广陵郡的一个属县。至于海陵王国的前身海陵郡,其属县是否由海陵县地析置,则无从查考。

作为一个统县行政建置单位,刘宋“海陵王国”必然有其属县。《宋书》未曾记载海陵王国,只能根据王国的前身,也就是海陵郡的属县情况进行推定。刘宋时期,海陵郡所领六县中,建陵、临江、如皋、宁海、蒲涛五县系东晋安帝时设立,毫无疑问是海陵王国的属县,明帝泰豫元年(472),因海陵王国早已于孝武帝大明五年(461)被废除,故临泽县不在海陵王国境域之内。

随着朝代鼎革以及建置调整,海陵王国(郡)的属县与海陵县的关系日益密切。据《江苏建置志》记载,萧梁天监年间,海陵郡移治海陵县;萧梁末年,侯景之乱后海陵郡地入北齐。陈太建五年 (573),侍中、镇前将军吴明彻率军北伐,收复包括海陵郡在内的淮南失地;北周大象元年(579),海陵郡入周,废蒲涛、临江、海安三县,海陵郡仅领海陵、建陵、如皋、宁海、临泽五县。

隋开皇三年(583),废海陵郡,建陵县并入海陵县,临泽县并入高邮县。随着宁海县废入海陵县,原先东晋南朝海陵王国(郡)的大部分属县融入了海陵县。南唐昪元元年(937),海陵县升格泰州,下辖海陵、兴化、盐城三县,后分海陵县南境设置泰兴县,东境设置静海制置院,又析海陵县如皋场设置如皋县。

海陵在历史上曾两度成为王国

海陵王国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特例之一,是泰州建置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并主旋律中的一首插曲。虽“海陵王国”存在短暂,但也承载了一段历史记忆,反映了泰州城市起源演变的过程。

继续阅读